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在等待), 信区: Aero
标 题: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塔架建设扫描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Dec 31 12:41:19 2003), 站内信件
●欧阳林 江福梅
11月3日15时20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个全新的发射塔架把我国第18颗返回式科学
与技术试验卫星送上了太空轨道。
白色的新“天梯”与“飞天”塔架相隔数百米远,远远望去,与巨人般的飞船发射塔
架相比,新塔架体型更小、外观更靓。
全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据总装备部某工程设计研究所的专家介绍,新塔架为我国首次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钢筋
混凝土结构塔架。在国际航天界,发射塔架通常采用钢结构建成,钢筋混凝土的使用则非
常罕见。
新塔架塔体高91米,顶部为20多米高的避雷塔,塔身设13层工作平台。平台宽约12米
,只有“神舟”系列飞船发射塔架宽度的二分之一。
全天候、多功能发射塔
和采用“三垂”模式的“神舟”飞船发射不同,此次卫星发射采用分级水平运输,在
塔架上垂直组装测试的传统模式。因此,新塔架实质上是融卫星火箭吊装、对接、测试、
加注、发射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测试发射楼”。
为此,塔架上设有40多个测试工作间和封闭空间,这就可以保证在多风沙、超低温等
气象条件下,科技人员能够在便利、舒适的工作环境里进行全天候的卫星发射测试准备工
作。
由于卫星工作需要特殊环境,塔上还设有高洁净度封闭试验间,并可以对封闭空间的
温度、湿度进行调节。
精巧设计确保经济可靠
由于塔上设有10层的活动平台,为了实现平台和塔架主体的结合,设计人员经过研究
分析,提出了“钢箍”设计思路,即在钢筋混凝土筒体四周套上钢板用以承受平台对主体
的拉力。
火箭发射时会产生强烈的冲击气流,而整个发射塔架的受力部分主要集中在塔身的钢
筋混凝土结构上,为此,塔体内部的钢筋使用率远高于普通民用建筑,其布置亦大有不同
。
为减轻火箭发射时高温火焰的破坏作用,塔架的底部两层还采用了在混凝土表面敷设
钢丝的设计。
火箭发射时,受爆炸力的影响,塔架本身会发生震动,建筑物表面如果按常规施工,
可能会引起表面层剥落。为此,设计人员特别要求施工方采用特殊施工技术,保证混凝土
模板表面光滑平整,从而可以直接涂刷装修。
为了降低造价,新塔架下用于排放高温气流的导流槽也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设计。包
括“飞天”工位在内,我国的导流槽全部从塔架之下穿过,此次则采用了侧向45度向塔架
外发散的方式,该设计使塔架地下空间得到充分利用,被用于布置各类工作设备,而地面
上用于火箭、卫星吊装的工作场地也得到了保证。
设备通用提高发射能力
除了新建塔架和导流槽实现了一定技术突破外,此次返回式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的发射
还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地面测试发射控制系统的通用化、系列化和组合化,改变了以往“一
种型号卫星一套测试发射控制系统”的模式。
在硬件设施上,除了发射塔架、导流槽和测试指挥大楼为新建设施外,卫星发射准备
过程中的转载、测试组装、推进剂库房,以及发射后的测控通信等与“ 神舟”系列飞船发
射时所用设施设备相同。
专家介绍说,多种型号实验共用地面配套设施,不仅减少了资源浪费,而且大大提高
了航天发射场的发射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以在航天发射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推进剂加注系统而言,载人航天发射场采用的远程自
动控制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推进剂加注工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的状态。此次新
建卫星发射工位,除直接使用原推进剂库房外,还沿用了原自动控制系统,只是在应用软
件上进行了一定优化,使加注系统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解放军报 2003年12月31日 第9版)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1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