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婴儿), 信区: Aero
标  题: 天地往返终有时——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贵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Mar 22 12:13:41 2004), 站内信件

    2001年3月1日晚9时48分,国家主席江泽民来到国家“863”计划十五周年航天技术领
域成果展览现场。当江主席听完“863-2”领域首席专家的汇报后,非常高兴地说:“你们
劳苦功高!……”

  令江主席兴奋不已的,是中国新型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的出现。这种发动机目前
被誉为世界航天动力的珠峰,除航天大国前苏联外,我国是第二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高压补燃发动机的最大特点是性能高,采用无毒、无污染且廉价的推进剂,而且维护使用
也很方便,它已成为新一代运载系列及天地往返运载器动力装置的优选方案。肩负这项重
大技术攻关的总负责人,就是久负盛名的航天风云人物——著名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中
国工程院院士张贵田。他为中国航天动力发展史,又增添了一条耀眼的轨迹……

  “作为国防科研工作者,必须把自己的一生和祖国的需要、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这样才能有所作为。”这是张贵田所思所想,也是这么做的!张贵田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精
心耕耘了40多载,一次又一次地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1961年,张贵田从前苏联学成归
国,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第一道难关,就是液体火箭发动机不稳定燃烧问题。当时,不稳
定燃烧属世界性难题,他不畏困难、夜以继日地思考、研究、探索,经过无数次试验,终
于采用液相分区法突破了这道难关。随后,张贵田又马不歇缰,承担了发射我国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二级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任务。这是我国第一台高空
发动机,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动力输送!为攻下高空点火和提高发动机比冲这两个关键技
术,张贵田在研究所里绘蓝图、生产车间流汗水、试验舱中测数据。天道酬勤,经过两千
多个血汗加智慧凝聚的日子,他终于将稳定可靠的二级发动机装进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为确保“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的万无一失,在正式发射前,国家于1970年1月先发射了一
枚试验弹,张贵田渴望掌握第一手资料,主动请缨去塔克拉玛干落点寻找发动机残骸——
普天同庆的春节来了,他却抛下妻小和另外三位同志一路心急如焚地深入进了大漠沙海……

  人生是一种漂流!张贵田刚从大漠“漂”回发射基地,便接到军管会的命令:抓紧完
成第一颗卫星的现场发射工作,去秦岭“三线”报到……风华正茂的张贵田去了,而且一
去就是宝贵的20多年!蛮荒的秦岭深处没有专家楼、没有豪华舒适的专车,有的只是凄风
苦雨和在短短10年间就爆发了3次近乎毁灭性的洪水泥石流!对于张贵田来说,如果说还有
的话,那便是和众多老三线一样的艰苦创业精神!他学会了打蜂窝煤,上山砍柴、割竹子
搭草棚,他带着妻子儿女在享受生活艰辛的同时,更学会了在困境中、在承受各种巨大压
力的情况下,怎样去适应环境、创造条件,脚踏实地、厚积薄发地搞科研。在那里,张贵
田主持研制了长征四号A运载火箭发动机,突破了双向摇摆、二次启动的重大技术关键,多
次成功地将风云气象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在第二代液体洲际导弹发动机的研制中,他
开创了双组元末修姿控发动机的新领域,显著提高了导弹的命中精度。也是在那里,张贵
田面对“澳星”发射的急需,率领科研队伍仅用14个月,就完成了“长二捆”所需的全部
发动机!谈何容易,这在国外是需要3—5年研制时间的呀!其工作量就可想而知了。“长
二捆”的研制成功,为中、美合作发射“澳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大大提高了我国近
地轨道运载能力,为我国跻身国际发射市场起了划时代意义。其改进型发动机,在“神
舟”号飞船系列发射试验中,又立下赫赫战功……

  人生就是一个不停寻找和找到的过程!在航天领域里张贵田也是这样,他总是不断完
美地实现着一次又一次的超越。还是在秦岭大山,张贵田为祖国的航天动力事业,酝酿了
一个前所未有的构想——他要使中国的航天动力登上一个新台阶。

  “作为科学家,必须要有敏锐而深远的学科前瞻意识,用战略的眼光把握新方向,并
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的确,对于任何一个科学家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素养,否则,
这个科学家的科学生命是不会长的。在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涯中,张贵田的科学视线总
是踮起脚尖尽量望向更高远的峰巅。研制长征一号二级发动机时,他便开始考虑“长征家
族”后续“兄弟们”的发展;待跋涉长征四号发动机时,他已将目光注视在了攀登“长二
捆”的岩峰;而在挺进“长二捆”的途中,他已将战略思想的触须深深插进液氧/煤油发动
机等民用航天未来的土壤。

  新一代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的研制构想,整整跨越十几年!80年代中,深居秦岭
“三线”的研制基地正处于困难时期,面对各种严峻抉择,很多“有识之士”回到了都市
温暖的怀抱。张贵田没走!没走的张贵田却紧紧把握住了“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家经济建
设需求,以及民用航天要得到更大发展、武器要走‘固体化’‘机动化’的路子……”,
这一切激发了他敏锐的科学思想,提出研制新型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发动机的构想。

  这个构想充满了力量!这个构想是缩短中国航天与世界航天距离的动力天梯!

  1985年夏秋之际,中国宇航学会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航天专家汇聚一堂,元老新秀
畅所欲言,共谋航天大计。怀揣航天动力新构想的张贵田,和盘托出了蓝图。他说:武器
固体化了,液体发动机作为航天动力还有它的优点,为了适用民用航天需要,应该把原来
液体武器火箭发动机的推进剂,改作无毒、无污染、价格低廉的液氧/煤油……一石击水,
在专家群溅起了层层浪波!张贵田又说:我认为研制液氧/煤油发动机是一个方向,首先它
符合我国国情,因为它的燃料——煤油在我国资源相当丰富,价格便宜;其次它无毒,对
环境无污染,这是未来航天事业必须要考虑的;第三研制它会碰到很多新课题、新测试手
段,势必能带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新生事物的成长,总要伴着风风雨雨,科学发展之路更非坦途。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构
想,同样引来了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现有的发动机已能满足目前航天的需要了,也有人持
怀疑态度。然而,对于把事业视为生命的张贵田来说,科研条件艰苦算不了什么,惟有学
术见解得不到支持和理解最让他困惑。张贵田心中十分苦涩、茫然,但张贵田还是执着地
坚持了自己的见解,他坚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认为这是航天时代发展的必然呼唤!这
时的张贵田,已是我国最大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的主任,他身高180米的双肩,压着
管理和科研双重重担。他几乎喘不过气来,没多久,就变成了“白头伍子胥”。 张贵田一
面日里夜里频繁地把手下科技大将,从分布在方圆十几公里的山沟招到“指挥部”,详商
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最佳方略,一面不停地跑北京,抓住一切机遇,寻求各方支持。

  1986年,张贵田就液氧/煤油发动机构想再次上书航天工业部领导。

  1987年,张贵田抓住航天部领导深入秦岭基地视察的机会,在送刘部长上飞机前,再
陈心声……

  机遇总是青睐有充分思想准备的人!不久,国家“863”委员会明确提出航天动力系统
推进剂选用问题,经过研究,他们也认为这种新型动力装置很有发展前途,国家“863”计
划就把液氧/煤油发动机研究构想列入规划之中。

    张贵田长长舒了口气!激动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了。 

  “作为技术指挥,在实施大的系统工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发扬技术民主,
提高科学决策能力,驾驭技术全局。”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而张贵田磨液氧/煤油发
动机这把航天“镆铘”又岂止十年?!从1988年开始进行研究性试验,到1990年全面展开
关键技术攻关,再到1998年取得涡轮泵联试成功……乃至2000年国务院批准立项、稳步跨
入初样研制至今,张贵田为攀登这座航天动力珠峰,到底闯了多少难关、流了多少血汗,
跌了摔了、哭了笑了多少次,实在是难以计数!

  十多年里,张贵田率领研制队伍,先是完成了国产煤油使用、发动机清洗等试验论证
,随后攻克了大流量富氧燃气发生器、主涡轮泵、预压涡轮泵、推力室、自动器等重大技
术关键,创造性突破传统开式发动机思维定势,制定了发动机闭式循环系统方案。其间,
仅大大小小的发动机冷热试验就100多次,而每个试车全程,规模大的要10天、半月,规模
小的也要7、8天,如此算来,十多年间,张贵田有近1/3的时间将自己交给了发动机试验。
除此,他还要决断一项又一项技术方案、跟踪一件又一件重要产品……张贵田真是如同一
只高速旋转的陀螺,在不停地运转!

  张贵田推崇深入一线、脚踏实地的科研作风,于是,他便把自己的轨迹固定在了发动
机的设计——生产——试验这三条边上。盛夏的西安,气温高达40多度,人们常常会见到
一位年逾古稀的白发老人,一顶草帽,满身太阳,出研究所,奔生产厂;甚至连星期天节
假日陪老伴遛弯,他都能把脚遛进车间……难怪人们感叹:像这样的院士真使人钦佩啊!


  张贵田特别注重发扬团队精神,他总是把研究、生产、试验这三方面的技术人员紧紧
拧在一起。他深知,要完成液氧/煤油补燃发动机高新技术,必须进行设计、试验、生产工
艺不同专业人员的大合作,特别是重大技术关键的攻关,不仅要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
精神和去伪存真的科学作风,更要发扬技术民主,集思广益,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面对
技术难关,他鼓励大家广开言路、深入探讨、各抒己见,最终一个个最佳方案在充分的研
讨中产生了。

  张贵田说:“参谋好当,决策者难为!”但面临一个个重大决策,他还是科学果敢地
“为”了,潇洒地展现了一个指挥者驾驭全局的能力和魄力!验证国产煤油可行性试车时
,俄罗斯专家曾忠告“只能试3秒”,张贵田却凭借多年的研制经验,果断决策,把试车时
间延长到了10秒。液氧/煤油发动机燃烧室冷却是关键,面对工艺难、制作难,他坚持采用
整体成型技术方案,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可靠性。另外,涡轮泵轴向力平衡也是一
个技术关键,他成功地决定采用“活塞式”方案……诸如此类的决策,他“为”得太多太
多了!“大方案我来定,责任我来负”已成了张贵田的口头禅,他一次次用科学果敢的抉
择,推动着研制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前进足窝!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一个民族灵魂的燃烧更壮观的了!”我很欣赏这句话,因为我切
身了解、目睹了一位航天动力老人,将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民族灵魂的燃烧!

http://www.cae.cn/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 修改:.dxmxqe 於 Mar 22 12:20:57 2004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6.2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6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