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婴儿), 信区: Aero
标  题: 神舟五号轨道舱圆满完成任务 取得丰硕成果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Apr 16 14:45:01 2004), 站内信件

(2004-04-15 18:50:32) 来源:新华网 


    “神舟”五号飞船轨道舱圆满完成科学研究和技术实验任务 

    新华网北京4月15日电(记者奚启新)北京时间15日13时,北京航天指挥控制
中心结束了对“神舟”五号飞船轨道舱的跟踪控制。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在接受
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神舟”五号轨道舱留轨运行满6个月,共环绕地球飞行近270
0圈,达到了预期设计寿命,取得了丰硕的应用成果,全面考核了各系统的设计能力。 


    “这不仅标志着中国近地轨道飞行器长期运行技术日趋成熟,更重要的是为中国载人
航天后续任务做了重要技术准备。”王永志说。 

    据王永志介绍,轨道舱留轨运行是中国飞船设计区别于美国和俄罗斯的一大特点。按
照载人航天飞行的总体设计,“神舟”号飞船轨道舱留轨运行寿命为6个月,用于进行空
间科学研究和技术实验。从“神舟”二号到“神舟”五号,飞船轨道舱留轨运行都获得圆
满成功,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实验、空间科学探测与研究,获取了一批
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和应用成果,全面提升了中国空间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水平。
王永志说,在“神舟”五号轨道舱留轨运行的半年时间内,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在飞船
系统的配合下,每天都要对其进行测控,先后成功实施了多次轨道维持和飞行模式转换等
重大控制,实施数据注入400余帧,发送遥控指令2000余条,确保了飞船轨道舱安
全准确地留轨运行。 

    通过“神舟”飞船轨道舱四次留轨任务累计约两年时间的空间飞行,全面检验了飞船
系统平台设计的合理性和长寿命稳定性,并通过实际飞行效果提出了多项改进建议;摸索
建立了一整套低轨道航天器长期管理飞控的工作体系,为中国今后近地轨道航天器长期运
行管理,特别是载人航天工程后续工作中的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储备了重要的技术和人才
。(完) 

    “神舟”飞船轨道舱空间应用取得丰硕成果  

    新华网北京4月15日电(记者奚启新)据有关部门介绍,从“神舟”二号到“神舟”五
号,飞船轨道舱应用系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突破和掌握了对地观测的关键技术。飞船轨道舱留轨运行期间,运用自主研制的
装备,成功进行了对地观测,获得了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并建立 
了相关的技术体制和技术基础。 

    ——空间环境监测试验取得重要探测结果。首次对载人航天轨道的空间环境进行了大
规模的综合探测,为飞船的轨道、寿命预报和飞船防护设计等提供了依据。 

    ——空间天文探测成果超出预计。空间天文设备观测结果与国际接轨,获得了大量的
太阳耀斑及射线暴等触发事例,这是我国在这个前沿领域空间观测的首次突破。 

    ——成功地将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送上太空并长期正常工作,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
第二个拥有航天载成像光谱仪的国家,所获得的大量的地球目标多光谱图像数据,可为农
业估产、可再生资源的动态调查、实时自然灾害监测、海洋环境与海洋初级生产力调查等
提供服务。 

    成功进行了地球环境探测试验,填补了我国在地球环境空间探测领域的空白,使我国
具有了大时空尺度上对地球环境重要参数进行测量的能力,能够与国际观测计划接轨,为
推动这个学科发展取得了极具研究价值的成果。 

    ——运用我国首台多模态微波遥感器成功进行空间试验,取得大量具有应用价值的科
学探测数据,使我国在微波遥感技术水平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强了我国对地球环境资源、
农业及自然灾害监测的能力。 

    此外,飞船轨道舱留轨运行期间,还进行了精密定轨等其它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技术
实验,获得了重要成果。(完)

    中国低轨道航天器测控管理技术日趋成熟 

    新华网北京4月15日电(奚启新、唐文俊)据来自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消息,
“神舟”五号飞船轨道舱15日圆满完成了留轨飞行任务,创造了中国低轨道航天器在轨
运行时间最长的记录,表明中国低轨道航天器测控长期管理技术日趋成熟。

    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完成了“神舟”飞船飞行控制及轨道舱留轨运行的管理任务,
初步建立了低轨道航天器长期管理的工作体系,在载人航天飞行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
列关键性突破: 

    ——将高精度的时间与坐标系统、大气密度计算模式等先进技术应用到实时测控任务
中,随时都能知道航天器的精确位置,是中国近地轨道航天器定轨技术30年来的重大突
破。 

    ——应用世界最优控制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了飞船轨道控制的关键技术,使地面中心
能及时对飞船实施精确变轨,保证飞船在运行轨道上的实际轨迹同理论轨迹相吻合。

    ——研制成功返回控制参数计算与返回落点预报数学模型,开发了飞船返回的核心控
制软件,并在目标落点等计算结果的精度、正确性和可靠性上超过了任务总体技术的要求
,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将当今最先进的虚拟现实、数字建模技术等手段应用到测控技术中,不仅使飞控
专家能够像航天员一样了解掌握飞船的各种工作状态,而且能使人们站在太阳系的角度来
监视飞船环绕地球运行的全过程。 

    ——创造性地解决了飞船飞行控制自动化技术,实现了遥控发令、数据注入、轨道计
算预报等软件运行的高度自动化。 

    ——采用平台化、构件化、开放型的开发设计思想,将中心的任务软件系统开发成庞
大而有序的系统,解决了飞控软件开发过程艰苦复杂的难题。 

    ——集人工智能和专家库、知识库等为一体的飞船故障诊断与飞控决策支持系统,为
飞控总体人员、指挥调度人员提供了快速准确的决策依据。 

    ——基于地面飞行控制中心的大气层外应急救生控制技术,是中国载人航天领域里的
独创技术。(完)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172.16.3.6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4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