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孩子), 信区: Aero
标 题: 为中华航天史册再添辉煌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Oct 14 19:11:05 2005), 站内
杨照德
神舟六号载人腾飞,在航天史上又竖起一座丰碑。中国载人航天靠志气和勇气
铸造辉煌。每当回首往事,许多激动人心的场面便历历在目,感慨万千。作为见证
,真实就是力量。笔者回忆的几个片断,或许能为珍贵的史料增添一鳞半爪。
——作者
传递航天的使命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过关于天的神话,都有过关于天的思索,也都有
过飞上蓝天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古代火箭的故乡。在中
国历史上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也记载明朝“万户”为飞天献身的不朽业绩
。飞上太空是中华民族长期存在的理想。
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
路。当时我国经济还十分落后,工业基础和科学技术力量还很薄弱。世界上几个主
要大国已经进入所谓“原子时代”和“喷气时代”,航天技术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
期,而我国还处在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威胁之下。1956年春,钱学森等数百名
科学家参与制订新中国第一个远大的规划——《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
规划纲要》的工作。钱学森作为一名火箭技术专家,由他主持,与王弼、沈元、任
新民等合作,完成了第37项《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它将喷气技术和火箭导弹
事业纳入了国家长远规划,勾画了这一尖端技术的发展蓝图。规划的目标是:“本
任务的预期结果是建立并发展喷气和火箭技术,以便在12年内使我国喷气和火箭技
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并接近世界的先进技术水平,以满足国防的需要”。在周
恩来总理和陈毅、李富春、聂荣臻副总理领导下,发展科学技术的12年规划的重要
成就,除了制定了57项重大研究任务以外,最重要的是确定了6项紧急措施,强调
发展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
空间资源开发是属于一个国家的总体战略,航天技术发展的每一个里程碑,都
是国家领导人根据满足其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作出的战略性决策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70年代,邓小平指出:要把
力量集中到实用的应用卫星上来;90年代,江泽民题词:神剑腾飞振兴中华。发展
空间技术,开发空间资源。“中国航天”像接力棒从党和国家的三代领导人手中传
递,这种传递虽然只跨越了50年,但却演绎了中国航天发展的全部历史,展示了未
来开发太空的美好前程。
星际航行献鸿猷
发射人造卫星,是人类征服地球引力,扩大活动范围,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一
个巨大进步。不仅在科学技术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经济上、军事上具有重大的
实用价值。1957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积极倡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
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以钱学森为组长,赵九章、卫一清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
负责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以及卫星和探测仪器的设计和空间物理研究的机构。
1961年4月,苏联宇航员首次进入太空,标志着空间技术进入了载人航天飞行
的新阶段。我国科技工作者始终注视着世界上空间技术的新发展。为了探讨中国空
间技术的发展途径,开辟新领域,交流学术成果,促进各学科互相渗透,在钱学森
、赵九章等人的倡导下,中国科学院举办了星际航行座谈会,会议由裴丽生、钱学
森、赵九章主持,竺可桢、吴有训经常到会指导。在三年中先后召开了12次会议,
钱学森在第一次座谈会上发表了题为《今天苏联及美国星际航行火箭动力及其展望
》,会上首先提出了航天、航宇的概念。随后,郭永怀作了《宇宙飞船的回地问题
》的报告,第6次座谈会上,蔡翘作了宇宙医学方面的专题报告,引起了与会者对
发展空间生物学讨论的兴趣。竺可桢、贝时璋、钱学森等分别对遗传学、辐射生物
学、空间失重等问题作了即席发言。竺老还就利用探空火箭开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
提出了建议。196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领导
的星际航行委员会,安排落实各项空间技术预先研究课题,为中国航天事业早期的
发展,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当年参加星际航行座谈会的一批中、青年科学工作者
,后来也都成为空间科学、技术研究,设计、试验、管理的领导与骨干。
1964年7月19日,第一枚生物试验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场升空,依靠返回装置
使箭头生物舱内的大小白鼠均活着安全返回地面。随后,又多次发射了狗和大白鼠
的生物试验火箭,进行高空生物的辐射、失重和遗传方面的试验,为高空生物学研
究、生物保障工程和返回技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曙光”铺路推动科技进步
1964年,随着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胜利完成,国家优先安排的导弹、原子能等
尖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加速发展我国空间技术的问题,开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赵九章、钱学森等先后上书中央,建议加速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钱学森在1965年
1月8日的建议中提出:重量更大的载人卫星在国际上的应用,现在虽然还不十分明
确,也得有所准备……这些工作是复杂艰巨的,必须及早开展有关的研究、研制工
作才能到时拿出东西。在1965年中央专门委员会原则批准的空间技术规划方案中,
提出了在中国第一个人造卫星上天十年后,发射两艘“大跃进”号无人试验飞船。
为此还安排了近200项研究课题。这期间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领导人,如钱学森、
蔡翘、赵九章、郭永怀、贝时章、钱骥、王希季、陆元九、杨嘉墀、屠善澄、何权
轩等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67年初,根据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需要,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了组建卫
星、飞船研究院。1968年2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提出对航
天发展规划进行研究,载人飞船可以先组织力量进行总体方案预先研究,寻找关键
技术问题,及早安排协作项目。组织体制上还组建了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成立
飞船总体室。还将我国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成立了宇宙医学及工程技术研究所。
根据中央专委办公室建议,中国等一艘载人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在
1970年11月召开的中国卫星飞船方案论证评审会上,研究院代表向大会作了曙光一
号载人飞船总体方案报告,与会代表还参观了全尺寸曙光一号载人飞船模型。曙光
一号载人飞船经过8年多的预研,取得了不少成果,培养了一批从事飞船的技术队
伍。在飞船工程大系统方面,提出了对运载工具、地面测量控制,发射场、测量船
的总体要求,推动了航天工程技术发展,刺激了相关配套系统向更高层次规划发展
。在飞船总体设计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飞船外形设计、质量特性分配、返
回走廊设计和安全救生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分析计算,特别是在气动力风洞试验方面
做了大量工作。在各分系统研究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结构、能源、热控制、制导
导航与控制、测控与通信、数据管理、环境控制与生保系统等进行了原理性探讨与
技术攻关,其中不少分系统已通过地面试验,有的完成了初样研制。大型地面试验
设备和航天员选拔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对多名锻炼员进行了
大量的人体科学研究,在钱学森系统科学观点指导下,取得了“人——机——环境
系统工程的应用研究”成果,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套舱内航天服,具有我国风味的系
列航天食品,“航天生命保障系统医学工程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外,“曙光一号”飞船的高需求,在预研阶段向国内18个省市、部委提出425
项协作项目,推动了中国光电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
百家争鸣要搞载人飞船
1979年,航天工业战线在贯彻中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中,一方
面,集中主要力量于远程运载火箭、固体燃料火箭和试验通信卫星三项重点任务,
曙光一号载人飞船暂停研制,从而缩短了型号研制战线。另一方面加强单项技术预
研和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的研究试验,使科研生产发展更有后劲。1984年试验
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宣告航天战线三项重点工程已经全部完成。我国航天技术
将面临着从技术试验阶段向应用阶段的历史转变。
1984年4月,在国务院召开的新的技术革命与我国对策讨论会上,将航天技术
列为我国新兴技术中的重点开发项目。一些著名的社会经济学家纷纷提出发展载人
航天的建议。1986年3月,国务院批转航天部《关于加速发展航天技术报告》中指
出:航天技术是我国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综合技术之一,已具有比较雄厚的基础
,现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意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论证工作。
载人航天是航天界众多专家、学者和单位十分关注的课题,国防科工委、航天
部、中科院纷纷组织战略研究组,召开各种研讨会,聘请屠善澄为国家高技术航天
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百家争鸣”的焦点是中国以载人飞船还是用小型航
天飞机作为载人航天技术突破口。王希季负责领导空间站及空间运输系统研究课题
,先后组织五次大型的太空站讨论会。他总结航天发展历程,明确提出从国外载人
航天的实践和中国的国情出发,中国应以载人飞船起步来突破载人航天技术。现阶
段的飞船应是发展多用途飞船,主要向空间站运人顺带也运一些货物、载人飞船兼
作空间站轨道救生艇。钱学森在《总结“两弹一星”工作的经验是有现实意义的》
一文中指出:我们千万不可目光短浅,拼死拼活,花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到
21世纪初,搞出个像今天美国和苏联都在搞的什么“航天飞机”,效率很低,那将
是远远落后于下世纪世界先进水平的东西,或者说人家要淘汰的东西,那我们就无
法向人民交代了。
经过4年载人航天概念研究,从任务和要求的适应程度、技术基础情况、配套
工程项目规模、投资费用、研制周期5个方面进行比较,航天系统所属各单位一致
表示同意以飞船起步,对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途径取得了共识。1991年1月,航
空航天工业部成立了“载人航天联合论证组”,经过3个多月的论证工作,提出了
载人飞船工程总体方案和载人飞船工程的技术指标和技术要求。1992年1月,中央
专门委员会决定开展中国载人飞船工程可行性论证工作。这个消息给从事多年载人
飞船研究论证工作的人员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他们说:我们为之奋斗多年的载人
飞船工程立项终于有了良好的开端,一定要全力以赴努力奋斗,圆满完成这项任务
。
神舟载人飞行跨世纪的飞跃
从“东方红1号”到“神舟六号”,中国航天走过35年,在这不平凡的35年中
,我国用自己研制的12种长征运载火箭,分别从酒泉、西昌、太原三个卫星发射中
心,成功地发射了69颗国产卫星和6艘国产飞船。极大地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
科学尖端领域的差距,它的重大意义将永载中华民族的史册。搞航天需要科学家的
志气,还需要科学家的勇敢精神。这种勇气是政治家们所依靠的力量,是政治家们
决策的根据,是我们国家航天实力的基础。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
,十几年来,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对载人航天工程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这为神舟号飞船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载人航天是高技术密集的综合性尖端科学技术,它博采了现代科学技术众多领
域的最新成就,同时又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从而推动
了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神舟号”载人飞船是载人航天工程
中最重要的系统之一,系统十分复杂,技术难度很大,经过广大科研人员的刻苦攻
关,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成果。“神舟号”飞船上新研
制的系统有应急救生分系统、乘员分系统、仪表与照明分系统、环境控制与生命保
障系统等。在应用卫星基础上有重大进步的技术,主要有返回与着陆技术,结构与
机构技术,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等。总体设计的技术难度很大,主要是总体方案
制定较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飞船构形设计难度大、轨道设计与动力学
分析较复杂。
六号飞船的发射成功,全面反映了我国的整体科学和高技术产业的水平,特别
是系统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推进、通信、遥感、测试、新能源、新材料、新
工艺、激光、微电子、光电子等技术以及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
、空间科学等的水平,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
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
肩负的历史责任
跨入新的世纪,世界航天活动又兴起了新高潮,特别是对火星的探索。整个人
类的航天活动,是前仆后继不断前进,将对整个世界的发展,对各大国的政治、经
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已引起国家和全国人民的关注。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航天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紧紧瞄准人类探索宇
宙活动的前沿,不断开创我国航天事业的新境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践告诉我们,高
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经济社会
发展,是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航天技术就有这样的能力和特点,航天技术
的跨越式发展就能带动一大批相关技术的发展,进而带动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
成千上万的科学家、技术工作者为航天事业奋斗,辛勤的汗水没有白流。中国
人是有作为的,再过15年、2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中国航天事业会再度辉煌。
发布日期:2005-10-14
http://www.cnsa.gov.cn/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32]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