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hampaign (原野), 信区: AerospaceScience
标  题: 记住这些名字
发信站: 紫 丁 香 (Fri Jan  7 18:36:22 2000), 转信

发信人: yanzg (油炸鬼), 信区: Aeronautics
标  题: 记住这些名字!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ue Jan  4 22:43:14 2000)

记住这些名字
飞船总师、总指挥戚发轫
  戚发轫是我国知名的空间技术专家,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
制,主持过东方红二号、风云二号、东方红三号等6种卫星的研制,还亲自组织了十余项
卫星发射任务。
  年逾花甲的戚总1992年走马上任,“坐镇”指挥载人飞船研制队伍。飞船研制工作
现场,经常能见到他的身影。他体内的血糖偏高,医生叮嘱他要注意休息,坚持吃药,
他却常常是兜里揣着药与一线科研人员一起加班加点。  

火箭总指挥黄春平
  11月18日,晚上9点半,试验队召开发射前的最后一次战前动员大会。
  61岁的总指挥黄春平双手撑在桌上,声音不高,却一字一句说得很顿挫:“最后的
操作,手不要发抖,临战前我们要有信心,相信自己的工作,相信自己的产品。”
  细心的队员都还记得,“看到黄总掉过两次眼泪了。每当型号迈过一个关键阶段,
就不由得激动一回。”
  黄总说,那是因为压力太大了。火箭上有30多万个元器件,只要其中一个出了毛病
,就会影响发射精度甚至导致发射失败。
  去年年初的一个晚上,得知某急需的元器件出现了问题,黄春平发着烧就登上了开
往锦州的列车。第二天一大早闯进了厂家,中午马不停蹄赶到另一个生产厂,晚上已经
到了抚顺,一口气谈到晚上10点。第二天又赶赴杭州。
  火箭发射成功后,黄春平第3次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
  发射前3天,刘竹生在发射场平静地度过了自己的60岁生日。1963年毕业于哈工大的
刘竹生,1966年便与火箭结下不解之缘。
  新型火箭是我国第一枚发射载人飞船的火箭。尽管外形上酷似鼎鼎大名的长征二号
捆绑火箭,但其“实际内容”却发生了很大改变,一举成为目前我国研制的火箭中最高
、最重的火箭。
  这枚火箭不仅在可靠性与安全性上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而且还增加了许多新
的系统。火箭发射之前,刘总又让大家把各自岗位上可能会遇到的情况想尽,把可能遇
到的问题一一准备出预案。
  多年经历火箭发射的场面,他说自己患上了“火箭综合症”,每次发射完后,他的
手心里都真的攥着一把的汗水。

飞船副总设计师兼副总指挥施金苗
  老航天带队闯“雷区”
  施总来自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也是一位参加过导弹、卫星、火箭研制任务的 “老
航天”了。在国外载人航天的经历中,他们承担研制的系统是事故“多发地带” 之一,
施总便带着他的队伍想办法绕开“雷区”。

飞船副总指挥袁家军
  忙里偷闲读博士
  今年37岁的袁家军,是飞船研制队伍中最年轻的副总指挥。参与过我国实践四号卫
星、资源卫星等的研制工作。
  这两年在研制任务最紧张的阶段,每周六上午的周末调度会却一直没有间断,一开
就是68周,有人统计过,会上协调解决的问题有3000多个。
  袁家军把新的管理理念注入到工程中去,工作之余,他阅读了不少有关组织管理方
面的理论书籍,特别是外文原版书,他看得津津有味,他甚至能“忙里偷闲”,在北航
攻读起了结构优化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学位。

--
    感情是一个难以驯服的野马
    理智却是一个严厉的马夫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8.1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