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在等待●李登辉同志永垂不朽), 信区: Aero
标  题: 王永志:敢于坚持(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Nov  4 17:26:44 2003), 站内信件

央视国际 (2003年11月04日 11:09) 
  

  CCTV.com消息(东方之子): 

  在中国航天界,他有着福将的美誉 

  正是他和老一代航天人的努力 

  为今天神五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四十多年的航天生涯中,他几乎没有留下遗憾 

  王永志 71岁 辽宁昌图人 

  曾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航空系和莫斯科航空大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2年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和欧洲阿里雅娜火箭相继发射失利,国际发射市场出现
了运载能力短缺,为了争取挤进国际发射市场,当时任火箭研究院院长的王永志和他的伙
伴们悄悄筹划着一个大胆的方案。以长征二号火箭为基础,研制大推力捆绑式火箭。 

  1988年11月,在决策的关键时刻,王永志代表火箭研究院立下了军令状,一旦决定研
制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火箭树立在发射台上。同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这项任务,这时
距离发射所剩的时间仅有18个月。当时一些外国同行听说王永志的这个目标后,都认为他
疯了。 

  张恒:你提出18个月这个目标的时候,你自己心里真的有底吗? 

  王永志:我认为还是行,但是形势非常严峻了。 

  张恒:当时的风险是什么? 

  王永志:一个技术上有风险,这个东西中国没干过;而且进度上有风险,时间这么紧
,不能有任何的反复,所有的实验都得一次成功,有一个实验不成功,这个就来不及了,
不允许有任何闪失,只能一次成功。这个风险其实是非常非常大的。 

  张恒:为什么当时敢于冒这样的风险? 

  
 
  

  王永志:这个风险值得一冒。实际上是这个心理认为这个意义太大了,一个突破中国
火箭的关键技术,另外我真的能走向世界,能够打外星,还不止这个,当时还考虑一个载
人航天,要打飞船就得这个火箭。 

  张恒:提出来做长二捆火箭方案的时候,有反对的声音吗? 

  王永志:有。原来就认为你不行,这有点超越现实,你能搞得出来?你想得倒美。 


  张恒:能搞得出来吗? 

  王永志:搞不出来降你三级,你还干不干。当时我想降三级,降三级也干,为什么不
干?越说我越要干,所以到最后表态,我保证在你规定的期限以前,树在发射台上。 

  张恒:你当时说这话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一部分是赌气的成分? 

  王永志:有点不服输,心里还是有底。你说不行,为什么不行?我说它就行,你不信
你看看。 

  在随后的18个月里,火箭研究院的每一个工作现场都是昼夜不停连轴转,有人形容他
们这些人是没了亲戚,没了朋友,什么都顾不上了,18个月时间,仅设计出来的图纸就有
44万张,设计人员平均一人一天要画17张,那段时间尽管压力之大,超乎想象,但是王永
志和每一个人的状态都是兴奋的。1990年7月16号长二捆火箭不负重望首飞成功。 

  张恒;后来当这个火箭顺利升空以后,那一刻你的心情怎么样? 

  王永志:心情非常激动,那不用说了。但是这个心情化作一种生理信号了。在整个那
个过程中,我体重减了11斤,一下就瘦起来了。 

  张恒:什么原因? 

  王永志:我见到那个饭简直就非常反感,油腻我一点都不敢吃。但是打完后,就是两
三个小时,就非常想吃酱牛肉,或者红烧肉,就很想吃。我就叫秘书给我找去了,拿来我
就吃下去了。 

  长二捆的研制成功,使中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9.2吨,比原来的长征二号火箭的运
载能力提高了近2倍。在这中国航天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的成功不仅加强了中国运
载火箭在国际商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且为今天中国上载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18个月研制出长二捆,无疑是王永志一生中经历的最大一次挑战,但是让他感到欣慰的
是,他自己先后参与主持的六种新型火箭的首发全都是是成功的。 

  
 
  

  张恒:有人说你是常胜将军,还没有经历过首发的失败。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王永志:每次发射都不是一个人能干得了的,特别是火箭这个东西。干这个事,总得
有这么一种心理状态,就是如履薄冰,不管到什么时候,你也不能大意了。就我个人起的
作用,我想我比较细心,但是要说这样子就能常胜,也不一定,所以这里还有个幸运的成
分,没碰上最坏的情况,就算幸运吧。 

  1932年永志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一个农民家庭,由于祖辈都是农民,七岁那年,在大
哥的支持下,他背着父亲上了小学。 

  王永志:我小时候那阵哭着闹着想上学。 

  张恒:为什么呢? 

  王永志:农村每逢春节,在炕头前头都贴点年画,那年画写那字根本就看不懂,不知
道啥意思,就很想弄懂了它;另外受的欺压也是太多,对精神有很大地刺激的。我的哥哥
,我的大哥,比我大19岁,他是家里主事的,就当着全家的面,被人家罚跪,跪下来,因
为没交够粮食挨打,所以那个刺激很大。说我弟兄比较多,我有三个哥哥、俩弟弟,不能
都在家里这样,我那个大哥就主张能够改变一下现状,没有文化太挨欺负。但是父亲不管
这些,你学你能学几年?也学不下去,回来不还得种地吗,还不如现在就种地。结果正月
十六开学,开学那天,他在正月十五晚上跟别人摸那个纸牌,我的父亲在家睡着了,我的
大哥说走,走,偷偷带你去的,就走,他支持我学习,到那报名,报名完了,他(父亲)
知道之后,怎么还去报名去了?给我退了,他说不行,那是官学不能退,报就报了,反正
连蒙带唬的,最后也就认了,是这么上的。 

  张恒:整个这五年当中,你的学习成绩怎么样? 

  王永志:老是考第二名。这个第一名被我们班里另外一个姓张的同学把持着。我一直
也没有超过他。 

  张恒:为什么叫把持着呢,他比你厉害是吗? 

  王永志:他住校,他家里算有钱人家的,他有钱住在学校里头,就是那个寄宿生。我
那么一天来回跑,我放学得回家,离家八里路呢,我那时候才7岁,回来跑,到家,农村没
闲人,到家还得干活呢,全家都在忙着干农活,你在那块学习也不现实,所以我的时间相
对比他少得多。 

  张恒:所以小学这几年是一直不服气? 

  王永志:就是。也很努力,但是老也没超过他。到初中我们俩又在一起,那我就把他
甩挺远了。 

  张恒:我能不能这样理解,您的这种不服气,可以说也是一种好胜心,自强不息、不
甘落后? 

  王永志:这一点一直支持着我,已经养成这个习惯了。就是不甘落后,为什么要落后
于人。 

  正是这种好强的个性,一直激励着王永志努力学习。后来他被保送到沈阳最好的实验
中学,那时他的梦想是当一名生物学家。但是朝鲜战争爆发后,他改变了自己的理想。 


  王永志:美国的飞机老是侵犯东北的领空,实际上老空袭警报,一空袭警报,就得进
防空洞,没法学习了。所以就给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什么改良物种,你要没有强大的国
防,你啥事也干不成,就一个学习的环境,都让扰乱了一塌糊涂。所以这个时候形成这么
一个概念,后来朝鲜战场上,咱们的空军把美国的王牌驾驶员都打下来了,所以特别解气
。所以从这开始就非常羡慕这个,最后想学飞机,完了也不知道哪块有这个专业,还是班
主任老师告诉的,清华大学比较好的系——航空系,就下了决心报清华大学。 

  1952年,王永志如愿考上了清华大学航空系,这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次自主选择,从那
以后的40多年里,他的每一步人生变化都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3年之后的1955年,王永
志被选为公派留学生,到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飞机设计和导弹专业,是从于前苏联的火箭
之父柯罗料夫的第一助手著名的火箭专家米什院士,由于王永志的成绩优秀深受米什的器
重。也就是在留苏预备不学习之前,他结识了现在的妻子王丹阳。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
刚刚回国时期的王永志,又奉命回到莫斯科继续学习。当他再次踏上北去的火车时,仅仅
新婚四天。 

  王永志:这样一个决定对当时一对新婚夫妇来讲,的确是一件很经受考验的事情。那
个时代的人对这些好像都能做到,就是国家怎么安排怎么干,而且都没二话,甚至还这么
想你看大部分同学都留下了,不再回去了,就是国防工业的重要的科系,一个科系回去一
个人,最后领导上点名,当时的高教部点名就是火箭导弹总体设计专业我回去。点到我了
这也还是挺高兴的事,说明领导上很重视。所以没二话,那就走吧。 

  张恒:你心里会不会有担心?因为过去虽然师生关系很好,但是中苏两国、两党的关
系处在那样一个状态下,再次回去你们的师生关系还会像过去那样融洽吗,你心里有担心
吗? 

  王永志:有担心的,其实顾虑挺大的。后来见到米什以后,一见面他就跟我讲,就是
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都破裂了,但是那是政治家的事,我们是搞科学技术的,我们之间
关系没有改变,我们仍然是师生关系,你不要有顾虑,有啥问题该问就问,不要有任何顾
虑,我们一定把毕业设计把它做好,后来他也真的是这样做的。 

  张恒:米什教授在你的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对你影响最深的是什么? 

  王永志:非常严谨,非常认真。你就是什么一个具体时间指导设计你有一点马虎,随
便一点的,他都给你指出来,很严谨,很认真。 

  这张照片是王永志和米什院士分别二十多年后,在北京重逢时的情景。从那以后,王
永志每次到莫斯科都要拜访这位恩师。如今米什院士已经故去,但是在王永志的心里,留
下了深深的怀念。1961年,王永志谢绝了莫斯科航空学院的挽留,放弃了破例读研究生的
机会,回到国内。回国后,他马上投身到祖国的火箭事业。1964年,王永志参加了我国进
程火箭的第一次飞行试验,这时他年仅32岁。由于当时天气原因导致推进器加注不进,大
家都一筹莫展。 

  王永志:那是6月底的天气,特别热,那地都烤脸,所以都很急,说弹头进入不了弹道
区了,这个试验就得不到结果。所以当时大家一想,这个射程不够,就让加推进剂,多加
点推进剂,发动机多工作一会,它不就射程远了吗,殊不知那个箱子也就那么大了,也加
不进去多少了。 

  张恒:那您当时是怎么想这个问题? 

  王永志:我是想你不能只考虑往里加,得想别的路子。于是我就建议,你把酒精再倒
出600公斤来,这个时候它起飞重量轻了,它射程就大了,就把这个死重去掉了。 

  张恒:当时你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大家接受你的想法吗? 

  王永志:当时我一说人家都不信,一个是你的想法就奇怪,另外人微言轻,当时我是
试验队当官是最小的,也算最年轻的。 

  张恒:那后来怎么办呢? 

  王永志:就很着急呀,找谁能把这件事说明白呢?当时一想,在基地最高的技术负责
人就是钱学森副院长,他是权威,干脆我就直接面见钱学森。 

  张恒:他当时的反应呢? 

  王永志:他一开始一步一步地追问,到最后把这个详情讲完之后,他说有道理,行,
所以他当时就告诉秘书,你把总设计师给我请来,把总设计师请来了,他说的是对的,按
他的意见办。 

  张恒:结果怎么样? 

  王永志:连中三元。三发都按照这个办法打,都打成了。 

  张恒:有没有这个因素在里面,就是你的这种不服输也好,好胜心在里面? 

  王永志:我就觉得这是对的,你怎么就不接受,看来我只有找钱学森去了。 

  张恒:这种逆向思维,对于你后来这么多年从事运载火箭的研制,有什么样的影响?
 

  王永志:你比如说,我当总设计师,或者当院长,处理一些问题,提到我面前的问题
往往都是两种,甚至几种不同的意见,有的主张这样,各有各的道理。你怎么判断它?我
觉得这就是思维方法,所以这也是有一个逆向,这个事情正反两方面都掂量一下子,可能
是什么结果,到最后你就能比较出来。 

  张恒:在和钱老的交往当中,钱老对您影响最深的是什么? 

  王永志:钱老他的基本功特别扎实。另外一个他对扶持、帮助支持年轻人,让他们大
胆地工作,这一点也很突出。不管你多么有经验的人,你总有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要想
真有事业心,你必须提携后进,让后头的人能把这个事业接过来。 

  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这条功勋大街上,陈列着十几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照片
。每一次来到基地王永志总要在钱老的照片前驻足徘徊,面对钱老他会想起很多很多。从
第一枚短程火箭开始,王永志用坚实的脚步,见证了中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他也由一
名普通的设计师,逐渐成长为著名的火箭专家,和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第六任院长。1992
年,已经年近60的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他又一次面临人生新的挑
战。 

  张恒:在这之前,你应该说是功成名就。这么大的岁数,面对一个全新的,又是我们
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这么浩大、复杂、艰难的工程,这样的一个挑战,当时你心里有没有
在思考到底要不要干?接不接想过吗? 

  王永志:你干不干大概也都是你了。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我是学火箭的,要做运载
来说,这个历史任务好像都完成了。还有一个愿望,说把中国人送上天去。 

  张恒:就是你还是想干? 

  王永志:就是真的要是让我干了,也还是对自己很大鼓舞的。这个历史使命还是挺光
荣的,可以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要能够有幸参与这个工作,这也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一种
幸运。 

  张恒:所以你曾经跟人说过,说你这一生干了三件事,三件事干了一生,这三件事是
指? 

  王永志:就是年轻的时候,主要是注意力在搞国防建设,后来就发展成航天技术,特
别是长二捆实现了那个抱负,我不仅能打中国的卫星,我也能走向国际市场,我也能打外
国的卫星,还送啥呢?就把中国人送上天,这是非常大地愿望。就这三件事。 

  张恒:这三件事,你觉得满意吗? 

  王永志:应该说是很满意的。当然这个航天的事业,那还继续发展,现在看来这都是
历史性的,可是更伟大地事情还在后头。 

  张恒:你还不甘心? 

  王永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事业是无限的。但是也只能到每个时候告一段落。那就
后人、后继者来完成更伟大地事业。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4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