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iki (我有n个梦之Ver.2005), 信区: AerospaceScience
标 题: 背景资料:世界载人飞船历史上的几起重大事故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4月09日17:07:15 星期一), 站内信件
背景资料:世界载人飞船历史上的几起重大事故
----------------------------------------------------------------------------
----
http://www.sina.com.cn 2001/01/08 23:25 新浪科技
一、阿波罗4A飞船地面试验起火
1967年1月27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34号发射阵地上进行载人飞船地面联合模拟飞
行试验。
乘坐有3名航天员的阿波罗4A飞船对接在土星1B运载火箭上。3名航天员是:曾参加
过水星4号亚轨道飞行、双子星座3号飞行且经验非常丰富的弗吉尔·卜格里索姆上校,
曾参加过双子星座4号飞行并是美国第一个到太空行走的爱德华·H·怀特中校,还有一
名是准备第一次上天飞行的罗杰·B·查非少校。如果这次地面模拟试验成功,这3名航
天员即乘此飞船进入环地轨道飞行,以考验登月飞行的程度。
试验前,已对安全做过检查。因为火箭不加注,火工品也不安装,凡能发现的易燃
易爆物均被移开或拆除。试验组织者认为已没有什么不安全因素,因此在试验现场也没
有布设专门消防人员、医生和紧急救援人员。
试验按照程序进行。当进行到最后倒计时时,突然程序中断,飞船指令舱起火。从
指挥室里的通信电话中,听到舱内的航天员大喊:"着火了!"接着又听到"快放我们出去
!"的喊声。然而,还未来得及打开舱门,在短短的几十秒内,3名航天员就被烧死在舱
内。
后来查明,这次起火原因是飞船导线短路,电火花引燃了舱内塑料制品。阿波罗飞
船采用的是1/3大气压力的纯氧方案,一些在正常空气中本来是耐火的塑料制品,在纯
氧中却成了易燃物品。此外,舱门打开时间设计为90秒,着火时船内形成负压,无论在
外面还是在里面,舱门在极短的时间内都无法打开。
这场火灾造成了飞船地面试验时死亡3人的特大事故。它给后人很多启发。后来的阿
波罗飞船舱内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如重新研制舱内材料,逃逸救生系统做了进一步
完善,增加了防火措施。为了考核修改后飞船的可靠性,在原计划外又增加发射了两艘
无人飞船。
格里索姆1965年在双子星座3号飞行后曾说过:"即使我死了,我们仍需要人们接受
它……征服太空是有价值的冒险事业。"格里索姆将他的宝贵生命献给了航天事业。197
1年8月2日,阿波罗15号登月时,美国航天员将他们3人的骨灰撒在月面上。格里索姆等
人生前未能登上月球,死后终于进入了"月宫"。
二、联盟1号飞船返回时科马罗夫遇难
1967年4月,前苏联拟用新研制的联盟号飞船进行计划中的登月飞行交会对接模拟试
验,安排联盟1号、联盟2号分别于4月23日、4月24日发射,然后于4月25――26日在地球
轨道上交会对接,并实现空间转移。4月23日凌晨3时35分,弗拉基米尔·M·科马罗夫上
校乘坐联盟1号飞船,在一片欢呼声中,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准时发射升空。
飞行到第2圈时,科马罗夫报告说:"飞船左边的太阳能电池帆板没有打开,电源供
电不足,无线电短波发射机没有工作。姿态稳定系统也受影响,飞船处于不规则运行之
中。"科马罗夫是前苏联最优秀的航天员之一,飞行经验丰富。他将飞船的左边朝向太阳
,试图打开帆板,但未成功。
到了第5圈时,飞船故障进一步加剧。科马罗夫尽力排除故障,试图启动飞船发动机
以稳定飞行,但没有成功。弄得精疲力尽的科马罗夫在第10圈时,请求睡一觉。经允许
后,中断了与地面的通信联络。
这时,地面飞控中心的科学家、工程师们也彻夜不眠,忙个不停。他们一方面密切
监视联盟1号情况,指挥科马罗夫排除故障,采取紧急措施;另一方面要决定联盟2号是
否还按计划发射。当时部分人员主张立即下令推迟联盟2号飞船的发射,全力抢救联盟1
号。部分人员则主张飞完第13圈后再说。
联盟1号飞到13圈时,恢复了同地面飞控中心的通信联络。科马罗夫报告说,飞船故
障未消失,姿态仍不稳定。
飞控中心决定,联盟2号中止发射,联盟1号立即应急返回。
飞控中心技术人员研究了3种可能返回的姿态控制及导航方法,即星座定位、离子定
位、手动控制。第2种在日出时不安全,因日出时会出现离子空洞,传感器可能失效。第
3种要求航天员从地平线获得手控方位,但若飞船在地球阴影时,地平线不易看到,操作
也相当困难,而这时返回恰恰是在凌晨。
经过慎重研究,飞控中心向科马罗夫发出命令:在第17圈时,用第2种方式返回。
但第17圈时,调姿失败,未能返回。
第19圈时,科马罗夫手动控制返回,使飞船进入了返回轨道。
当飞船按返回轨道降落至离地面10公里高度,该打开主降落伞时,地面指挥人员听
到了科马罗夫说:"降落伞没有打开!"
4月24日6时24分,飞船带着一团火光,以每秒100多米的速度冲向地面,降落于乌拉
尔地区奥尔斯克以东65公里处,并发出几声猛烈的爆炸声。科马罗夫当场被摔死。
当救援人员赶到现场时,飞船残骸还在燃烧。
鉴于这次事故的教训,苏联不得不对飞船重新进行审查,并取消了登月飞行计划。
经过1年多的改进,才于1968年10月再次发射不载人的联盟2号。
科马罗夫为航天事业英勇献身,苏联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骨灰放在克里姆林宫
城墙下。
197l年8月2日,阿波罗15号飞船登月时,美国航天员带去了一块刻有已故苏美航天
员姓名的铭牌,安放于月球上,其中也包括了科马罗夫的名字。
三、阿波罗13号飞船的航天员死里逃生
1970年4月11日,美国又一次用土星V号运载火箭将阿波罗13号飞船发射升空,进行
计划中的第3次登月飞行。
这次飞行的航天员是洛弗尔、海斯和斯威加特。
飞船飞行到46小时4O分02秒时,航天员发现2号贮氧箱贮量显示超差。
55小时53分时,l号贮氧箱压力偏低,指令舱报警器报警。
55小时54分53.3秒时,飞船遥测数据丢失1.8秒,主母线电压下降,报警系统报警。
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刻,"砰"的一声,服务舱中的2号贮氧箱发生爆炸。
飞船的报警灯亮了,报警器响了,主电压继续下降。
斯威加特当即向休斯敦飞控中心报告:"喂!我们这里出事了。"
海斯从登月舱的通道爬到指令舱,看到一些系统的电压已降到零,也立即做了报告
。
这些情况都用电视实况转播给了全美国、全世界,使成千上万的人目瞪口呆。无数
的美国人为他们祷告。休斯敦飞控中心及时分析,认为是液氧贮箱爆炸起火,使得飞船
上的氢氧燃料电池损坏。
飞船上的电源出问题,使得登月已经不可能,而且航天员也处于极端危险之中。
经过飞控中心科学家、工程师们艰苦细致的分析,休斯敦飞控中心果断地决定:中
止登月飞行,利用完好的登月舱,立即返回地球。
当时飞船离地球已经38万公里,已经越过地球引力界面,飞船正在月球引力下往月
球飞去。如果要返航,必须有足够大的火箭推力来克服月球吸引力。登月舱显然难于胜
任。
休斯敦飞控中心科学家们经过周密计算,并让地面航天员进入登月舱模拟,最后得
出了一个最省燃料的返回轨道:飞船继续飞行,绕过月球,再启动登月舱发动机,以进
入返回轨道。
由于氢氧燃料电池的贮氧箱还担负着飞船生命保障系统氧气和水的供应,因此航天
员面临着电能不足、供水供氧困难、环境温度下降的处境。但3名航天员在地面飞控中心
的指挥下,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强烈的求生欲望,战胜了恐惧、寒冷、黑暗、疲劳等
困难,和地面飞控中心人员密切配合,积极稳妥地实施着地面制定的救生方案。
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继续往月球飞去。
当飞船距离月球27.6公里时,航天员启动登月舱下降发动机,工作了30.7秒。飞船
进入了环月轨道。4月15日上午9时41分,在飞船转过月球后,再启动登月舱发动机4.5分
钟。飞船进入了返回地球的轨道。登月舱的氧气、水、电越来越少,航天员由于疲劳和
恐惧变得越来越烦躁不安。飞控中心指挥员一直和他们保持着联系,鼓励他们,并提醒
他们吞服镇静剂。
美国将阿波罗13号未能登月的消息,及时通报给了全世界各国家,并紧急请求有关
国家给予救援。包括前苏联在内的13个国家提供了救援舰船和飞机,布在美国军舰未能
顾及的海域内等候。
4月17日,飞船进入了返回地球大气层的轨道。在进入大气层前,航天员启动4个姿
态控制火箭,使登月舱推着服务舱向前加速飞行。随后,点燃分离爆炸螺栓,将服务舱
分离。紧接着又启动反推火箭,使登月舱离开服务舱一段距离。
然后,登月舱的两名航天员回到指令舱,关闭两舱通道,点燃分离爆炸螺栓,将登
月舱抛掉。
3名航天员乘坐指令舱返回了地球,平安地降落到太平洋洋面上。
美国总统随硫磺岛号军舰前去欢迎了3名航天员的归来。
阿波罗13号飞船登月虽然失败了,但依靠人类的智慧和毅力,却奇迹般地将航天员
营救回来。所以,航天界称这次飞行是"一次成功的失败"。
事后,美国政府成立了事故调查组,查明了事故原因。安在服务舱液氧贮箱中加热
系统的两个恒温器开关,由于过载产生电弧放电作用,将其连成通路,使加热管路温度
高达500度,烤焦了附近的导线,最后引起氧气爆炸。
四、联盟11号飞船返回时空气泄漏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4天后,即4月23日,联盟
10号飞船发射上天,直奔礼炮1号,并成功地进行了对接。对接后,由于故障,航天员尽
力工作了5个多小时,试图进入空间站,但没有成功,只好应急返回。
6月6日,联盟11号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载着肩负首批进入礼炮1号空间
站重任的3名航天员,朝空间站飞去。这3名航天员是乔治·多勃罗沃尔斯基、弗拉基斯
拉夫·沃尔科夫、维克多×帕查耶夫。飞船经变轨飞行后,在距空间站100米的地方开始
交会对接,并获得成功,3名航天员打开舱门进入了空间站。
他们在空间站共停留了23天18小时22分,进行了一系列天文观测、植物在失重条件
下生长的实验和一些医学实验,获得不少宝贵资料,干得相当出色。对接期间,还两次
将空间站的轨道抬高。
6月29日下午9时,3名航天员离开礼炮1号返回。但3人都未穿航天服。飞船离开空间
站后飞行了4个多小时,并保持着同地面上的联系。
6月30日1时35分,飞船按程序启动制动火箭。在再入大气层前,返回舱和轨道舱分
离。但连接两舱的分离插头分离后,返回舱的压力阀门被震开,密封性能被破坏,返回
舱内的空气从该处泄漏,舱内迅速减压,致使航天员因急性缺氧、体液沸腾而死亡。
尽管返回程序都是正常的,返回舱也在降落伞减速下,安然着陆。但当人们打开舱
门时,看到的却是已经遇难的3名航天员的尸体。
这次事故的原因是飞船设计不合理,座舱拥挤,只有脱掉臃肿的航天服才能坐下。
当时联盟号返回程序就明确规定,航天员在返回前必须脱掉航天服。对此设计和程序,
不少科学家当时就反对,但航天部门的领导人不接受正确意见。为此,苏联航天负责人
卡马宁将军被撤职。
这一事故是原苏联载人航天活动中最为悲惨的一次。事故发生后,又一次推迟了苏
联空间站的使用计划,礼炮1号此后再无人进入。飞控中心不得已,于发射后175天,忍
痛发出降轨指令,将其退回到太平洋上空烧毁。联盟号飞行又一次中断飞行达2年3个月
,以改进联盟号安全性能,将乘员从3人减为2人,并增加了1套生命保障设备,规定在上
升、返回段必须穿上航天服。
载人飞船作为人类征服宇宙的一种工具,从开始使用至今,不过短短的30多年。在
历史的长河中,可谓"弹指一挥间"。与过去出现的任何一种运输工具相比,它是最年轻
的,但也是发展最快的。这30多年,它的经历也是曲折的。不少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
为它而折腰,几位航天员为它而献身。但它已日臻完善,成为人类往返于空间站和地面
的主要运输工具。今后,它还会进一步完善,会在通往月球、火星及其他星球的航行中
再显雄风,再创奇迹。
五、“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
在人类载人航天史上,伴随着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时那一次次憾人心魄的壮丽腾飞景
象,也有过发射失败火箭凌空爆炸时令人痛心的镜头。其中,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
号的爆炸惨剧,要算是人类载人航天史上最为惨重的飞行事故。1986年1月28日,在美国
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场上,挂满了冰凌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迎着凛冽的寒风,矗
立在当年发射过“阿波罗”登月飞船的39号发射阵地上。由于天气奇冷,加上各种意外
故障,航天飞机已连续数天推迟发射。然而,罕见的低温并没有减少美国公众的热情,
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远远站在看台上,期盼着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升空。同
时,世界各地更多的人们则正坐在电视机前,准备收看“挑战者”号发射时的壮景。
发射指挥员开始倒计数:“10,9,8……3,2,1,发射!”
上午11时38分,随着倒计数的结束,运载火箭的主发动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火箭背负着“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宛如一条火龙一般腾空而起,直上云天。顿时,发射
场的看台上掌声雷动,欢呼如潮。这是“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自1983年4月4日首飞后的
第10次飞行,也是美国宇航局实施的第55次载人航天飞行。
在航天飞机的机舱里,共有7名航天员。他们是指令长弗朗西斯、驾驶员迈克尔、飞
行任务专家鬼冢、朱迪斯和罗纳德。另外,还有两名乘员组的乘员,但他们不是专职的
宇航员,一位是格里高利,另一位是克里斯塔。格里高利曾是专门从事卫星设计的空军
工程师,克里斯塔小姐则是新罕布尔什州康科德中学从事教学工作的普通公民,按计划
她将在太空向美国几百万中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作为“挑战者”号的乘员,他们在此
次飞行任务中除了要施放一颗高度机密的军用卫星之外,还要将大量的观察仪器送入太
空。
当“挑战者”号升高到5790米时,它的速度超过了音速,在达到被专家们所说的“
最大动压”之前,计算机已将3台主发动机减到全速的65%,以避免航天器穿过高空湍流
区时因外壳过热而支离破碎。
升空14秒钟后,航天员们感到座椅的摇晃和颠簸稍有减轻,这表明航天飞机在风切
变中冲出来了。
伴随着“挑战者”号的徐徐上升,机上的计算机正忙于处理着数以万计的数据,12
个遥控通讯通道把这些数据传送到卡纳维拉尔角的接收天线上,经过处理,然后由卫星
立即把这些信息传送到约翰逊航天中心的飞行控制室。
在飞行控制室里,杰伊·格林和他的发射人员聚精会神地坐在控制台前,一边注视
着面前的屏幕,一边听着耳机里卫星所发出的松脆的沙沙作响的声音。这时,“挑战者
”号的3台主发动机已恢复到最大推力,操作正常,燃料箱和辅助动力设备情况良好,速
度为688米/秒,高度为8000米,上升段是尽善尽美的。
此刻,谁都没有想到,“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右侧助推火箭密封装置在设计上本
身存在着一个小小的缺陷,由于它已多次成功地飞行过,所以这个小小的缺陷一直没能
引起专家们的注意。但是,这次不同了,“挑战者”发射前及发射时连续多天的气温过
低,已造成助推火箭连接处的“0”形合成橡胶密封圈失去弹性,实际上无法起到密封作
用。它在火箭点火后受热而发生了破裂,造成燃料外泄。无论是计算机、宇航员,还是
地面的任何人,都没有能预料到会突然从右面的固体火箭助推器的尾部安装接头处,爆
发出一缕橘红色的火光来。火焰越来越大,沿着向后的气流向下偏斜,喷向外挂燃料箱
。外挂箱里的液体燃料必须要保持低温,液氢必须保持在零下253摄氏度,液氧必须保持
在零下187摄氏度,如果高于这两种温度,液氧和液氢就要变成气体。
在以后的3秒钟里,这个小小的火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喷灯,先是烧烤着燃料箱,接
着就和它那赤裸裸的铝皮相接触了。燃料箱里的液氢和液氧正迅速地变成气体,剧烈地
膨胀起来,压力向爆炸点逼近。当这个受着压力的液压箱被破坏的时候,那些挥发性的
燃料立即沿着向后的气流冲出并且被点燃,破裂的外挂燃料箱几乎是立刻失去了它的结
构的完整性而化为碎片,成吨的氢气燃料从箱子下端燃起,后面的支柱从箱子上脱落,
巨大的助推器猛烈地绕着它上面的支柱向内旋转起来,助推器的“鼻子”猛地磕在液氧
箱子上,把它撞破了。
不到几毫秒的时间,成百吨的火箭燃料引爆了,在大西洋上空15千米处,形成了一
个巨大的以超音速行进着的燃气团、主发动机的火箭燃料泵又继续转动了一会儿,贪婪
地吞吸着、燃烧着管道里剩下的燃料和氧化剂,接着,根据计算机的指令,这些发动机
又一一被自动关掉,就象一个个忠实执行命令的士兵。
“挑战者”号疯狂地跌落了下来,它立即受到了地球引力的支配,已经完全不受它
的飞机构架的约束了。几乎在外挂燃料箱结构破裂的同时,轨道器也与推进器脱离了,
这种组合体一裂开,轨道器对面的助推器也撕裂了,白热的火箭燃料也从右翼部分烧起
,两个助推器都向上倾斜着,它们的燃料还只消耗一半,现在形成了喷吐着火箭燃料的
一个巨大的双叉形舌头。
此时,“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仅仅73秒钟。在地面,人们只见亮光一闪,正在
迅速上升的“挑战者”顷刻间化成了一个橘红色的火球,随后像一朵盛开的鲜花,绽放
在蔚蓝色的天空中。同时,两个固体火箭推动器脱离火箭,像脱僵的野马,失去了控制
,拖着烈火和浓烟向前冲去,形成了羊角似的两支巨大烟云,在火球和烟云中散射出无
数碎片。正当人们惊愕之余,一声巨大的闷响,在人们的头顶炸开:“挑战者”航天飞
机爆炸了!
又过了不到几分之一秒的时间,轨道器已经成了碎片,从那一团膨胀着的燃气云中
间盘旋着脱离出来。虽然这个轨道器按原来设计最大限度只能经受3倍于重力的空气动力
压力,但是,现在突然要它承受20倍重力的压力,它的结构却仍然没有完全破裂,相反
,竟奇迹般地按照原来的组成分裂开来,两翼往不同的方向分开,机舱的有效载荷部分
连同其携带的货物,竟然完整无损地保留着,只是那焊接的铝制的宇航员起居舱掉离了
下来。轨道机动发动机和反作用控制系统上的挥发性自燃式火箭燃料,一经接触立即就
燃着了,给燃气云又涂上了一层熔融了的橘红颜色。
1986年1月28日上午11时39分13.628秒,最后一个遥测数据由航天飞机“挑战者”号
上发了出来。0.6秒钟以前,内部通话系统的录音带上,记下了宇航员迈克尔·史密斯最
后发出的“哎哟!”的惊呼。随着迈克尔·史密斯突然发出的惊呼,在控制室的屏幕上
,“挑战者”号发来的数据突然中断,在每个控制台屏幕的中间地方,出现了一个冻结
的白色“S”,与“挑战者”号的无线电联系嘎然而止。
时间凝固了。在观众席上的人们和全世界坐在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亲眼目睹了这
一人类历史上最惨的空难全过程。看台上,片刻的惊愕过后,痛哭声顿时响起一片。当
麦考莉芙的父亲科里根明白过来之后,伸手搂住了他那神色凄迷、老泪纵横的老伴格蕾
丝……
控制中心解说员蒂夫·内斯比特此时正坐在4楼的控制台旁,他顿时呆若木鸡,只觉
得天旋地转,控制室里荧光屏上红色的轨迹一动不动,最后,他终于有气无力他说道:
“在场的所有飞行控制人员都看得很仔细,显然,这是一起航天飞行史上的大悲剧。”
从航天飞机通信系统的声音通道上听起来,这个爆炸只是一阵突然的松脆的沙沙作
响的声音。休斯顿飞行操作控制室里,飞行控制官员杰伊·格林和他的候补人艾伦·布
里斯科向左面转过身去,看着他们的控制盘旁边的彩色监视器。宽阔的屏幕上,出现了
一个乳白色的圆柱体,有两个助推器喷出了长长的叉开的火舌,他们赶紧转回头,再去
看他们面前的控制盘,在每个屏幕的上面中间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光亮的“S”,它代表
“不动数据”,即遥测部件宜屏幕上处于浆结状态,本来就很安静的房间,一下子变得
更加鸦雀无声。
最后,飞行动力学官员在回路上说话了:“滤波器上出现离散源。”
这是一个灾难性后果的信号,离散源就是在海角上空的空军雷达上显示的“挑战者
”号的残骸。
这时,地面通信官员也报告说:“我们这里失掉与地面的联系。”
身体结实、一向做事很有自信心的杰伊·格林,一下子瘫倒在椅子上,变得呆若木
鸡。
“好吧,各操作人员继续仔细注意数据!”除此之外,他还能说什么呢?每一个人
都盯着电视屏幕,寻找着航天飞机在爆炸前发来的任何信息。
11时39分,肯尼迪航天中心。空军少校杰拉尔德·别林吉尔坐在他的靶场安全中心
的雷达控制盘前面,眼睛盯着屏幕上出现的一阵向四面散开的绿色信号群,他转向左面
,看了看电视监测器上出现的爆炸后的燃气云。在他的雷达屏幕上,这些向四周散开的
光点,显示为一些主要的和次要的弹着点,它们在周围疯狂地跳动着,表示有一块正在
坠落的残片和几个大的仍可追寻的目标在继续向前飞行着。
靶场安全系统的计算机无法区别运动着的目标的快慢,别林吉尔少校正想向靶场安
全指挥官建议,不必去管外挂燃料箱和助推器的抛射药,这时候,他观察到有一个固体
火箭助推器仍然稳定地飞行在雷达屏幕的左上方,于是,他请求允许他“行使职能”,
通过无线电传送一系列爆破的指令编码,去射击那危险的爆炸产物,以便在那游离的助
推器可能弹回并威胁到海岸的安全之前将其摧毁。上级允许了他的请求,于是,他启动
了反雷达导弹键,扣动按钮,在10秒钟之内,发出了“发射”的指令。
一切都结束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及上面的7名乘员都无可挽回地毁灭了。“挑
战者”机毁人亡,使全世界为之震惊,联合国安理会立即中止了正在举行的会议,为“
挑战者”号致哀;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正在召开的欧洲议会也立即停了下来,为蒙难的
宇航员默哀;许多国家的电视台都中断了正常的节目,改播“挑战者”号爆炸的消息…
…
美国社会受到的振荡更加剧烈,人们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全国各地下半旗致哀
;教堂响起了为死者哀悼的钟声:通常灯火辉煌的纽约帝国大厦当晚一片漆黑;洛杉矶
纪念运动场重新点燃了为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燃烧的火炬;纽约股市交易所平时不断
的叫嚷暂停片刻;佛罗里达州大西洋沿岸,有20000支手电光同时射向夜空;在麦考莉芙
的家乡——新罕布什尔州的康科德中学,各家住宅前院的树上都挂满了黄色的彩带,以
表示对这位女英雄的怀念……
美国总统里根宣布:1月28日为全国哀悼和纪念日。(东方平)
--
参考文献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7
王朔.动物凶猛.华艺出版社,1992.
陈国军.我和刘晓庆—不得不说的故事.佚名出版社,1993
Janusz Kajzer,Günter Schroeder,et al.Shearing and Bending Effects at
the Knee joint at High Speed Lateral Loading.SAE 973326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tyre.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3.09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