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Aero
标  题: 中国航天事业奔向未来气势如虹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Oct 20 12:49:25 2003), 站内信件


  我国载人航天计划锁定3个新目标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谢名苞16日表示,按照我国政府10年前确定的载人航天
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实现载人航天飞行之后,将继续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实现在
太空的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空间飞行器的交汇对接技术;建立空间实验室。

  谢名苞说,载人航天新的3个目标的实现,将把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水
平,为人类开发与和平利用太空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在进行上述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愿
与一切愿意同我们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合作和交流的国家携手共进。

  我国将于一两年内发射“神舟”六号飞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谢名苞16日在谈到“神舟”六号飞船的发射时间时表示
,按照过去发射“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时间来看,基本上是一年一次。“神舟”
五号发射以后,我们要好好总结一下经验。预计“神舟”六号将在一年到两年之内发射升
空。

  谢名苞表示,目前我国没有研制和发射航天飞机的计划。另据周晓飞透露, “神舟”
六号没有出舱行走的计划。

  我国运载火箭将向“三化”方向发展

  “标准化、模块化、集成化”,这是火箭专家刘竹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对中国
运载火箭发展前景作出的展望和预测。

  刘竹生说,目前我国的一种火箭一年最多进行两次发射,因此火箭往往是单件生产。
由于质量检查要求从产品中抽取一枚用于检查,小批量生产势必造成浪费。今后我国的火
箭研制应该着眼于基本型火箭的研制和批量生产,在此基础上根据每次发射任务和指标的
不同进行组合和功能改进。这样不仅能提高火箭的质量,而且可以大幅度节约成本。

  推进剂的改进是这位火箭专家关注的另一个问题。他说,目前我国二级火箭芯级和助
推器均使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推进剂。这种推进剂有一定的腐蚀性和毒性,要求发射
场区采取很多防污染的措施,而且火箭残骸落地后的残留推进剂也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
。“改用无毒推进剂是未来火箭发展的必然趋势。”刘竹生说。

  我国的运载火箭群体是由4个系列12个型号的“长征”火箭构成的。截至今天,“长征
”系列运载火箭已成功把50多颗国产卫星、20多颗国外制造的卫星和5艘“神舟”飞船送入
太空。东方崛起第三航天大国

  随着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
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此间观察家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已经稳步发展为继美、俄之后的世
界第三航天大国。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航天科技是当今世
界最具代表性和综合性的高科技群体,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这样的高
技术,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体现了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


  曾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的王永志,主持研制了“长征”二号E型运载火箭。
“用于载人发射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就是在‘长征’二号E型火箭的基础上研制出来
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采用了55项自主创新的新技术。”王永志说,这枚火箭首次采用
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技术,其中光电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弱信号的远距离传输技术均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了增加飞行中的安全性,专门为火箭研制了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
逸系统。”“长征”系列火箭已成功发射71次。“‘长征’二号F型火箭首次实现双套制导
与稳定控制技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认为,这大大提高了此型
运载火箭的可靠性。

  中国飞船研制从一开始就直接采用了多人多舱的设计方案。王永志说:“原苏联和美
国在研制载人飞船时都经历了体积由小到大,乘员从单人到多人,结构由单舱到多舱的发
展历程。而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构成的‘神舟’飞船,可容纳3名航天员,
返回舱是目前世界上在用的自由空间最大的飞船。中国的载人飞船技术达到了国际第三代
载人飞船的水平。”“‘神舟’飞船的另外一个优势在于可以一船多用。”据中国载人航
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戚发轫介绍,飞船的轨道舱兼具生活舱和留轨试验舱的功能。同
国外废弃轨道舱的做法不同,“神舟”飞航返回舱着陆后,轨道舱仍可留在轨道作为一颗
科技卫星继续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

  王永志说:“轨道舱留轨后,我们只要再发射一艘飞船上天即可完成与轨道舱的交会
对接试验。”中国拥抱“第四疆域”

  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在遨游太空21小时后,于16日成功返回预定着陆点,中国从
而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具备独立进行载人航天飞行能力的国家。

  陆、海、空、天是人类生活的四大疆域。“把人送上太空不仅意味着中华民族几千年
梦想的实现,更显示了中国人已真正迈入了‘第四疆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说。从陆地到海洋到天空,生活疆域的每一次拓展,
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活,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把人送上太空,就是人类迈向太空这
个“第四疆域”的重要一步。

  尽管14世纪的万户被公认为人类探索太空的始祖,但是,中国人真正发起太空探索的
历史是在共和国成立之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
成功,拉开了中国飞向太空的序幕。“至今,我国已先后研制并发射了15种类型、50颗人
造地球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逐步形成系列;研制
成功了可满足高、中、低不同轨道要求的12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建成酒泉、西昌、太原
3个航天器发射场和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参加过“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和发射的载人航
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戚发轫告诉记者。

  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中国人在不知不觉间享受上了“太空文明”的成果。GPS卫星导航
定位仪,“太空食品”和“太空药品”,还有卫星电视、电话……据中国载人航天空间应
用系统总设计师顾逸东介绍,在中国,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已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
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建成了国际卫星通信站和国内卫星
公众通信网,海上运输、大地测量、陆地交通、飞机导航、地震监测、森林防火灭火等方
面都广泛应用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能否把人送上太空,是检验一个国家航天能力的关键。1992年,中国启动载人航天计
划。从1999年到2002年,中国先后成功发射了4艘无人试验飞船,具备了实施载人航天的条
件。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实现载人航天后,我们还会继续向“第四疆域”迈进,将着手建
立太空实验室,进行载人登月,建立包括永久性空间站在内的“地面———太空综合网”
,将大型空间站发展成为空间航天基地。载人航天五大趋势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载人航天主要向
5个方向发展:

  第一,国际空间站。1998年11月开始的以美、俄、日和欧洲国家为主的16国参与的国
际空间站组建工作目前进展基本顺利,预计于2007年建成。建成后的空间站重量达420吨,
工作寿命10至15年,最多可接纳6-7名航天员。国际空间站研究领域包括:微重力加工、生
命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工程技术试验和商业产品开发。

  第二,天基航天。地球同步轨道具有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利用这一类轨道的卫星对人类
服务将提供最有效的应用。充分利用轨道位置资源的途径是研制大型卫星,而在地面上研
制的技术难度极大,成本也非常高。新的思路是,将大型空间站发展成为空间航天基地,
在空间组装大型卫星,然后使用轨道机动飞行器将卫星送至地球同步轨道。利用空间航天
基地还可对卫星进行维护、维修,保证其长期稳定运行。

  第三,月球基地。月球环境引力小、真空、无菌、磁场小、温差大、昼夜交替周期长
,加上地质条件特殊、具备地球原材料资源等特点,月球基地有望成为人类在地球外星体
上建立的第一个活动场所。人类登月活动在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一度停止,近10
年来重返月球的呼声增高。预计在未来20年内人类将重返月球,利用空间航天基地进行地
月轨道运输船的组装维护,最终建成月球基地。

  第四,载人火星登陆。这将是21世纪人类探险精神的最显著象征。自20世纪60年代人
类就开始了载人火星飞行的研究工作。由于火星远离地球,往返火星一次需要2年零3个月
,期间航天员需要的食品、水、空气以及在火星生活和工作所需的设施重达数百吨,从火
星轨道返回地球的飞船也需提前送到环绕火星轨道上。因此,众多的技术难题需要解决。
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已达成联合进行火星探测的协议,并制定了载人火星飞行计划,目标
是今后30年左右实现载人火星登陆。

  第五,太空旅游。2001年4月28日,61岁的美国人蒂托乘俄罗斯“联盟TM-32”号飞船
飞往国际空间站,成为第一位太空旅游者。目前,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许多企业
已提出多种低成本、可重复使用的亚轨道飞行器方案并加紧开发。未来20年内,会有更多
的人以旅游者的身份进入太空,太空旅游最终将成为一项产业。

  张庆伟指出,世界各主要国家不惜斥巨资以不同方式来发展载人航天;载人航天国际
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日益加深;大量发展空间应用技术,为材料、生命等空间科学方面的研
究提供舞台。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太空资源的能力将会不断增强,人类将
通过对太空这一新的领域的探索和开发而实现飞跃式发展。“神舟”飞船性能不凡

  技术水平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同国际上先进的
飞船相比,我国自行设计的“神舟”飞船具有自己的优势。

  据袁家军介绍,我国的飞船研制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从一开始即采用了多人多舱
的设计方案。“神舟”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构成,可容纳3名航天员;
返回舱直径2.5米,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间最大的飞船。而原苏联和美国的载人飞船都
经历了体积由小到大,乘员从单人到多人,结构由单舱到多舱的发展历程。

  “‘神舟’的第二大优势在于可以一船多用。”袁家军介绍说,飞船的轨道舱兼具生
活舱和留轨试验舱的功能。返回舱返回后,同国外废弃轨道舱的做法不同,“神舟”的轨
道舱可留在轨道上数个月,作为一颗科技卫星继续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实验。轨道舱
的多适应性,为今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飞船和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的突破奠定了
基础。

  据悉“神舟”五号飞船重量为7790公斤,拥有航天员系统、有效载荷系统、电源系统
、推进系统、制导导航和控制系统、仪表照明系统、结构和机构系统、热控系统、环境控
制与生命保障系统、测控通讯系统、应急救生系统、着陆回收系统、数据管理系统等13个
分系统。飞船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其中13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神舟”飞船的
研制使我国的载人飞船技术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的水平。

  拥有先进的推进技术和通信手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秦文波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神舟”
五号飞船装有52台发动机,能够精确调整飞船飞行姿态和运行轨道。此外,飞船采用了多
种先进的通信手段,确保航天员与地面指挥控制中心通信联络的顺畅。

  秦文波介绍说,“神舟”五号飞船的推进舱安装有28台发动机,飞船与火箭分离后,
飞船在运行段的姿态和轨道控制任务均由这些发动机承担。飞船返回舱上的8台发动机,担
负着调整返回时的姿态和降落速度的任务。轨道舱上的16台发动机则主要用于其自身运行
轨道的控制。经过前4次无人飞船飞行实验的检验,证明我们的推进技术是成熟可靠的,完
全能够满足实际需要。

  在谈到如何保证航天员与地面指挥控制中心保持通信联络时,秦文波说,安装在飞船
返回舱内的电视摄像头对图像信息进行压缩后传回地面,地面收到后经过解压缩,即可看
到连续而清晰的电视画面。同时,传输通道还可同步传送航天员的话音、身体生理信息以
及相关数据。为确保航天员与地面的话音通畅,技术人员采取了S波段、短波和超短波等多
种通信技术手段。”

  运载火箭采用多达55项新技术

  据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介绍,这枚火箭首次采用了垂直总装、垂直测
试和船、箭、塔组合体垂直运输的“三垂”测试发射模式,改变了过去水平总装、水平运
输的模式;首次采用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技术,其中先进的光电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弱
信号的远距离传输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进一步增大飞行中的安全性,专门为火箭研制了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
。”火箭在待发段和上升段发生故障时,能够自检测、自诊断,发出故障信息给逃逸系统
,逃逸系统随即带飞船离开箭体,从而保障航天员的安全。

  “长征”二号F型火箭还首次研制了全冗余的控制系统,实现双套制导与稳定控制技术
,其中双CPU计算机、三余度伺服机构和双回路稳定平台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中国火箭家族中最重、最长的成员,“长征”二号F型火箭所采用的55项新技术,
使它同时成为中国航天史上技术最复杂、可靠性安全性指标最高的火箭。“神舟”飞天动
作精彩

  10月15日9时整,火箭在震天憾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急速飞向太空。

  10月15日9时10分左右,飞船进入预定轨道。

  10月15日9时42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宣布:“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
得成功。”

  10月15日10时许,在“神舟”五号飞船进行环绕地球第一圈飞行时,地面指挥人员报
告舱内环境正常后,杨利伟得到指令,打开面罩,拿着书和笔,当他松开手时,笔在太空
失重环境下立即飘浮起来。

  10月15日10时31分,“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喀什测控站检测区域,在接到地面指令后
,杨利伟摘下手套,并解开系在膝盖下方的束缚带,动作非常轻松熟练。

  10月15日10时40分左右,飞船开始绕地球飞行第二圈,通过飞船传回的图像可看到,
杨利伟由卧姿改为坐姿,并通过圆形舷窗向外观测。

  10月15日11时过后,杨利伟开始在太空中进餐。他一边看书,一边用捏挤包装袋的方
式享用这顿不同寻常的午餐。

  10月15日12时左右,杨利伟开始他在外太空的第一次休息。这次酣眠持续了约3个小时


  10月15日15时54分,飞船变轨程序启动,飞船尾部喷出桔黄色的火焰,加速飞行。很
快,飞船又进入平稳的飞行状态。整个过程中,航天员杨利伟始终神情镇定。

  10月15日17时26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
刚川在北京航天指控中心与正在太空飞行的航天员杨利伟进行实时通话。

  10月15日18时40分许,“神舟”五号飞船运行到第七圈,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中国国
旗和联合国旗。

  10月15日21时31分,“神舟”五号飞船进入第九圈。

  10月15日23时08分,“神舟”五号飞船进入第十圈飞行,航天员杨利伟开始休息。


  10月16日4时19分,“神舟”五号飞船进入第十四圈飞行。

  10月16日5时35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成功向正在太空运行的“神舟”五号载人飞
船发送返回指令。

  10月16日5时36分,“神舟”五号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返回舱与推进舱轨道
高度不断降低,向预定落点返回。飞船轨道舱将留轨工作半年,开展相关的科学实验。


  10月16日5时38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制动火箭点火,飞船返回舱飞行速度减缓,
轨道高度进一步降低。返回舱向预定着陆场降落。

  10月16日5时56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与推进舱成功分离,成功进入返回轨
道。飞船返回舱失去动力后,按照升力控制技术向预定着陆场降落。

  10月16日6时04分,“神舟”五号飞船再入大气层。目前飞船处于“黑障”阶段。

  10月16日6时07分,搜救直升机收到“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发出的无线电信号,机上
的搜索人员目视到“神舟”五号返回舱。

  10月16日6时许,杨利伟报告身体状况良好。返回舱引导伞已打开。

  10月16日6时28分,地面搜索人员报告距“神州”五号返回舱落点7.5公里。

  10月16日6时36分,地面搜索人员找到了“神舟”五号返回舱。

  10月16日6时51分,杨利伟在“神舟”五号舱口向大家招手,神态自若。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3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