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ge (八哥 ), 信区: AerospaceScience
标  题: [转载] 月球探测的意义与发展趋势(续)
发信站: 紫 丁 香 (Fri May 12 20:00:05 2000),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Aerospace 讨论区 】
【 原文由 bage 所发表 】
2.国外月球探测发展态势
2.1 1959~1976年是月球探测的第一个高潮期
迄今,全世界共发射成功49颗无人月球探测器。其中,美国发射成功23颗,主要有“先
驱者”(Pioneer)系列、“徘徊者”(Ranger)系列、“月球轨道器”(Lunar orbiter)系
列、“勘测者”(Surveyor)系列“探险者”Explorer)及“月球勘探者”(Lunar Prospe
ctor)探测器。
前苏联共发射成功25颗无人月球探测器,主要有月球号(Luna)系列、宇宙号(Cosmos)系
列及“探测器”(Zond)系列。
除无人月球探测外,美国在1969年7月~1972年12月还执行了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相继
发射了Apollo-11~Apollo-17七艘登月飞船,除Apoll-13发生故障中止登月任务外,其余
6次均获成功。
然而从1976~1986年的10多年来,月球探测处于低潮期,这期间世界各国均未发射月球探
测器。但美国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建立月球基地的准备工作,先后进行过2次“生物圈”密
闭生产系统试验计划。
1986年7月20日,在“阿波罗”飞船登月20周年之际,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会宣布了美国
要重返月球,在月球上驻留并以此达到对火星的空间探测的构想。这期间,前苏联、欧
洲、日本等都组织力量进行研究,纷纷提出了发展计划。
2.2 本世纪末到21世纪初将是月球探测的第二次高潮
近几年来,国外掀起了重返月球并在月球建立基地的新高潮,各国纷纷推出了各自的21
世纪月球探测计划。
2.2.1美航宇局(NASA)把返回月球确定为NASA第三重点项目
目前,美航宇局已着手制定有利于火星探测的登月飞行计划。
美国于1995年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新盛世”计划,其目标之一是发射大量小型低成本
空间探测器,在21世纪初在外层空间建立起无人研究基地。
1994年1月25日发射成功的“克莱门汀-1”取得了丰富成果并有新的发现。
1995年3月,NASA宣布了它在今后23年内的第一次月球飞行任务,称为“月球勘探者”(
Lunar Prospector),这项计划耗资0.73亿美元。“月球勘探者”重约1956 kg,将被置
于环月低高度(100 km)极轨道。携带的仪器有γ射线光谱仪、α粒子光谱仪、中子光谱
仪、电子反射仪和磁强计,任务周期为一年。将对月球火山口的寒冷区和极区冰的含量
进行测定,为今后有人基地的建立获取资料,还将完成月球表面化学成分的测定、月球
全球磁场和引力场的测绘。该探测器原计划在1997年6月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LLV-2
火箭发射。后因故推迟,终于1998年1月6日晚用雅典娜-2火箭发射升空。
美航宇局的长远计划是:
第一步,90年代末用机器人对月球进行探测;
第二步,在2000~2005年,航天员重新登上月球;在月球建立适于居住的前哨站,安装科
学仪器、月球取氧装置等;
第三步,在2005~2010年建成一个月球基地,该基地拥有受控生态环境生命保障系统,可
从事科学研究,月面建筑和运输、采矿及材料加工。
2.2.2欧洲空间局(ESA)积极推进月球探测技术研究
欧洲目前正在进行两项月球探测技术研究:
(1) 月球轨道观测站(MORO)
(2) 月球欧洲演示途径(LEDA)
MORO由1个主卫星和1个在低高度月球极轨道运行的子卫星组成,目的是确定月球表面全
球特性和研究月球内部,计划在2003年由阿里安-5(Ariane-5)火箭发射。MORO的科学目
标由其高尖端的典型有效载荷来实现,这些有效载荷包括:用于地质化学和矿物学研究
的紫外-可见光-红外光谱仪、γ射线光谱仪;用于地貌和热流测量的高度计;用于重力
学和测地的子卫星等。
LEDA为一项技术演示任务,计划在2002年由Ariane-5火箭发射1个月球软着陆探测器。着
陆器装备有月面巡视车、机械臂、土壤处理试验装置以及用于现场测量的仪器。LEDA将
在月球的南极区域降落,目的是掌握月面软着陆技术和月面移动能力,考察月球南极地
区的地形、地貌,为未来建立月球基地积累数据资料。
除某些关键技术外,LEDA基本上由欧洲自行研制。1994年已完成方案论证,1998年进入
全面研制(C/D)阶段,2002年发射。
2.2.3日本以较强的技力实力加快推行月球探测计划
日本于1990年发射成功1颗飞天号月球探测器,沿地-月轨道飞行。
日本的宇宙航空科学研究所(ISAS)正进行一项月球-A(Lunar-A)任务,Lunar-A由1个轨道
器和几个穿透器(penetrators)组成。Lunar-A原计划于1997年8月由M-5火箭发射。目前
该计划已推迟。Lunar-A的轨道高度为250 km,任务寿命为1年。装备了可使用一年蓄电
池的3个穿透器将在距轨道器35 km处通过自由下落和喷气分离,穿透月球表面2~3 m,进
行月震研究。
2000年以后,ISAS和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考虑的目标是利用月球全球网了解月球
的起源和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15年),重点是月球全球测绘、月球内部结构(通过LuarA的后续者)
和月球采样返回飞行任务。
第二阶段,重点是对月球的科学研究,包括建立一个采用大型太阳阵和红外干涉仪的月
球极区定位观测站。
为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有人基地,日本正在开展必要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在建站初期,
有着软着陆技术和自主月球车。然后,将解决高级自主的机器人,长期的封闭式受控生
态系统、生命保障系统、辐射防护系统及能源生产系统等技术。
2.2.4国际合作是未来月球探测的一大特色
月球探测毕竟是一项投姿大、周期长、开拓性强的重大工程,一些国家单靠自己的力量
难以独立实施,继而寻求国际合作,期望以一定的投入,占有一席之地,分离一份成果
。法国、英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将通过ESA实施各自的月球探测计划。
1994年6月,由ESA和瑞士倡议,在瑞士的贝阿滕贝格(Beatenberg)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
,中心议题是国际性的月球计划。这次会议颁了Beatenberg宣言,其中有一部分提到要
建立一个“可操作的机制”,用于国际空间活动的合作。随后ESA和NASA在空间科学机构
间顾问小组的主持下,与欧洲地球物理学会合作,于1995年4月3日~7日,在汉堡又召开
了题为“关于以月球作为科学资源的专题会议”,各主要空间机构全部出席,欧洲地球
物理学会提交了关于月球活动的报告。各空间机构讨论了月球探测并提出了各自的关于
月球任务的计划。会议的结果是达成了“可操作的机制”,成立了“国际月球探测工作
组”(ILEWG)。成立ILEWG旨在以它作为一个论坛,以利于各空间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制
定非制约性国际探测策略,协助促成双边和多边合作。各空间机构一致认为,每个国家
应继续推行其自己的既定的飞行任务和计划,并以此作为未来国际月球计划的基础,以
便不干扰目前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计划和活动。
纵观世界各国21世纪月球探测计划,表明人类有信心以新的姿态踏上月球,与初期月球
探测相比,目标更明确,规模更宏大,参与国家更多。因为月球不属于任何国家,所以
,谁先利用它,谁必然先获益。

--
                     
           ooooO    Ooooo      *********************************
           (    )   (    )     #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  
            \  (     )  /      #    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
             \  )   (  /       *********************************
              ~~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6.10]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6.1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