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婴儿), 信区: Aero
标 题: “嫦娥工程”将在2020年左右建立健全月球探测系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Nov 11 20:15:27 2004), 站内
[国家航天局网讯] 近日,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主任胡浩在上海举行
的“中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论坛”上就中国的探月工程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嫦娥工程”和载人航天工程一样,是一项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民族凝聚
力的重大工程。中国愿在月球探测工程中积极友好平等地与各国开展合作,共同为
人类的长远发展和美好未来做出有益的贡献。在首次载人航天成功后,探月工程将
成为中国在航天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载人航天距地球飞行的轨道是
200-300公里,应用卫星所达到的轨道高度是3万公里到4万公里,而月球探测所需
要的距离近40万公里,这将促进中国航天技术水平的提升,也将深化中国对宇宙空
间的认识。按照现有的设想,中国的探月计划将分为“绕”、“落”、“回”三个
阶段实施。
胡浩主任表示,“一期工程将尽量运用已有的成熟技术完成,包括卫星平台、
运载火箭、航天测控网,但由于目前我们对月球环境的了解还很有限,飞行距离的
增加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和新的挑战。但我们坚信,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人
民的大力支持下,在各行各业的全力配合下,我们将不负重托,圆满完成中国的月
球探测工程任务,实现中国人几千年的奔月梦想,促进我国科技全面可持续发展。
”
“嫦娥一号”月球卫星将于2006年底完成各项准备工作,2007年择机发射升空
,进行绕月探测。
二期工程力争在2012年发射首颗着月探测器,携月球车一起登陆月球,进行月
面巡视勘察。三期工程则设想在2017年发射首颗返回探测器,在月球采样并顺利返
航。整个工程力争在2020年左右建立比较健全的月球探测系统,为深空领域探测积
累经验。
月球探测工程是一项多学科、高科技集成的系统工程,实施这样的战略工程,
将推进航天工程系统集成、深空测控通信、新型运载火箭和航天发射等航天技术实
现跨越式发展,从而保持中国进入空间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探月工程也必将带
动信息、材料、能源、微机电、遥科学等其它新技术的提高,对于促进中国社会经
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月球探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
。
此外,探月工程还将促进中国基础科学的全面发展。月球是研究天体物理学、
天文学和材料科学的“沃土”,月球探测将推进宇宙学、比较行星学、月球科学、
地球行星科学、空间物理学、材料科学、环境学等学科的发展,而这些学科的发展
又将带动更多学科的交叉渗透。
目前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正在组织多所科研院校,对月球探测工程的科学目标进
行深入分析,也对可能得到的科学数据的应用前景进行学习研究。
胡浩主任强调,“中国的月球探测只是想了解月球资源的分布情况,要开发利
用月球上的资源还要假以时日。”(李迁)
背景资料:
1991年,航天专家提出探月工程建议,并开展了部分先期研究。
1998年,国防科工委正式开始规划论证。
200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提出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研究
。
2003年2月28日,国防科工委召开月球探测工程筹备动员会,正式启动工程前
期工作。
2004年1月23日,温家宝总理批准立项。
2004年2月25日,召开第一次领导小组会,建立组织指挥体系,确定研制总要
求。
一期工程主要科学目标:
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
探明月球上各种有用元素的资源含量和分布;
探测月壤厚度,估算月球表面氦3的含量、分布和资源量;
研究距离地球4万到40万公里范围的空间环境。
一期工程的工程技术目标:
由运载火箭将卫星送入大椭圆轨道,卫星与运载火箭分离后,利用自身推进系
统经过调相轨道(16h、24h、48h)、地月转移轨道(4-5天)、月球捕获轨道三个不同
轨道阶段进入月球的目标轨道,执行预定任务。共飞行8-9天。
二期工程主要科学目标:
着陆区地貌与地质构造调查和综合研究;
月球内部结构研究;
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
与以往不同的着陆点;
多设备、综合手段的探测和分析,将获得比以前更有意义和内涵的探测结果;
利用测月雷达实测月壤厚度和月壳岩石结构;
实测20KHz以下的低频射电谱;
在月球上开展极紫外望远镜观测地球等离子体层;
进行月基天文观测。
三期工程主要科学目标:
进行着陆区的探测与研究;
采集月球样品并返回地面,对返回样品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深化月球和地
月系统的起源与演化研究。
发布日期:2004-11-11
http://www.cnsa.gov.cn/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