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婴儿), 信区: Aero
标  题: 国外深空探测的发展研究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4年05月01日13:09:45 星期六), 站内信件

□ 吴伟仁  刘晓川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深空探测技术作为人类保护地球、进入宇宙、寻找新的生
活家园的唯一手段,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通过深空探测,能帮助人类研究太阳系及宇宙的起源、演变和现状,进一步认
识地球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认识空间现象和地球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从现实和长
远来看,对深空的探测和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和经济意义。深空探测将是21世
纪人类进行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空间科学与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一、国外深空探测发展计划

  随着航天技术的崛起,上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人类实现了对月球的探测
和载人登月,对月球有了基本的认识。月球是人类至今了解得最详细的地外星体。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和前苏联发射了多颗探测器对太阳系内的星体进行了观测
,积累了有关太阳系天体物理和化学组成的大量资料,为人类更深入地认识太阳系
的起源和演化,并进一步加以开发和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
火星探测活动使火星成为近期深空探测的热点。

  1月球

  从1959年2月至今,只有美国、前苏联和日本向月球发射了探测器,共发射了
86个无人探测器,美国进行了9次载人月球探测,其中包括6次载人登月。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抵达月球的美国无人探测器有“先驱者”、“
徘徊者”、“勘测者”、“月球轨道器”、“探险者”等几个系列。它们环绕月球
飞行或在月球表面着陆,发回了大量的照片和化学分析数据。为登月行动做好了充
分的准备。

  在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的总共6次登月中,宇航员对着陆点附近的月球表面
进行了仔细勘察,收集了许多月球岩石样本,并在月球表面安装了大量科学仪器。


  前苏联的“月球”、“宇宙”和“探测器”系列月球探测器,也分别进行了月
球着陆探测、绕月飞行、取样并返回地面的飞行试验。

  这些月球探测计划的实施,使人类对月球的了解程度仅次于地球,准确地向人
类揭示了月球的表面景观、构造特征以及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的真实面貌。而且从
月球带回来的岩石和月壤标本,对研究月球表面的岩石以及与地球对比起到了非常
重要的作用,为研究月球和地球的起源提供了一些直接的证据。

  1976年至上世纪80年代末,没有进行过任何成功的月球探测活动,为月球探测
的宁静期。主要原因可能是需要有时间来消化、分析与综合研究浩如烟海的月球探
测数据资料;向各种军用和民用领域转化和应用由月球探测带来的大量高新技术;
总结空间探测耗资大、效率低、探测水平不高的经验与教训;以月球探测所取得的
技术为基础,完善航天技术系统,研制新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大推力火箭和高效
探测仪器等在内的空间探测技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月球资源进行科学和技术准备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和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重新发现了
月球的应用价值和开发潜力。月球探测所蕴藏的巨大价值吸引了各国的科研机构。


  1990年日本发射了“飞天号”月球探测器,用于地-月轨道环境探测。1994年
1月,美国发射了“克莱门汀”月球探测器,获得了详细的月球表面图像。

  1998年1月,美国发射了“月球勘探者”探测器。根据“月球勘探者”对月球
的勘测,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月球两极存在大量零散的冰块,从而证明月球拥有更大
的开发价值。

  欧空局于2003年9月发射的“小型先进技术研究计划”探测器已踏上探测月球
的征途。

  今后几年,日本和印度将发射各自研制的月球探测器。日本的“月球”A和“
月女神”探测器将提供有史以来第一批有关月球背面的数据,并将对月面下4.8千
米深度附近的亚表面结构进行测量和对大部分月面进行精确的测绘,预计分别于
2004年和2005年发射。印度已经在艾哈迈达巴德的物理研究实验室建立了月球探测
任务中心。科研人员已开始进行月球探测器的任务设计,预计将于2007年或2008年
发射。

  另外,美国航宇局已经制定了利用机器人对月球进行探测的计划,预计相关项
目将于2009年开始实施。

  2火星

  截至2001年底,人类共发射了33颗火星探测器,其中美国14颗,前苏联/俄罗
斯18颗,日本1颗。共有15颗探测器成功地对火星进行了探测,有5颗飞越火星,6
颗成为火星轨道器,4次在火星表面着陆。纵观火星探测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
段。

  (1)第一阶段:1960~1976年
  美国在这一时期发射了“水手”3、4、6、7、8、9和“海盗”1、2火星探测器


  前苏联在这一时期发射了“探测器”、“斯普特尼克”22、24火星探测器、“
火星”系列探测器和“宇宙”419火星探测器。

  (2)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人类深空探测的重点是火星探测,并已成为继月球探测
之后的又一空间探索的热点。在此期间美国先后发射了“火星观测者”、“火星全
球勘探者”、“火星探路者”、“火星气候轨道器”、“火星极地着陆器”和“奥
德赛”火星探测器,其中“火星观测者”、“火星气候轨道器”和“火星极地着陆
器”都失败了。

  俄罗斯仅在1996年发射了“火星”96探测器,该探测器在发射阶段就失败了。


  日本于1998年发射了“希望号”火星探测器,由于推进器出现故障导致这次探
测计划失败。

  2003年,欧空局发射了“火星快车”轨道器。美国发射了“勇气号”和“机遇
号”火星探测漫游车,其中前者已经在2004年1月3日成功着陆。

  目前的火星探测主要是对火星进行深入的研究,而由“奥德赛”火星探测器发
回的资料证实火星存在大量的冰,这预示着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目前许多国
家都制定了新一轮的火星研究计划。

  美国计划于2005年发射“火星侦察轨道器”,2007年发射“灵巧登陆器”和“
长期漫游车”。

  法国计划于2007年发射“火星登陆器网络”。

  2002年4月,俄美欧联合公布了登陆火星计划,参加火星登陆计划的各方已同
意在2014年至2015年间,派遣宇航员向火星进发。按计划,由各方选派的6名宇航
员将乘飞船飞赴火星。国际火星登陆计划将耗资约200亿美元。俄罗斯、美国、欧
空局成员国将各自支付近三分之一的经费。

  3金星

  目前人类已经发射了38颗金星探测器,其中美国7颗,前苏联31颗。22颗探测
器成功地对金星进行了探测(美国6颗,前苏联16颗),其中3颗飞越金星,6颗探测
金星,4颗绕金星轨道飞行,9颗着陆金星。这些探测器都是1989年以前发射的。对
金星进行探测的航天器主要有如下系列:

  (1)前苏联的“金星”系列,1963~1984年发射,其中7颗探测器在金星表面
实现软着陆。
  (2)美国的“水手”系列,1962~1973年发射,探测金星及其周围空间。
  (3)美国的“先驱者”-金星系列,1978年发射,在金星表面实现软着陆。

  (4)美国的“麦哲伦”探测器,1989年发射,绕金星观测飞行243天。
  (5)美国的“伽利略”探测器,1989年发射,1990年2月飞越金星,进行遥感
观测。

  1990年后,没有发射任何金星探测器。2002年,日本制定了金星探测计划,将
于2008年向金星发射一颗探测器,力争成为继美国、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地发射
金星探测器的国家。

  日本的金星探测计划正由宇宙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由该所及几所大学的30名
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计划于2003~2004年制作出模型,2005~2006年制作出真正
的探测器,2008年初发射,次年进入金星轨道。该探测器名为“行星”C,重约
650千克,发射后将在距金星约300~80000千米的上空环绕飞行两年以上,探测器
上的高性能红外和紫外数码相机将对金星实施大气观测。

  4水星、木星、土星

  (1)水星
  美国的“水手”10号探测器曾先后于1974年和1975年两次飞越水星。70年代后
期,由于受飞船推进系统和放热需求等因素的制约,水星探测计划被延缓。在未来
的探测计划中,美国计划于2004年发射“信使号”水星轨道器。日本计划于2009年
发射水星轨道器。

  (2)木星
  美国的“先驱者”10、11号探测器分别于1974年和1975年飞越了木星,发回了
300幅木星及其卫星的照片。美国的“旅行者”1、2号探测器于1979年飞越木星。
用于深入研究木星的“伽利略”探测器于1989年发射,主要对木星及其卫星的化学
成分和物理状态进行了研究。欧空局发射的“尤里塞斯”探测器在飞越木星并对木
星进行探测后,进入太阳极轨道。

  (3)土星
  美国的“先驱者”11号于1979年9月飞过土星,探测到土星的两个新环。美国
的“旅行者”1号于1980年11月接近土星,发回土星环照片。美国的“旅行者”2号
于1981年8月飞近土星,观测了土星和土星环。

  美国于1997年发射了“卡西尼”土星探测器,其上携带的欧空局的“惠更斯”
探测器将在土卫六上着陆。目前探测器一切正常,预计将在2004年抵达土星,探测
土星及土卫六的大气结构和成分。

  5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美国的“旅行者”2号探测器于1986年和1989年分别飞越了天王星和海王星。
探测表明,天王星和海王星主要由冰、岩石、氢和氦组成。

  由于没有探测器拜访过冥王星,人们对其了解得很少,主要是基于天文观测。
美国计划于2004年发射“冥王星-凯帕快车”冥王星探测器。

  6小星体

  美国、前苏联、欧洲和日本先后进行或联合进行了有关小行星及彗星的探测。
美国和欧空局1978年发射的“国际日地探险者”3号分别于1985年和1986年探测了
贾可比尼彗星和哈雷彗星。前苏联于1984年发射的“金星-哈雷彗星”探测器分别
对金星和哈雷彗星进行了探测。欧空局1985年发射的“乔托号”探测器分别对哈雷
彗星和格里格-斯克杰利厄普彗星进行了探测。日本1985年发射了“先驱”和“彗
星”两颗探测器对哈雷彗星进行了探测。美国1996年发射的“近地小行星交会”对
爱神小行星进行了探测。

  近年来,美国相继发射了多颗小星体探测器。1998年发射的“深空”1号探测
器用于进行小行星和彗星的探测,1999年发射的“星尘”探测器将对彗星进行取样
返回探测。

  未来的计划中,美国计划2004年发射“大冲撞”1号探测器完成彗星交会与撞
击任务。

  二、我国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差距

  1航天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在近地空间卫星、运载和探测方面的技术已经成熟,空间探测与空间
科学研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而深空探测技术的研究则刚刚起步。

  我国从1970年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已经独立研制并发射了45颗各类地球轨道
卫星,掌握了地球轨道卫星的运载、测控、在轨维持及返回技术,掌握了一箭多星
技术。“神舟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使我国基本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特别是正在
研制的大运载火箭,将为我国未来的深空探测提供重要的运载平台。除卫星平台本
身的技术外,在地球轨道卫星的通信、遥控遥测和有效载荷方面,我国也有很好的
技术储备。

  1994年,我国开始进行探月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
星的技术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然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
。可以说,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有了比较扎实的技术储备。

  2国内外深空探测技术的比较

  同国外相比,我国在深空探测方面存在的主要差距有:
  (1)深空探测技术研究起步时间比美国和俄罗斯滞后40多年,比日本滞后约
15年;
  (2)在空间物理探测,太阳、月球、行星及宇宙空间探测方面,缺乏长远的
规划和计划支持;
  (3)对深空探测的关键技术研究重视不够,相关领域的技术储备薄弱,技术
创新成果少;
  (4)没有专门用于深空探测的工程试验和新技术检验类卫星,使我国卫星技
术发展缓慢;
  (5)没有参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国际合作,失去了很多发展机遇。

  3关于深空探测的建议

  (1)充分认识当前全球深空探测与开发的迫切形势和重大意义,深刻分析我
国开展深空探测与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尽早制定我国深空探测和开发利用月球
资源的计划和规划,纳入国家各有关规划和计划。统筹安排,合理利用现有技术和
预期可获得的技术以及使用有限的资金,开展国际合作,争取最大效益。

  (2)认真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深空探测的概念研究和方案论证,区别对待,分
阶段安排,尤其是选好技术途径,抓住发展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尽早开展重要专
用技术的探索性研究和预先研究。

  (3)密切跟踪国际深空探测与开发的进展动态,积极参与有关的研究和交流
活动,采集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为我所用,以促进我国深空探测与开发事
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中国航天2004年第1期
http://www.space.cetin.net.cn/docs/ht97-b.htm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3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47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