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孩子), 信区: Aero
标  题: 惠更斯号登陆土卫六始末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Jan 17 17:21:45 2005), 站内

 人民网>>科技>>天文航天 2005年01月17日09:17 

  在经历了7年的漫长太空遨游之后,深受全球科学家关注的欧空局惠更斯号登
陆器终于顺利登上土卫六表面,并成功传回了包括照片在内的诸多数据资料,为人
类真正了解土卫六提供了珍贵的科学依据。

  去年圣诞节那天,惠更斯号登陆器正式与卡西尼号探测器分离,开始了奔向土
卫六的长达400万公里的行程,经过20天的长途跋涉,于北京时间14日18时13分抵
达土卫六上空1270公里的目标位置,同时开启自身的降落程序,着手准备穿越土卫
六的大气层。

  在短短3分种的时间内,进入降落程序的惠更斯号登陆器的飞行时速由1万8千
公里飞快降到1400公里,在穿越土卫六的云层时,登陆器按顺序打开一系列降落伞
并使其自身速度降到300公里/小时。当惠更斯号降落到距离土卫六表面160公里的
高空时,登陆器上的各种科学探测设备开始运作,拍摄土卫六的表面照片、收集分
析土卫六大气的各项数据指标、将相关数据资料传给在土星轨道飞行的卡西尼号探
测器并由其传回地球等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到达土卫六上空120公里的位置
时,惠更斯号打开了最后的小型降落伞开始进入最终的着陆土卫六地表的过程。

  就在惠更斯号按预定程序实施着陆的同时,欧空局的科学家们正焦急地期盼着
能够收到惠更斯号发回的信号。因为就在一年前,欧空局的另一枚探测器BEAGLE2
就是在着陆火星表面时出现问题,导致其最终“石沉大海”。北京时间18点25分,
位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绿堤”(GPT)射电望远镜终于捕捉到了来自惠更斯号
的一个微弱信号,证实惠更斯号已经开始进入降落程序并正穿越土卫六的大气层。
欧空局惠更斯计划的负责人让-皮艾尔?勒布雷东在介绍收到最初信号时的感想时
激动地表示,尽管这一信号“非常微弱”,但这正是大家期盼已久的,就如同新生
儿的第一声啼哭———宣告了惠更斯号的存在。

  惠更斯号的整个着陆过程持续2个小时15分钟,在此期间,登陆器上的6个探测
设备分别收集了土卫六大气的各项数据,其中,“气象层质谱分析仪”收集分析大
气组成,“降落摄影光谱无线电仪”拍摄气态甲烷照片和降落的全息摄影,并对“
土卫六”的地表组成进行光谱分析。这些数据将同惠更斯探测器上其他设备探测收
集到的有关“土卫六”风场强度、温度、气压、电场和磁场等数据一起,经卡西尼
号探测器发送回地球。

  北京时间15日0时19分,位于德国西部达姆施塔特的欧空局地面控制中心终于
收到了惠更斯号发送的首批包括照片在内的各项数据。欧空局局长让?雅克?多尔丹
当场表示,“我们是土卫六的第一批访客。我们正在接收的科学数据将会揭开这个
新世界的秘密。”

  由于自身携带的能源有限,惠更斯号登陆器在登陆后约90分钟就结束了自己的
探测使命,静静地、永远地留在了土卫六的表面。但由其拍摄、收集、传回的有关
土卫六的地表特征、大气环境各项指数的科学数据已足够欧空局的科学家们“消化
”几年时间的。由于土卫六大气的物理及化学成分与40亿年前的地球很相似,因此
,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对惠更斯号传回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能够揭示土卫六的真实
面目,探究地球生命的起源。

  相关链接:“惠更斯”号提供的数据价值非凡

  据新华社柏林1月15日电(记者刘向)欧洲航天局15日表示,“惠更斯”号探
测器携带的6部测量仪器在14日穿越土卫六大气层过程中工作出色,传回了大量测
量数据,其价值和影响将在今后几年内逐步显现出来。

  在欧航局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操控中心的新闻发布会上,欧航局科学项目负
责人戴维?索思伍德说,“惠更斯”号上的6部测量仪器没有出现差错,初步的结果
足以令人折服和赞叹。他表示,今后几年,科学家们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研究和
分析。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月球和地球实验室专家马蒂?托马斯科说,科学家们曾推测
土卫六表面是由液态甲烷组成的湖泊河流以及大大小小的冰块构成的,现在根据接
收到的数据和照片可以证明这一点。另外,在土卫六零下180摄氏度左右的低温下
,存在大量有机化合物。正是这些有机物和特殊的环境,土卫六才被科学家们列为
研究对象。这一环境与地球大约40亿年前刚形成不久时的状况相似。有科学家认为
,土卫六上可能存在生命或者有形成生命的可能。托马斯科最后表示,照片分析还
需要几星期时间,然后科学家们才能得出结论。

  除了照片和天气数据,“惠更斯”号还传来了土卫六大气层的声音信号。欧航
局科学家马尔切洛?富尔基尼奥尼在会上播放了一个音频,它是由“惠更斯”号穿
越土卫六大气层过程中进行的雷达测量转换而来的。随着“惠更斯”号距离土卫六
表面越来越近,雷达信号也变得越来越迅疾而尖锐。在今后几个月,科学家们还将
继续对数据进行破译工作。  

 
来源:《科技日报》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7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