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在等待), 信区: Aero
标  题: 《撼天记》第一部:《步天远歌》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Dec 21 09:34:06 2003), 站内信件

央视国际 2003年10月10日 13:56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10/images/101271_2.jpg  
 专家兼物理学家奥伯特 

  1929-1930年度在德国取得很大成功的一部影片叫《月亮夫人》。专家兼物理学家奥伯
特曾作为科学顾问参加了该片的拍摄。在电影院里放映时观众中坐着一位名为韦纳·冯·
布劳恩的高年级学生。 

  布劳恩1912年出生在德国,恰好生活在此时浓厚的火箭研究氛围之中。当他还是一名
普通的技校学生时,就对火箭有着近乎狂热的执著。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10/images/101271_3.jpg  
 韦纳·冯·布劳恩 

  1930年,布劳恩等三人在柏林郊区找到了一个废弃的军火库。1930年9月,他们挂起了
一块冠冕堂皇的牌子:柏林火箭飞行场。 

  布劳恩发现,仅靠他在技校学到的那点关于螺钉螺帽的知识,远不能胜任眼前的工作
。于是他在1931年前往瑞士的苏黎世联邦工学院深造。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10/images/101271_4.jpg  
 1930年,布劳恩等三人在匆忙之间搞出了一个设计,把它命名为“最小的火箭”,缩写为
“米拉克” 

  1931年10月,回国的布劳恩正赶上第一次发射“米拉克(最小的火箭)一号”,那是
一次公开的表演性质的发射。为了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布劳恩的伙伴内贝尔设法邀请了当
地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家来观看,每人交一马克作为观看费用。遗憾的是由于燃料箱密封
不严,“米拉克一号”在导轨中只上升不到一半的距离,在耗尽燃料后跌落在原来的位置
上,这让他们十分没面子。但这群不屈不挠的人在几个星期之后,就再次发射。那天“米
拉克一号”点火后很快上升到1000多英尺,然后打开降落伞回到地面,重新加注燃料又可
升空。 

  不久,德国陆军武器局的两位工程师瓦尔特·多恩贝格尔和卡尔·贝克尔装扮成老百
姓参加了布劳恩等人的宇航协会。于是这几位学生的业余爱好者的时代便一去不复返了。
有的人的袖子上开始戴上了纳粹十字章。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10/images/101271_8.jpg  
 V-2导弹,“V”在英语中是胜利的意思,而在德语里则是“复仇”的第一个字母 

  1934年,22岁的布劳恩毕业于柏林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也就是从这一年起
,火箭研究工作在德国成为机密。 

  1939年3月23日,在布劳恩27岁生日的那一天,希特勒来到了火箭实验场巡视。他决定
将火箭技术用来发射新型武器,向这项研究项目投入巨大的资金。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10/images/101271_9.jpg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枚弹道式单级液体现代火箭。它用酒精和液氧作推进剂。长14米,箭体
直径1.65米,起飞重量13吨 

  1942年10月3日,一枚火箭从波罗的海之滨冉冉升起。它是布劳恩等人发射的第三枚实
验品。火箭垂直飞行4.5秒以后,拐弯沿着东北方向飞去。296秒时,火箭在100多公里外的
波罗的海溅起了欢腾的浪花。 

  布劳恩在火箭箭身上画上了传说中的“月亮夫人”。但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却
特意替它取了个名字:“V-2”火箭。“V”在英语中是胜利的意思,而在德语则是“复仇
”的第一个字母。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10/images/101271_13.jpg  
 “苏联航天奠基人”,前苏联火箭设计师科罗廖夫 

  从V-2在1944年9月8日投入战场。总共6000枚V2导弹中大约有4300枚射向英国,其中
有1230枚击中伦敦。最后一枚于1945年3月27日落在肯特的奥尔平顿,炸死了127人,炸伤
423人。 

  二战中冯·布劳恩的V2导弹总共使12685人丧命,有三分之二为平民。其中英国人有
2742名死在火箭之下,重伤6467人。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10/images/101271_15.jpg  
 1947年科罗廖夫和他的同事成功地仿制了V-2导弹。1948年秋天,他们又在V-2的基础上
设计了P-l弹道式导弹,射程达到300千米。1950年他们设计的P-2弹道导弹射程已达500
千米 

  但这时的战争已经进入到尾声。V-2已无法使纳粹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1945年1月,
苏联红军直接威胁佩讷明德时,布劳恩及其手下人员已经做好准备。美国人轻易得到了纳
粹头子戈林领导的不伦瑞克空军研究所重达1500吨的成套仪器和超过了300万份的秘密研究
资料。后来,布劳恩取得美国国籍,成为美国航天和导弹研制工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1954年10月4日,国际地球物理年特别委员会在罗马召开会议,会议将1957年7月1日到
1958年12月3日定为国际地球物理年,并建议有关国家在此期间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10/images/101271_16.jpg  
 1956年苏联政府终于做出了决议,批准研制一颗重型人造卫星,并从P-7导弹上开发一种
派生型运载火箭 

  在这场东西方航天的竞争中,美国人明显失算了。人类太空活动中的一个伟大桂冠--
发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落在了苏联人的头上。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
·特勒说,美国输掉了这场“比珍珠港更重要的战役”。 

  早在1928年,苏联就建立了空气动力实验室。1947年科罗廖夫和他的同事就成功地仿
制了V-2导弹。1948年秋天,他们又在V-2的基础上设计了P-l弹道式导弹,射程达到30
0千米。1950年他们设计的P-2弹道导弹射程已达500千米。8年后,前苏联提供给中国的样
品导弹就是这一型号。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10/images/101271_17.jpg  
 1957年10月4日中午苏联名为“卫星一号”的人造卫星终于从火箭上弹出,以每秒7.9千
米的第一宇宙速度,进人环绕地球飞行的轨道 

  1956年苏联政府终于做出了决议,批准研制一颗重型人造卫星,并从P-7导弹上开发一
种派生型运载火箭。 

  1957年10月4日中午时分,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上一片寂静。只有远在数公里外的指挥
中心发出的倒计时数一声一声地回荡在上空。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10/images/101271_19.jpg  
 苏联卫星上天后近4个月的1958年2月1日,“丘辟特”-C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起飞,
将美国第一颗重8.2千克的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1号”送入近地点360千米,远地点1531千
米的椭圆空间轨道 

  几分钟后,这颗名为“卫星一号”的人造卫星终于从火箭上弹出,以每秒7.9千米的
第一宇宙速度,进人环绕地球飞行的轨道。 

  当苏联人成功的消息传来,美国举国震惊。苏联卫星上天后1个月零4天的11月8日,美
国各报刊都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美国国防部长今天指示陆军部,用改进的丘辟特一C导
弹发射一颗地球人造卫星。” 

  随后,美国的国家机器开始运转,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开始注入到这一国家级的竞
争性项目。 

  “丘辟特一C”型运载火箭在一片催促声中诞生了。它是一级液体、三级固体的四级运
载火箭。火箭的总长为21.72米,起飞重量28.5吨,起飞推力37.6吨。 

  “丘辟特”-C并不是布劳恩的得意之作,但它还是能够满足当时美国人的需要。苏联
卫星上天后近4个月的1958年2月1日,“丘辟特”-C运载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起飞,将美
国第一颗重8.2千克的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l号”送人近地点360千米,远地点1531千米的
椭圆空间轨道,成为继苏联之后第二个拥有发射卫星能力的运载火箭。与苏联人不管三七
二十一、先上去再说不同的是,美国人的“探险者l号”带有了一定的科学考察功能,它在
太空飞行中发现了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的范亚伦辐射带。 

  在20世纪中叶响彻神州大地火红的建设交响乐章中,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始起步了。
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国共产党人,已开始在一片战争的废墟上重新构建起自己的家园
。一代打天下的领袖们率领着一个民族,不仅要描绘出更新更美的图画,还要亲手实现祖
先们未竟的“登天梦”,飞向更广阔的外空间,开拓天疆。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 修改:.dxmxqe 於 Dec 21 09:36:30 2003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6.2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9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