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在等待), 信区: Aero
标  题: 《撼天记》第二部:《让钢铁飞翔》上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Dec 21 09:41:09 2003), 站内信件

央视国际 2003年10月10日 14:26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10/images/101372_2.jpg  
 毛泽东及其随行的元帅将军们,在莫斯科广场的阅兵式第一次看到了最新型的火箭 


  新中国建立后,领袖层明显地感觉到外来威胁地存在。因此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
重要的议题。当时这些技术的惟一来源是盟友苏联,然而苏联当时只同意接受50名中国留
学生,不愿进行具体的技术援助。 

  在此之前的五星红旗升起的第二个月,中国科学院宣告成立,新的中央政府发出“向
科学进军”的号召。并召唤海外学子回国。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10/images/101372_3.jpg  
 1955年秋,钱学森和他的家人回到祖国 


  1955年秋天的一个早晨,钱学森和他的夫人终于回到了祖国。在此之前,由于钱学森
在美国从事的是高精火箭技术的研究,因此在他提出希望回国的意愿时,美国有人声言宁
愿枪毙他,也不能放他回赤色中国。于是他的回国成为当时刚刚结束朝鲜战争的中美两国
外交上的一场各取所需的谈判。 

  回国的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
年10月8日,聂荣臻元帅亲自主持五院成立仪式。钱学森任院长,刘有光为政委。然而当时
他们的全体部下--新调来的156名大学生和五院当时的各级干部别说火箭的基本概念,就是
火箭的模样都没人见过。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10/images/101372_5.jpg  
 苏联送给中国的P-1近程地地导弹 


  朱礼文:“当时我没有想到,因为我学的是飞机设计啊,我好多同学都去搞飞机,但
是最后分配的时候,分配到我们的(五院),就来搞火箭,这是我当初没想到的。” 

  1957年,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伴随着苏联卫星成功的雄壮进行曲,
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等人再一次来到了这个正沉浸在欢庆喜悦中的“老大哥”国家。在十
月革命阅兵式的红场上,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看到了最新型的火箭,它就像一把战神之剑
。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10/images/101372_6.jpg  
 当时苏联提供的两发P-1型第一代地地弹道式导弹,其中一发是供教学用的解剖弹,另一
发是完整的实弹。 


  踌躇满志的毛泽东接见了中国留苏学生,此时的这些年轻人是他实现宏大理想的希望
。 

  中国火箭一起步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被命名为“东风”系列。自古以来只能把酒
问青天的中国人,要开始一步登天了。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10/images/101372_7.jpg  
 要拆卸一个直径两米、长度近20米的导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
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 

  在史书上记载着200年前,火箭故乡的中国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
00年后苏联“老大哥”又将两枚现代火箭送给了中国这位“小弟弟”。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10/images/101372_8.jpg  
 1960年11月5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枚仿制的火箭“东风一号”点火,并成功发射 


  由于设计图纸和工艺工装资料没有同时到达,而国家又急着要火箭,当时中国人的当
务之急是分解导弹结构,照猫画虎,测绘出所有零部件的尺寸,以供生产加工部门仿制。
 

  到了1960年,正当中国仿制P-2导弹的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中苏之间关于意识形态领
域的大论战开始了,被惹恼的赫鲁晓夫下令全部停止根据先前的协议正在进行的对中国的
援助。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10/images/101372_10.jpg  

 中国空间技术从一开始起就列为国家的高度机密,每个项目都被赋予神秘的密码代号。 



  不久苏联撤走全部援华专家,并带走了全部图纸。刚刚起步的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眼看
将遭受灭顶之灾。 

  中国的火箭,的的确确是逼出来的。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10/images/101372_11.jpg  

 在先前苏联专家帮助的仿制过程中,中方人员了解了组成武器系统各部分的构造和生产方
法,但在对系统内在联系上苏联却有所保留,没有提供相关资料。 

  就在苏联撤走专家17天后的1960年9月10日,中国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用苏联专家
认为会爆炸的中国自己生产的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一枚苏制P-2导弹。 

  而这时中国人按照苏联提供的图纸仿制出来的导弹,也开始进入最后的组装。人们把
新中国航天人自己制造出来的第一枚导弹命名为“东风一号”。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10/images/101372_13.jpg  

 1962年3月21日上午9时5分53秒,东风二号在众望所归中点火升空。 


  1960年11月5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枚仿制的火箭“东风一号”点火了。第一次引进弹
发射成功,第一发仿制弹也发射成功,“东风一号”成为压倒西风的前锋。 

  头脑热起来的火箭人异想天开地为一步登天把V-2的图纸放大了一倍,制造出的“东风
2号”成为一次让所有科技人员记忆犹新的发射。 

  1962年3月21日上午9时5分53秒,东风二号在众望所归中点火升空。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10/images/101372_14.jpg  

 距上次失败两年后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又开始发射试验。这次连续三发都取得
了成功。 


  于龙淮:“哎哟我一看导弹就在自己脑袋上了,后来我就喊大家赶快趴下,赶快趴下
,就趴在山坡上了。离导弹发射还有好几公里地呢,因为它高啊,就好像是自己头上一样
。没多一会儿,“当”一声,离发射台大概不到100米,一个大坑,很深的。” 

  距上次失败两年后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又开始发射试验。在当时的电影纪录
片中,摄制者为画面上撼动天地的发射配上的却是充满柔情的音乐。 

  这次“东风二号”连续三发都取得了成功。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拥有了可以远程打击的
导弹盾牌。有些参与研制的科学家,多年以后难以忘怀的是那次庆祝胜利时享受的饭菜。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9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