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在等待), 信区: Aero
标  题: 《撼天记》第五部:《心比天高》中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Dec 21 10:16:42 2003), 站内信件

央视国际 2003年10月22日 16:21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22/images/101273_10.jpg 
组装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 


  航天人付出生命代价的第一枚实验火箭发射成功后,激动的人们投入了赶制定型火箭
热火朝天的工作之中。然而,谁也没有想到,4个月后的那次举世关注的发射,会成为又一
次痛苦的磨难。对中国航天人来说,一场更大的危机在前面等着他们。 

  公元1992年的3月22日下午6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22/images/101273_11.jpg 
这枚型号为CZ—2E的中国火箭家族里的新成员简称“长二捆”,是一枚大型两级捆绑式运
载火箭 


  50米高的“长二捆”火箭在电视镜头前如同站在起跑线上。让航天人满意的是,火箭
到了发射场之后在地面做过300多次试验,显示一切正常。 

  陈寿椿:“到那个时候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就是矗起来打第一颗澳星的时候,很
有信心。” 

  6时40分,展现在亿万电视观众眼前的是火箭喷火后一动不动的画面。从火箭点火到紧
急关机,只有7秒!这7秒钟,把在场所有的人和电视机前的几亿观众惊得目瞪口呆。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22/images/101273_12.jpg 
1990年7月16日北京夏令时9点40分,中国第一枚捆绑式大型运载火箭,终于进入了发射程
序,将巴基斯坦搭载的卫星准确地送入了预定轨道 


  指挥所里的人们正在流泪,而发射现场的抢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因为一个可能毁灭
整个基地的巨大危险已经显现在人们眼前。 

  发射站地面营长丁贤俊带领战士王宝剑、李文刚首先出现在毒气弥漫的现场。 

  指挥大厅里,一片肃静。长城工业公司总经理唐津安,以低沉的语调,宣布此次发射
受挫。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22/images/101273_13.jpg 
1992年的3月22日,下午6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50米高的“长二捆”火箭在电视镜头前
如同站在起跑 


  航天人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住价格高昂的卫星、运载火箭和发射场的重要
设施,当务之急是要迅速消除任何危及卫星和火箭的隐患。各个系统的人员们迅速奔向自
己的岗位。 

  过去的火箭发射台面一般都是完全平面的。但这次在设计“长二捆”的发射台时,设
计人员鬼使神差般地在圆平台的周边画上了一圈几毫米厚的高棱。极有可能就是这一不经
意的设计,在1992年3月的那一天,挽救了西昌发射场。 

  周载学:“这个边比它站的地方稍微高出一点来。所以它一转以后呢,就碰到边上去
了,把发射台边就磕了个印子,明显的印子。所以那次如果没这个边呀,说不定可能有一
个腿转到外面去了。”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22/images/101273_14.jpg 
火箭到了发射场之后在地面做过300多次试验,显示一切正常 


  孙凝生:“当时没有想到说,会不会伤人,就急着赶紧上去,赶紧查清楚原因。当时
大家一条心都在查清原因上面,赶紧找出什么问题。别的想的,好像空了,没有了。” 


  人们冒着浓烟和灼热迅速采用钢丝绳捆绑加固的方法,暂时稳定了危在旦夕的火箭。
并随即合拢固定塔摆杆和平台,展开各种抢险作业。 

  凌晨5点种,天已渐亮,发动机喷管还在不紧不慢地喷撒着的火焰。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22/images/101273_15.jpg 
中央电视台从下午六点开始实况现场转播发射的全过程 


  6点钟抢险队接到了上塔指令。 

  卫星被抢救回来了。 

  3月28日,在夕阳的余晖里。“长二捆”箭体从发射塔上徐徐吊下。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22/images/101273_16.jpg 
从火箭点火到紧急关机,只有7秒 


  火箭的燃料刚一卸出,张贵田便带着人马迫不及待地开始检查发动机。检查结果却没
有发现任何故障。于是负责设计和生产火箭点火控制线路的研究所和工厂,又一下紧张起
来。因为点火控制线路决定着燃料的供应状况。最后果然发现控制线路上的配电器出了问
题。 

  4月14日故障分析审查委员会得出了结论,在程序配电器的第四、第五导电触点之间,
有一丝重量仅为0.15毫克的铝质多余物。这让搞了一辈子火箭的专家们仰天长叹。 

  1992年5月,中国、美国和国际保险公司三方代表,汇聚美国洛杉矶,对中国这次发射
“澳星”一事,进行反复磋商后做出了最后的裁决。 

  休斯公司和长城公司双方法人代表认可了把这次事故定义为“发射终止”。中途停止
发射,火箭修复后继续发射,在合同上不计入“失败”记录。保险公司因此不用赔款;中
方不用担心“长二捆”就此夭折;美方也不用再去重新制造卫星和选择新的发射火箭,而
中国同胞一直担心的赔款问题也不存在。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22/images/101273_17.jpg 
“长二捆”火箭发射未能成功的原因是助推器点火后,一、二号助推器发动机氧化剂副系
统断流阀门电爆管误爆,致使发动机关机。而引起电爆管误爆的正是由于程序配电器内的
那点铝质多余物 


  但返回研制生产岗位的中国航天人却被注定要承担来自同胞无形的压力。这也许让他
们理解了有时为什么战士希望能在战场上光荣战死的无奈。 

  由于火箭已经实施过点火,第一级火箭已经烧得遍体鳞伤。不能再启用、也不敢再启
用了。中国必须再造一枚新的“长二捆”火箭!有人说这时的“航天人就是哭,也得边干
边哭”,因为他们执行的是严格的国际商务发射合同。失败后的中国航天人最重要的,是
要拿出闪电般的行动来。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38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