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在等待), 信区: Aero
标  题: 《撼天记》第六部 《太空没有梦》上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Dec 21 10:26:59 2003), 站内信件

央视国际 2003年10月27日 16:55

  一位作家说得好:“灾难是在你忘了它的时候降临的”。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27/images/101608_1.jpg 
1960年10月,在前苏联的拜科努发射场上,著名的“火箭狂人”科罗廖夫准备发射金星探
测器时,运载火箭出现故障,他临时决定推迟几天发射日期 


  人类每一次摆脱地球引力奔赴宇宙的过程,其中都隐含着巨大的风险。今天的人们已
经越来越习惯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一幕又一幕的航天灾难。 

  1993年2月11日,中美两国政府于北京举行了《关于卫星技术安全协议备忘录》的签字
仪式。航天人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挤进了国际市场。在那段时间里,中国长城工业公司和
各兄弟单位互相配合,与外商签订了多个发射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合同。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27/images/101608_2.jpg 
根本没有足够时间检查排除故障的科罗廖夫只得于10月23日上午按时发射 


  90年代中期,中国的火箭制造业异常繁忙。1993年2月1日,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批准CZ
-3B火箭立项研制。这种又称“长征三号”乙的火箭是以长征三号甲为芯级,采用“长二
捆”的助推器捆绑与分离技术研制而成的中国当时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 

  这一时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还研制了另外一种型号:长征三号丙。它也是采
用长三甲火箭作为芯级,但在一级周围只捆绑了两个助推器,其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
为3700公斤。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27/images/101608_3.jpg 
科罗廖夫,前苏联火箭总设计师 


  这样,长征三号、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火箭就形成了发射同步转移
轨道卫星的一个系列。基本上可以“速配”发射当时国际上常见的各种地球同步轨道通信
卫星。 

  厉建中:“九六年用我们新研制成功的长征三号B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国际通讯卫星组
织的一个,在当时来讲在国际上应该是最大的卫星重量,而且我们是第一次跟国际卫星组
织合作,那么这次发射成功对我们影响非常大。” 

  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在发射第7、8代卫星时,决定用第一发长三乙火箭发射该组织的70
8卫星。人们谁也没有想到,他们将身处中国航天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惊心动魄的事件之中
。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27/images/101608_4.jpg 
刚刚升起的火箭被发射平台和梯子挡住。随着一声巨响,涅杰林元帅、武装部队副参谋长
巴甫洛夫斯基将军和杰出的原子科学家叶夫连莫夫等百余名军人和科学家顿时葬身火海 



  平台是火箭上的中枢神经---陀螺仪的又一种称呼。不知什么原因,这枚火箭在平台的
检测上不太顺利,让专家们费了些力气。 

  贺祖明:“但是最后换了个平台,测试来讲都挺好。整个测试都很顺利,没有感觉到
,都还觉得挺有把握的。”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27/images/101608_5.jpg 
“长征3号B”型火箭 


  离春节还有4天的2月15日,中国第一枚“长征三号”乙型火箭在人们期待的目光中点
火了。 

  但仅几秒钟后人们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27/images/101608_6.jpg 
国际卫星通信公司合同签字仪式 


  倪海龙:“我们当时看呆了。我当时在家里看的是实况转播。当时我一看这火箭,‘
唰’起来了。起来之后,‘呜'就拐过去了,就没了。远处它有一个镜头跟过去,就横着飞
了。最后大家现场人都呆了,完了,完了,肯定完了。” 

  正是由于火箭上新更换的控制平台失效,使得保证箭体飞行平衡的信号出错,才出现
了人们眼前的场景。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27/images/101608_7.jpg 
1996年2月15日,中国第一枚“长征三号”乙型火箭在人们期待的目光中点火了。但仅几秒
钟后人们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失控的火箭让现场的专家们意识到一场灾难已经无法避免。许多人至今还清清楚楚地
记得那个让他们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恐怖场景。 

  火箭爆炸的地点正好在航天工程技术人员住的宿舍附近,强烈的气浪瞬间冲垮了钢筋
水泥的建筑。本来应该是昂首飞上太空的火箭,此时却变成一场是实实在在地“飞来的横
祸”。 

  与火箭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航天人第一次看到了身边的死亡。事故中一位专为火箭设计
飞行弹道的高级工程师不幸成为失控火箭的牺牲品。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27/images/101608_8.jpg 
导弹忽然几乎是横着飞起来 


  在这枚长征三号乙型火箭点火前,中国航天界以及世界上关心中国航天的人们,都在
翘首期盼它能像它的前身长三甲型那样首战告捷。当时从向全世界转播的发射实况荧屏上
,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气氛。然而点火后22秒的结局,使这一美好的期望灰飞烟灭。与失
控火箭一起粉身碎骨的还有那颗国际卫星组织价值连城的“国际708”卫星。 

  航天人在惊心动魄的恐怖过后,又面临着失败带来的沉重的精神压力。本来要随后发
射的那枚“长征三号”火箭也因发射场设备受损而暂停。 

  失败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信誉的损失。客户在惨重的事故面前不能不对中国火箭的可靠
度产生怀疑。本来好不容易才打开的国际商务发射市场开始产生了危机。 

  首飞失败,3个月后,专家们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又经过约4个月的时间,提出并且基
本完成了44项256条改进措施。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pecial/C11050/20031027/images/101608_9.jpg 
刚刚起飞的火箭,还没有消耗掉多少燃料。箭体内几乎还是满满当当的推进剂一瞬间全部
转化为爆炸的当量,让发射基地如同经历了一场地震。与失控火箭一起粉身碎骨的还有那
颗国际卫星组织价值连城的“国际708”卫星 


  4个多月后,又一项事先签订的发射合同眼看就要临头。1996年执行发射“亚太一号A
”卫星任务的一枚“长征三号”火箭即将出厂。 

  在1996年“黑色”的日子里,希望中的成功变得更加宝贵。航天人却被一个非技术的
难题所困扰。尽管外出宣讲的人们费尽了口舌,但直到火箭已经树立在发射架上眼看就要
点火了,国际上还是没有一家保险公司答应承保。人们往往在最后走投无路的时候才能体
会到,世上只有当妈的最疼自己的孩子,心急如焚的航天人想到了国家。 

  不到5个星期后的1996年7月3日,4个多月前因事故而推迟发射的那枚“长征三号”火
箭,把香港的“亚太一号A”通讯卫星送上了太空。 

  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多少驱散了几个月前2·15事故的阴云,成功的喜悦开始浮现在航天
人的脸上。一系列事先签订的商务发射合同又快速运转起来。然而,1996那一年弥漫在中
国航天人周围的不祥气氛并没有就此烟消云散。仅仅过了一个多月,又一次沉重的打击正
在悄悄地卷土重来。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1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