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Green Mouse), 信区: Aero
标  题: 中国的航天(转载)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3年02月03日08:41:07 星期一),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Green 讨论区 】
【 原文由 pippen 所发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二000年十一月 · 北京
  
  
     
------------------------------------------------------------------------------
--

前 言

人类的活动范围,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从大气层到外层空间的逐步拓
展过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航天技术,开辟了人类探索外层空间活动的新时代。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迅速发展,人类航天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航天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高技术群中对现代社
会最具影响的高技术之一,不断发展和应用航天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
容。

中华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曾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最早发明的古代火箭,便是现代
火箭的雏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开展航天
活动,于1970年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迄今,中国在航天技术的一些
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一世纪,中国将从本国国情
出发,继续推进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应有的
贡献。

在迈进二十一世纪之际,有必要对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原则、发展现状、未来发展和
国际合作等作简要的介绍。

 

一、宗旨原则



中国政府一直把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为了和平目的探索
和利用外层空间,使外层空间造福于全人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根本任务是发展经
济,不断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航天活动在维护国家利益、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
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和原则。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宇宙和地球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
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
进步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维护国家利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

——坚持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方针,使航天事业的发展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
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航天事业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在经济建设
、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将航天事业的发展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
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鼓励和支持。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立足于依靠自
己的力量,进行航天技术攻关,实现技术突破;同时,重视航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把航天技术自主创新与必要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根据国情国力,选择有限目标,重点突破。中国发展航天事业以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
的基本需求为目的,选择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集中力量,重点攻关
,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提高航天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重视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中国谋求更加经济
、更加高效的航天发展道路,力求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相统一。

——坚持统筹规划、远近结合、天地结合、协调发展。中国政府统筹规划并合理安排空间
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促进航天事业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发展现状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
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
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
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
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
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
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
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
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
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
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



1.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
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
,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
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
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
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
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
,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
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
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
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
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
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
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 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
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
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
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
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 载人航天。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
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
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
”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
要步伐。

空间应用



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
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
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
效果。

1. 卫星遥感。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
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
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
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
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
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
、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
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
有了明显的减少。

2. 卫星通信。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面,全国
建有数十座大中型卫星通信地球站,联结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卫星通信话路达2
.7万多条。中国已建成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国内卫星通信话路达7万多条,初步解决了边
远地区的通信问题。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业务近几年发展较快,已有国内甚小口径终
端通信业务经营单位30个,服务小站用户15000个,其中双向小站用户超过6300个;同时建
立了金融、气象、交通、石油、水利、民航、电力、卫生和新闻等几十个部门的80多个专
用通信网,甚小口径终端上万个。在卫星电视广播业务方面,中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卫星
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教育系统。中国从1985年开始利用卫星传送广播电视
节目,目前已形成了占用33个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卫星传输覆盖网,负责传送中央、地方电
视节目和教育电视节目共计47套,以及中央32路对内、对外广播节目和近40套地方广播节
目。卫星教育电视广播开播十多年来,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大、中专教育与培训。近年来
,中国建成了卫星直播试验平台,通过数字压缩方式将中央和地方的卫星电视节目传送到
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不到的广大农村地区,使中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现
有卫星电视广播接收站约18.9万座。在卫
星直播试验平台上,还建立了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络,面向全国开展远程教育
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服务。

3. 卫星导航定位。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外导航卫星,开展卫星导航定
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并在大地测量、船舶导航、飞机导航、地震监测、地质防灾监测、
森林防火灭火和城市交通管理等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在1992年加入了国际低轨
道搜索和营救卫星组织(COSPAS-SARSAT),以后还建立了中国任务控制中心,大大提高了
船舶、飞机和车辆遇险报警服务能力。

空间科学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了高层大气探测。在七十
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和研究,
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近年来,开展了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的国际
合作。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型遥感卫星进行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
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理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
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
实验的基本能力。近年来,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
的带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并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空间
实验,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操作。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引导中国航天
活动的发展方向,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推动航天领域中重大
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促进航天科技在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深化航天科技工业的改革,实现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国家加强法制建设和政策管理,
建立航天法规体系,制定航天产业技术政策,保证航天活动有序、规范发展。国家鼓励科
研机构、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高等院校在国家航天政策引导下,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
与航天活动。国家支持航天科技创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
力,积极推进中国航天技术实现产业化。国家支持公益性航天活动以及具有商业前景的航
天研究开发工作,并不断强化对航天行业的监督。中国国家航天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负责
民用卫星管理及相关的政府间国际空间合作的政
府机构。

三、未来发展

返回文首

二十一世纪将是世界航天活动蓬勃发展的新世纪。中国根据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长远目
标,正在制定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航天发展战略和规划,加快发展航天事业。

发展目标



近期(今后十年或稍后的一个时期)发展目标:

——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以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
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群组成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中国及周
边地区甚至全球的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建立自主经营的卫星广播通信系统。积极支持商用广播通信卫星的发展,开发长寿命
、高可靠的大容量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初步建成中国卫星通信产业。


——建立自主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分步建立导航定位卫星系列,开发卫星导航定位应用
系统,初步建成中国的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

——全面提高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水平和能力。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性能和
可靠性;开发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和低成本的运载火箭,建成新一代运载火箭型
谱化系列,增强参与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的能力。

——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建立初步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研制试验体系。

——建立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统一规划和建设各种卫星遥感地面应用系统
,建立覆盖全国的地面卫星遥感数据接收、处理和分发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在对地卫星
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形成较完整的业务化应用体系。

——发展空间科学,开展深空探测。建立新型的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加强空间
微重力、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文研究;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
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远期(今后二十年或稍后的一个时期)发展目标:

——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经济建设、国家
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广泛需求,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

——按照国家整体规划,建成多种功能和多种轨道的、由多种卫星系统组成的空间基础设
施;建成天地协调配套的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形成完整、连续、长期稳定运行的天地一体
化网络系统。

——建立中国的载人航天体系,开展一定规模的载人空间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

——空间科学取得众多成果,在世界空间科学领域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开展有特色的深空
探测和研究。

发展思路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思路是:

——促进空间技术及应用实现产业化。引导和鼓励航天科技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建
立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运行机制,以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运载火箭为重点,分步实施,推
进空间技术及应用产业化进程。

——合理部署各种航天活动。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与空间科学。采用
“优先安排”、“积极支持”、“适度发展”和“跟踪研究”四种不同方式部署航天活动
三个领域的各项工作,以实现中国航天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加强预先研究和技术基础建设。集中力量攻克重大关键技术,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
主知识产权;同时加强航天活动三个领域的技术基础建设,扩大国际空间合作,继续保持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势头。

——加速航天科技队伍建设,构筑航天人才优势。发展航天教育,培养航天人才,采取特
殊政策,加速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年轻的航天科技队伍。普及航天知识,宣传航天事业,
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航天事业的发展。

——加强科学管理,提高质量和效益。针对航天活动投资大、风险大、技术密集、系统复
杂等特点,运用系统工程等现代管理手段,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系统质量,降低系统风险
,提高综合效益。

四、国际合作



中国一贯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种活动,主张在平等互利、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基
础上,增进和加强空间领域的国际合作。

指导原则



中国政府认为,国际空间合作应遵循1996年第五十一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开展探索
和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促进所有国家的福利和利益,并特别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
需要的宣言》(“国际空间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则。中国政府在开展国际空间合
作中,一贯坚持以下指导原则:

——国际空间合作应以和平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为全人类谋取福利为宗旨。

——国际空间合作应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以及公认的国际法原则
的基础上进行。

——国际空间合作的优先目标是共同提高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能力,享受航天
技术的惠益。

——国际空间合作应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空间环境和空间资源。

——支持加强联合国外空委员会的作用,支持联合国的外空应用方案。

基本政策



中国政府在开展国际空间合作中采取以下基本政策:

——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及国内外航天科技的市场需求
,开展积极、务实的国际空间合作。

——支持联合国系统内开展的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多边国际合作。

——重视亚太地区的区域性空间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区域性空间合作。

——重视与发达的空间国家的空间合作,同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合作。

——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科研机构、工业企业和高等院校,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

主要活动



中国在空间领域的国际合作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二十多年来,中国开展了双边合
作、区域合作、多边合作以及商业发射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国际空间合作,取得了广泛的成
果。

1. 双边合作。1985年以来,中国先后与美国、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瑞典、
阿根廷、巴西、俄罗斯、乌克兰、智利等十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政府部门间空间科学
技术及应用合作协定、议定书或备忘录,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双边合作的形式多种多
样,从制定互利的空间计划、互派专家学者、组织研讨会,到共同研制卫星或卫星部件、
进行卫星搭载服务、提供商业发射服务等等。

1993年,中国与德国合资成立了华德宇航技术公司。1995年中国与德国、法国的宇航公司
签订了“鑫诺一号”卫星的研制生产合同,并于1998年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与欧洲宇航界
的首次卫星合作。

中国与巴西开展的地球资源卫星合作进展顺利。1999年10月1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
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中巴双方除了整星合作外,在卫星技术、卫星应用以及卫星零部件
等方面也开展了多项合作。中巴在空间领域的合作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在高科技领域进行“
南南合作”的典范。

2. 区域合作。中国十分重视亚太地区的区域性空间合作。1992年,中国与泰国、巴基斯坦
等国联合倡导并发起了“亚太地区空间技术与应用多边合作研讨会”。在此区域合作的推
动下,中国、伊朗、韩国、蒙古、巴基斯坦和泰国等六国政府于1998年4月在曼谷签署了《
关于多任务小卫星项目及有关活动合作的谅解备忘录》;除签字国外,其他亚太国家也可
以加入。该合作项目的确定,促进了亚太区域空间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3. 多边合作。1980年6月,中国首次派出观察员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外空委员会第二十三
届会议,同年11月3日,联合国正式接纳中国为该委员会成员国。此后,中国参加了历届联
合国外空委员会及其下属的科技和法律小组委员会届会。中国于1983年和1988年先后加入
了联合国制定的《外空条约》、《营救协定》、《责任公约》和《登记公约》,并严格履
行有关责任和义务。

中国支持和参与了联合国空间应用方案的实施。1988年以来,中国每年都向发展中国家提
供一定数额、为期一年的长期培训奖学金。1994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合作在
北京召开了首届亚太区域“空间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部长级会议”,并发表了具有深远影
响的《北京宣言》。1999年9月,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和欧空局合作,在北京举办了“空间应
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2000年7月至8月,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与联合国外空司和
亚太经社会合作,在北京举办了“亚太地区空间技术与应用卫星技术短期培训班”,来自
亚太地区十个发展中国家的学员参加了培训。

空间碎片问题是人类进一步开展航天活动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中国有关部门十分重视
空间碎片问题,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与有关国家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1995年6月
,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加入了“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中国将继续与各国共同探
讨缓减空间碎片的途径和办法,积极推进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

中国还参加了诸如“国际对地观测委员会”、“世界天气监测”、“联合国减灾十年”、
“国际日地能量计划”等多边合作项目。

4. 商业发射服务。自1985年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放国际市场,承揽国际
卫星发射服务业务以来,至2000年10月,先后为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瑞典、美国、菲律
宾、巴西等国家及中国用户成功地发射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
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是对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有益补充,也为国外用户提供了
新的选择。

优先领域


中国政府继续支持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将优先
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国际合作:

——积极推动亚太地区空间技术与应用多边合作,利用空间技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环
境和灾害监测。

——支持中国航天企业在平等、公平、互利的原则下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商业发射服务。

——支持利用中国成熟的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技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发展中国家开
展合作,为合作国家提供服务。

——支持开展地球环境监测、空间环境探测、微重力科学、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文等研究领
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与空间生物
技术等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8.8.24.50]
--
※ 转载:.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61.167.142.13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0.60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