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孩子), 信区: Aero
标  题: 光耀中华第一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Apr 22 21:18:46 2005), 站内

——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35周年

  今年4月24日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35周年纪念
日。1970年的这天,“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举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预
定轨道运行,标志着我国在掌握了导弹、核弹技术之后,又掌握了研制和发射人造
地球卫星技术,揭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光辉成就,
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独立开创的“两弹一星”事业获得了全面成功。
   
  为了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所启动的航天工程总体方案包括卫星本体、“长
征一号”运载火箭、卫星发射场和地面观测跟踪系统四大部分,同时还有《东方红
》乐曲的地面接收、转播系统。这每一部分都是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和集智创新。
从1965年卫星工程研制任务列入国家计划并明确争取在1970年左右发射之后,我国
在成功地研制了“东方红一号”卫星、“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同时,还于1970年
建成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测控网。第一颗卫星成功升空运行的实践证明,这些系
统技术性能可靠,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当时预定的任务,而且为我国航天事业后来的
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根据国家正式批准的研制任务书,“东方红一号”定为科学探测试验卫星,主
要是为发展我国的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气象等各种应用卫星获得必要的设计数据
。其具体任务是测量卫星本身的工作参数;探测空间环境参数;奠定卫星轨道测量
和无线电遥测技术基础。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和达到这些要求,经专家们多次论证,
最后确定“东方红一号”由结构、温控、能源、《东方红》乐音装置和短波遥测、
跟踪、天线、姿态测量七个分系统组成。由于是首次研制,这每一个分系统的研究
、设计、试制、试验、生产都是十分艰难的攻关过程。卫星的研制成功体现了广大
参与人员在工程观念、攻关能力、质量意识、协作风格方面的极高水平和高度自觉
性,继承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
登”的航天传统精神。

  “东方红一号”卫星外形为近似圆球的72面体。直径1米,总质量为173公斤,
采用自旋稳定方法在太空绕地运行。其轨道倾角为68.5度,近地点为439公里,远
地点为2384公里,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在与卫星一起运行的末级火箭上设置了“
观测裙”,大大提高了观测亮度,使人们不仅能听到卫星发送的《东方红》乐曲,
而且能看见卫星在空间运行的轨迹。遵照周总理的要求,我国对“东方红一号”卫
星飞经各国首都上空的时间进行了预报,在许多国家引起强烈反响,国际舆论纷纷
发表评论,指出此举“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达到新高度”。

  中华第一星的成功腾空运行,使我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
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的总质量比前4个
国家发射的第一颗卫星质量之和还要超出29.8公斤,这说明我国卫星事业起步较高
,一开始投入使用的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较强,卫星功能较多。由于能源系统的保
证,“东方红一号”卫星上的各种科学仪器实际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设计额定要求
,取得了大量的工程遥测参数,为后来的卫星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在
此基础上,我国以应用卫星、遥感卫星为主研制成功多种卫星,并实现了系列化,
还进而研制成功“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地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使我国成
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开始研制探月卫星,开始向
深空探测的方向迈进。

  成功研制和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创新精神将永远鼓舞和激励中国航天人
在前进道路上勇敢地攀登空间技术领域一个又一个高峰。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东方红一号”卫星将永载史册!(尹怀勤)

发布日期:2005-04-22 

http://www.cnsa.gov.cn/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0.74]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4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