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孩子), 信区: Aero
标 题: 进军太空 探测宇宙 圆我航天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Mar 7 18:39:08 2006), 站内
——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
周秀清
“十五”期间,我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
科学各方面均取得快速发展,《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所确立的“大航天”概念得到
广泛认同。我国载人航天不断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一大批先进的航天武器装备已成
为维护国家安全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建立了一批研制、生产、试验基地,工业基
础和研发能力稳步提升,航天科技工业体系更趋完善。我国已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
之列,航天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为带动我国科技创新和高技术领域的
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尤其是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对我国航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国航天事业也迎
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近日,记者就我国航天发展的现状与未来主题,采访了国防科
工委副主任、航天局局长孙来燕。
记者:孙副主任,请问我国航天科技现状如何?在国际上处于什么位置?
孙来燕:我国航天事业创建于1956年,今年将迎来50华诞。目前我国航天科技
发展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拥有大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成果,建立了较
完整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为标志的辉煌成就。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空间技术快速发展,形成了配套的技术与产品体系。我国独立自主地研制
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可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
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十五”期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24次发射成功;用于我
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大推力运载火箭的120吨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50吨级
推力氢氧发动机及8项关键技术攻关进展顺利。
在人造卫星方面,目前初步形成了拥有我国自主品牌的六大系列卫星产品。“
十五”期间,卫星整体技术水平得到跃升:地球静止轨道大型通信卫星公用平台技
术取得重要突破,资源卫星、海洋卫星的运行及使用,填补了我国数据传输型对地
观测卫星的空白;气象卫星逐步实现了更新换代和业务化运行;突破了微波探测、
多光谱、高光谱和科学探测等新型有效载荷技术;空间科学卫星系统技术上有了新
跨越。
在载人航天方面,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
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飞行活动的国家;2005年“神舟”六号多人多天在
轨飞行成功,完成了我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二是空间应用逐步扩展,服务国民经济成效显著。随着空间应用的规模和深度
逐步增加,卫星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国防建设等领域,取
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卫星对地观测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基于气象
、资源、海洋等多种遥感卫星的应用体系;卫星通信广播在实现“村村通”、远程
教育、远程医疗、金融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直播卫星应用业已启动;卫星导
航定位在交通运输、大地测绘、石油地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自主卫星导
航系统应用正稳步向前推进。
三是空间科学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我国与欧空局联合
开展的双星探测计划,取得了多空间层次和多时空尺度的大量宝贵科学数据,为获
得最新科研成果奠定了基础。利用卫星和飞船搭载,在晶体、蛋白质生长,细胞培
养、空间育种、生命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众多重大研究成果。月球探测工程进展顺利
。
四是不断完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为航天科技的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五”期间,国家通过加大投入,使航天科技从研发到制造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航天产品的研发、设计、试验测试、制造体系不断完善,已经具有面向新一代产
品的并行、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
我国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在运载火箭、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
科技领域全面独立发展的国家,已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某些技术达到世界先进
水平。但是,就航天整体水平而言,我国与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强国相比还有很大
差距,我们必须继续加大自主创新、加快航天科技的发展步伐,逐步向世界领先水
平靠近,向航天强国迈进。
记者:我国在航天领域有哪些自主创新的项目?
孙来燕:航天是战略高技术领域,其核心技术是不可能从国外买到的,只能靠
我们自己的力量来发展,航天领域还具有明显的前沿性特征,要想在前沿领域不落
后与人,还必须超前部署、持续创新。我们取得的“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辉煌成
就是靠自力更生起步、并在自主创新中持续发展的。实践证明,自主创新是我国航
天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石。“十五”期间,通过广大科研
人员的努力,我们取得一批创新成果。例如,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形成重大专利成果
达一百多项,带动了一大批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为了能在未来15年继续拥有我国更
好的自由进出空间的运输能力,我们已经开始实施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
级氢氧发动机等工程,为了今后更好地满足我国卫星应用需求,我们已经开展了大
型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等研制,目前工程进展顺利,这些成果突出体现了航
天科技的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与欧空局联合开展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
划”,在空间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一批原始创新科研成果。此外,通过自主攻关,我
们还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如星地激光通信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卫星在轨高速磁悬浮飞轮技术获得了10多项发明专利,在新一代运载火箭、新一
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空间太阳望远镜、硬X射线探测器、空间科学研究卫星、月
球探测一期工程等方面,突破了40多项关键技术。这些科研成果,为“十一五”航
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我国绕月探测工程进展如何?
孙来燕:2004年1月,国家批准了以“嫦娥工程”命名的我国月球探测一期工
程,绕月探测工程全面展开。一期工程主要科学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
明月球上14种元素的资源含量和分布,探测月壤厚度,分布和资源量,研究地月之
间的空间环境。
目前,绕月探测工程经过了方案阶段、初样阶段,整体进展基本顺利,很快将
转入正样阶段。远距离测控与通信、空间环境影响与控制、月食影响与应对措施等
一批关键技术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整个工程系统间技术接口已确定,产品研制与系
统建设按计划进行。预计2007年上半年,“嫦娥一号”将发射升空。
月球探测工程是一项探索和创新性工程,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在做好一期工程实施的同时,抓紧开展了二、三期工程的论证工作,计划2012年前
后实施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2017年前后实施自动采样返回。目前,编制完
成了《月球探测二期工程综合立项论证报告》,启动了月球探测二期工程科学目标
等9个攻关项目的预先研究工作。
记者:“十五”期间,我国航天国际合作情况怎样?
孙来燕:“十五”期间,我国航天国际合作又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与18个国
家和空间机构签署了政府间/机构间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协定,与40多个国家和国际
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参与联合国外空委及相关组织活动。建立了中俄两国总
理定期会晤委员会框架下中俄航天合作分委会,确定了多项合作项目;完善了中法
航天合作机制,加强了中国与欧空局的合作,成功实施中欧空间科学探测计划,签
署了中国与欧空局政府间合作协议;亚太多边空间合作稳步推进,组织化建设取得
突破性进展,已有8个国家签署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公约》;成功发射2颗中巴地
球资源卫星,确定了后续3颗卫星的合作计划;与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签署了在轨
交付通信卫星的合同,卫星整星出口有望实现零的突破;成功发射了亚太六号卫星
,六年来实现我国运载火箭首次承揽对外发射任务的突破。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中
国航天的国际影响。
记者:请您结合航天“十一五”规划,谈谈我国航天工作的发展思路。
孙来燕:目前正在制订中的航天“十一五”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认真分析航天
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明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对航天的需要,结
合当前的现状与问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规划航天“十一五”及今后
较长时期的发展,提出我国航天发展思路:
一要把握发展机遇,推进航天事业全面发展。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
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对中国航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
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重点,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
安全的需求作为我国航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
科学三大领域全面、协调发展。
二要重应用求效益,推进航天高技术产业化进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
国家,拥有世界上潜力最大的卫星通信、广播、导航和遥感市场,我们要把握航天
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律,结合我国实际,大力加强卫星应用技术的研发,引导社会
需求、培育新市场、促进产业升级;加强统筹规划,促进航天高技术产业链的协调
发展,形成以卫星制造业、运载火箭制造与发射服务业、卫星应用服务业和地面设
备制造业构成的完整的新兴产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要加强自主创新,推进航天事业的跨越发展和持续发展。要建立以军工科研
院所和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航天科技创新体系。“十一五”期间,要积极
推进航天基础科学和技术、空间科学研究,夯实创新基础,同时要针对制约航天发
展的技术“瓶颈”重点攻关,鼓励创新发展,特别是在广泛调动各方资源的基础上
,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继续坚持重大战略任务牵引,突出
重点,集中力量,通过实施新的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带动航天科技和产业能力的整
体跃升,实现航天事业的跨越和持续发展,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创新发展
的道路。
四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推进航天国际合作。我国将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合
作、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指导原则,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加强与世界各
国的航天交流与合作。大力开拓我国航天产品的国际市场,提升整星出口与对外发
射服务能力;加强航天领域政府间、部门间、企业间、组织间的合作,积极参与全
球和区域的重大航天国际合作,营造更加开放的国际合作环境,为人类探索与开发
利用外层空间做出更大贡献。
五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建立创新型航天人才队伍。
坚持以人为本,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年轻一代投身航天事业,培养造就一大批
高素质的创新型航天科技人才,为航天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记者:未来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孙来燕:未来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重点将放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各类应用卫星
和卫星应用、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等方面上。其中月球探测前面已经谈过,这里不
再赘述。
在运载火箭方面,要整体提升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
大推力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
力达到14吨;推进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系列化。提高现有运载火箭可靠性和发射适应
性。
在应用卫星方面,“十一五”期间,要持续提高应用卫星的业务服务能力,发
展满足应用需求的各类新型应用卫星,提高各类应用卫星的性能和可靠性,提高设
计寿命,保证卫星应用的连续性,开展新型卫星有效载荷预先研究。同时要大力发
展新技术试验卫星和空间科学研究与探测卫星。
在卫星应用方面,要推进天地一体化综合卫星应用体系建设,建立国家级陆地
观测卫星数据接收、处理和分发中心,加强卫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卫星应用
水平和规模,加快卫星应用产业化进程。
在载人航天方面,完成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完成航天员的出舱行走、空间飞行
器的交会对接任务,开展后续工程的关键技术攻关。
记者:您认为通过“十一五”规划的落实,到2010年,或者到更远的2020年,
我国的航天技术将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孙来燕:通过“十一五”规划的落实,到2010年,我国航天技术将基本满足经
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对航天的需求,我国将缩短与世界航天强
国的差距,进一步巩固航天大国地位。
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军民结合、体制机制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航天科技
工业体系。到那时,我国将形成较完备的以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全球导航系统为
核心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完成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阶段任务,深空探测
活动向更广阔领域扩展;形成完备的空间科学研究和论证体系。我国航天产品的供
给保障能力、自由进出空间和应用空间的能力得到显著加强,航天科技若干重点领
域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我国航天产业成为带动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
量,同时,航天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航天技术可以较好地
满足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对航天的需求,我国将进一步向世
界航天强国迈进。
转 自:《紫光阁》2006年第3期
发布日期:2006-03-07
http://www.cnsa.gov.cn/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3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5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