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   ), 信区: Aero
标  题: 中国航天50年巡礼:黄浦江畔 弹箭星船的金色交响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Aug  9 18:58:03 2006), 站内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重点新闻  2006年8月9日

 
  中国航天报 记者 宋丽芳 张国栋  

  航天品牌叫响大上海
  上海市,改革开放的前沿,引领中国经济迅跑的“排头兵”;黄浦江,奔涌不
息的潮水,滋润着敢想敢为的志者勇士。在这方天地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用
弹、箭、星、船的组合,奏出了一部悠扬动听的航天乐章。
  八院伴随着中国航天的发展而声名鹊起。从轻轨漕溪路站远远望去,高高的航
天大厦楼顶上的“航天机电”四个大字牌成了八院的明显标识。如果地处东西南北
的航天人出差到八院,只要在漕溪路看到这张“大名片”就知道到“家”了。明年
年底八院机关及大部分单位将移居闵行区,开启新的航程。从黄浦江畔到漕溪路,
从漕溪路到闵行区,业内人士从八院机关的三次迁徙中不难发现,他们在一次次的
乔迁中得到发展壮大,又在发展壮大中向新的高度攀登,实现着更大的超越。

  伴随着上海这座大都市的繁荣发展,八院已整整走过45个春夏秋冬。45年云和
月,45年风和雨。院办主任冯鸿彬介绍说,八院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单一产品
到多型号产品研制,成为中国航天京外唯一一个综合性研究院。不平凡的轨迹中留
下八院一次次的辉煌业绩,也印证着这里的航天人奋发昂扬的斗志和顽强拼搏的精
神。
  记者走进149厂和509所两个总装单位时产生了一种感慨,因为在北京要分别到
两个研究院才能见到的场景,在八院一次便能大饱眼福:火箭总装厂,“长二丁”
、“长四乙”,还有长三火箭的二、三级都诞生在这里,配合五院承担的六艘神舟
飞船的推进舱也都是在这里总装的;卫星总装厂,“风云三号”等五颗卫星正同时
在这里“亮出身姿”。2004年7月,胡锦涛主席来视察时,八院把正在研制生产的
弹、箭、星、船四种航天产品同时摆在一个大厂房,全方位展示了自己的实力。
  与军品型号并驾齐驱的八院民品产业也如日中天,呈现出红红火火,方兴未艾
的势头。汽车零部件用于50%的国产小轿车,太阳能电池在西部大开发中一显身手
,“航天机电”成为军工板块中的“领涨股”……
  上海市西南的闵行莘庄工业园区,已经被冠名为“航天闵行”。在占地1200亩
的新址上,八院机关大楼主体工程平地拔起10多层,有望在今年9月封顶,与这里
隔路相望的配套首期职工住宅楼已经竣工。上海市的发展战略之一就是要用大产业
与区域结合,建立起一个个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链。航天闵行将同汽车嘉定、化工
金山、精钢宝山一样成为上海市的又一个新兴的产业链。
  上海市相中了中国航天,中国航天选择了上海市。今年1月22日,航天科技集
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专程来到上海市,与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框架协议,同
时上海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正式启动。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八院以上海市与航天
联袂为契机,加快发展步伐。袁洁院长满怀自信地说道:上海航天闵行新园区建设
的全面开工,形成以航天新区总体设计、专业研制生产为核心,以导弹总装、卫星
总装、运载火箭总装、飞船推进舱总装为辐射的科研生产新格局,为全面提升整体
实力打下了坚实基础。八院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美好的未来。

  凭借创新拓展大舞台
  2003年10月22日,八院参加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试验队员返回上海,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等领导到车站
迎候并参加了隆重的欢迎仪式。2005年12月5日,陈良宇、韩正等上海市主要领导
悉数来到上海展览中心,会见了参加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八院科技工作者
和干部职工代表。
  无疑,八院在上海市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上海市的一张名片,一张引领
自主创新的名片。而这张名片正是上海市各界对八院几代科技工作者数十年来在自
主创新的征途上顽强拼搏和不懈努力的认可。
  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八院研制的运载火箭保持了连续32次发射成功的辉煌纪
录。长征四号乙火箭、长征二号丁火箭分别取得了“九连冠”和“七连冠”的佳绩
。作为我国应用卫星的主要研制单位之一,八院先后成功研制和发射了多颗不同型
号的卫星,目前有7颗卫星在轨稳定运行。在神舟飞船历次飞行试验中,八院承担
的任务均圆满完成。从1985年至今,八院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0余项,获省部级科
技进步奖近900项。
  一枚枚呼啸天宇的型号产品、一发发腾空而起的火箭、一颗颗遨游太空的卫星
、一艘艘满载国人梦想的神舟飞船,凝聚着八院干部职工的智慧和汗水,也印证着
八院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的步伐。八院航天型号产品门类齐全,我们无法一一细数
其创新之处,只能管中窥豹举一二事例。
  目前,八院正在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基础上,研制新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
星——风云三号卫星。该星总指挥高火山介绍说,这颗卫星整体技术水平跟目前国
际上同类卫星比较接近,它是目前国内装载有效载荷最多、转动部件最多的卫星,
同时载荷类型也比较多、高灵敏的部件多、频谱覆盖范围广、数据传输速率要求高
,这些都给卫星的研制等带来许多难题。不过,经过八院科研人员四五年的努力,
这些难题已基本被攻克。
  八院承担的神舟飞船部分研制任务,也包含了许多关键的技术进步点。神舟飞
船的电源系统中,太阳电池阵的光电转换效率、镉镍电池的容量和放电深度,以及
银锌电池的带电时间等多项参数达到国内最高水平;在神舟飞船的推进系统中,
2500N推力的变轨发动机、多次往返重复工作的金属膜片贮箱等部件的首次使用,
使空间技术达到新的水平;由八院承担研制的适应载人飞行要求的测控与通信系统
,是神舟飞船的又一特色……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十五”期间,八院以院研发中心、三个总体
研发分中心为龙头,以各专业所研发子中心为技术支撑,构建了完整的院所两级技
术创新体系,开展发展战略研究、型号体系论证、预研型号先期论证、演示试验和
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十一五”期间,八院将不断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使其科学、规范、高效运作,助推八院在新的征程上续写辉煌。

  细雨润物育代代人才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应邀回“娘家”了,这个消息不胫而走。7月上旬
,他专门来上海为八院机关处级以上干部及所属厂所级领导做了一场生动的形势报
告。“名人效应”对八院人才培养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实从八院脱颖而出的
“名人”还有很多,如今他们有的在国家部委,有的在一些大城市市委,还有的在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都担任了不同岗位的重要“角色”。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八院党委深谙这一点。八院党委书记王秋玉深有感
触地说:“航天发展在人才,航天未来在人才。八院能形成今天人才成长的良好氛
围,是几届党政领导班子重视的结果。”
  10年前,面对科技人员队伍不稳定的现实,让一流的人才有一流的待遇,八院
时任院长力主推出两个500万,这一举措使有突出贡献的年轻科技人员和年轻型号
人员享受到了特殊津贴;继任院长进行了人才战略规划,完成了新老交替,为干部
队伍、科技队伍年轻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袁洁担任院长后,传承历任领导善待人
才的作风,又对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津贴政策,特级技师每月津贴2000元。
  接任八院人事部长工作五年多的王泰生说:随着“十五”期间型号任务的圆满
完成,老专家们曾经一度为人才而焦急的情绪,已经转变为由衷的喜悦。因为八院
人才队伍建设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
  班长工程、班组工程、人才工程、先锋工程建设,成为八院“以人为本”的长
效机制,让各类人才在事业的大舞台上充分施展才华。马佳、秦文波、董瑶海、袁
晓、方建平等一批三四十岁的年轻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成为科研和经营管理线上的
“领头羊”,唐建平班组成为一线工人的楷模。
  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的吸
纳和培养为重点,加快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是八院实施人才兴院战略的重要一步棋。同时,八院对党政领导、后备干部、年轻
的型号两总、正副主任设计师、一线型号科技人员、专业人员、班组长开设了各种
培训班。
  到“十五”末期,八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呈现新的气象。干部年轻化、新老干部
交替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八院院级和厂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17家军品
所所长的平均年龄只有42岁。科技骨干队伍进一步加强,2000名35岁以下的型号主
管设计师、800名45岁以下的型号主任设计师、60名型号“两总”形成的技术骨干
,已成为科技队伍的中坚力量。涌现出一批学科、专业技术带头人,形成了一支由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和部级专家、学科带头人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强大
科研队伍。技术工人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操作技能和理论水平显著提高。
  人才赛过金。“十一五”期间,八院将把“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素质、
稳定队伍”16字作为人才工程战略,并且还要在积极引进选好人才、制定政策稳定
人才、加强管理凝聚队伍、自筹资金培养人才方面再掘出新的“一桶金”。以领导
干部、出资人代表、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管理人才“五支队伍”齐头并进为目标
,八院正在加快构筑人才高地的步伐。

  民用快车烙下时代印记
  地处我国经济最发达、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的上海市,八院融和了航天
和这个城市的特质——勇于开拓、务实开放。八院民用产业的发展,烙下时代的印
记,也充分体现着这一特质。
  谈起八院民用产业,许多航天职工和上海人都记忆犹新。上世纪80年代,八院
旗下的“五朵金花”风光无限,上海牌电视机、上海牌洗衣机、舒乐牌电风扇、航
天牌收录机、航天牌电冰箱,一个个都响当当,最红火的时候,用户拿着订单,在
工厂门口排队提货。然而,由于旧体制机制的束缚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五朵金花
”在上世纪90年代渐成明日黄花。
  “五朵金花”的“盛开”为八院带来辉煌,而它的“凋谢”也让他们深思,做
强做大民用产业,八院的优势在哪里?八院的领导在思考,民用产业战线的干部职
工在思考。“航天民用产业,就要突出‘航天’两个字,充分发挥航天技术优势。
”八院分管民用产业工作的副院长、在民用产业领域打拼了十多年的副院长曲雁如
是说。
  要打好航天牌,突出主导产业,就必须对企业和产品进行结构调整。2001年开
始,八院把民用产业单位分四个层次进行分类管理。第一类,重点发展型企业,航
天机电、上仪公司等继续做强做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速发展。第二类,管
理型公司,新航公司、新宇公司等实行联合统一,主要对劳务输出、内退、富余人
员和都市工业园进行管理。第三类,过渡型企业,新新厂、新光厂等通过整合优质
资产,剥离不良资产进入管理型公司。第四类,组织置业公司,结合结构调整对存
量资产进行开发,为八院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同时,从2002年起,八院
大力清理整合公司,截至2005年年底,已关闭百余家资不抵债、亏损累累、发展无
望的公司。
  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八院根据国家产业导向,积极利用航天技术优势,不断
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十五”期间,八院的民用产业累计完成技术改造和固
定资产投资5.25亿元,主要产品从汽车配件、家电、通讯三大板块,调整为汽车配
件、办公自动化设备、新能源及相关设备、民用航天产品、装备制造设备、家电六
大块。
  诚如曲雁所说:“企业是在不断调整中发展壮大的,一成不变准保关门。”八
院民用产业在不断调整中成长,总收入真实地演绎了“步步高”:“九五”初期为
15亿元,“十五”初期26亿元,2005年达到50亿元。
  面对已经开局的“十一五”,八院民用产业准备打硬仗的战鼓也已经擂响。他
们将实施归核化战略,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与资产结构,突出主营业务;着力培养
航天产业链延伸和核心技术拓展转化的主导民品,大力发展优势民品并保持行业领
先。“我们要用足航天技术、国家政策、集团公司战略、国企品牌、企业自身等方
面的优势”,曲雁说。八院的目标是,到2010年民用产业的产值要达到100亿元,
其中充分利用航天技术优势的太阳能和复合材料产品的贡献值,预计超过“半壁江
山”。

   岁月征程
  ■1960年2月19日,由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的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
7M”发射成功。
  ■1961年8月1日,上海机电二局(八院前身)成立。
  ■1981年9月20日,八院研制的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一箭发射三颗卫星获得成功

  ■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甲火箭发射八院研制的我国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气
象卫星“风云一号”获得成功。
  ■1997年6月10日,由八院抓总研制的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
二号A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同时研制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
静止轨道两种卫星的国家。
  ■1998年6月5日,中国大陆第一家以航天命名的股票——航天机电A股股票在
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证明由八院承担的飞船推进舱、
电源分系统、推进分系统和遥测、遥控、图像、画音等天地往返通讯子系统的设计
和研制质量完全符合载人航天飞行要求。其后,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
和返回均获成功。
  ■2004年12月26日,坐落在闵行区莘庄工业园区内、占地1200多亩的上海航天
新区建设打下了第一桩,标志着航天新区建设拉开了序幕。
  ■2006年4月27日,由八院抓总研制的遥感卫星一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成功。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3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7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