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 ), 信区: Aero
标 题: 中国航天50年巡礼:科工四院铸造长剑的坚强开拓者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Aug 11 18:08:40 2006), 站内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重点新闻 2006年8月11日
中国航天报 记者 杨建 黄琦
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
提起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四院,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单位“很年轻”。的
确,从2002年7月1日诞生之日算起,科工四院至今不过四岁多一点点,在航天的研
究院里是最年轻的。
可是,这只是事情的表面。四院虽然年轻,但它所辖的单位四部和17所都已过
了不惑之年,而南京307厂(南京晨光集团)已经有140岁了——军工系统的单位里
,没有比它的历史更长的。科工四院,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与年长的奇妙结合体:因
为年轻,便更少羁绊,更少包袱;因为年长,便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有辉煌的足迹
和宝贵的经验。这使四院的发展同时具备了两种不同的推力,使她的快速发展成为
一种可能。
1865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李鸿章在古城南京创办了307厂的前身——金陵机
器制造局,生产当时国防所需的洋枪洋炮;140年后的今天,跨越了3个世纪历史长
河的307厂,已成为研制生产航天高新产品的大型军工企业。她用饱蘸历史浓墨之
笔,将中华民族从屈辱中崛起的经历绘成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徐徐展现在世人面
前,无声地讲述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志士仁人的强国之梦、蒋家王朝的消亡覆灭
和新中国的诞生发展。
在金陵机器制造局诞生整整100年后,1965年8月,四部诞生。又三年之后的
1968年,17所成立。2002年,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组建了第四研究院。
虽然作为名称意义上的四院历史很短,但作为为共和国铸造倚天长剑的四院航
天人,却已走过了数十年的历史。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劳作,四院航天人探索出了一
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固体运载飞行器研制发展之路,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
:第一个成功研制出水下发射固体运载战略武器系统;第一个成功研制出陆基固体
运载战略武器系统;第一个成功研制出全程制导中远程精确控制飞行器;第一个成
功研制出多级小型固体运载火箭……
四院成立后,大力实施“项目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全院整体实力和
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2005年,全院总体经济运行质量良好,全年实现总收入
较上年增长25%。而整个“十五”期间,全院累计实现营业收入是“九五”的3倍
;实现利润是“九五”的6.8倍。今年初,在院工作会上,院长沈维伟在工作报告
中描绘了四院“十一五”的发展蓝图:到2010年,实现年销售收入比2005年翻一番
;“十一五”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累计实现利润6亿元……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四院员工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凭借青春的蓬勃朝
气与传统的丰厚底蕴,向着未来阔步疾行。
系统创新提升全局竞争力
四院员工说起他们的研制体系时,“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小核心、大协
作”、“开放式新型协作体系”这些字眼会脱口而出。与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其他
院、基地的闭合式研制体系不同,由于历史原因,四院形成了把型号生产流程中的
设计、控制和总装这两头抓在自己手中,而中间的相关环节由四院与战略合作单位
共同完成,或者全部由战略合作单位单独完成的研制模式。
新生的四院要在日益强大、完备的“兵器谱”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关键要
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如何能尽快增强创新能力?四院选择了两条途径:其一,与
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进行联合攻关;其二,下属单位形成集成创新能力,班组形成
集体创新能力,个人具备个体创新能力。四院通过拓展、提高院核心部门的创新思
维、能力,带动全体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潮,并把这个创新热潮延伸到合作体系中的
各成员单位。
2004年,四院召开第一次型号预先研究工作会。在这次工作会上,四院领导认
识到,首要问题是打开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四院成立时没有专职的预研人员,技
术人员全扑在型号工作上,不知道国内的同行在干什么,国外的发展到了哪一步。
为此,当年4月,四院设立科技大讲堂,邀请了国内外航天领域的专家来讲课。
也就是在那次工作会上,精确制导、总体、控制等八大专业被确立为四院在“
十一五”期间的预研攻关方向,并以这八大专业为核心,派生出近百个预研课题,
大大突破了“十五”期间只有20个预研课题的局面;而且,与四院协同攻关的单位
在“十五”期间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四院这八大专业的确立,对自主创新
起到了带动作用,对协作单位起到了辐射作用。
四院成立之初就设立了创新基金,支持下属单位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集成创
新,支持个人的个体创新项目。2003年,在创新基金的支持下,四院与三院合作预
研的某课题,被总装备部列为重大集成创新项目。四院提倡创新的环境也带动了协
作单位的创新热情,每当合作单位有了新成果,四院便会受到邀请去听取该成果的
汇报。
四院当年确立的创新途径既激发了自身的创新热潮,又把这股热潮延伸到了协
作单位。这种创新途径还促使四院与协作单位合作得更加紧密,把四院和协作单位
绑在了一辆战车上,共同开拓创新,走向未来。
航天生力军以冲锋的速度成长
1968、1969、1971、1974、1976……
这些数据不是别的,而是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四院一大批行政领导、技术骨干的
出生年份。“这些年轻人在以冲锋的速度前进。”四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侯可欣在
给记者展示一份相关资料时,用这样一句话形容四院青年才俊的成长。
张德民,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1993年,他来到四部读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四
部工作。现在,他已是四部副主任,某型号总师助理。
初次见面,张德民给记者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坚韧,睿智,略显瘦小的身体里
散发出无尽的活力。参加工作10年来,他记忆最深的就是2002年冬天进行的某型号
首次飞行试验。张德民担任那次试验型号技术质量组组长。进试验场不久,型号便
出现不少质量、技术方面的问题。压力与责任在这位年轻的技术质量组组长心中交
织着。“不管有多累,就是咬牙坚持,大家齐心协力,不停地归零。”他总结道。
两个月后,该型号飞行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改变了四院多年来型号首次飞行试验
不能完胜的局面。正是这股坚韧的毅力,促使他完成了从普通科技工作者到型号技
术骨干的转变。
而像张德民这样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在四院有一大批,如四部的刘文军、杨再、
钟世勇,17所的巢翌、肖卫国、程瑞能,307厂的杨建武、曹辉等等。有数据表明
,四院成立至今的4年时间里,走上各单位行政、科研等重要岗位的绝大多数人是
30岁至40岁之间的中青年科技专家。这得归功于四院“量身打造”的人才培养制度
。
四院的人才培养制度很有特色。首先是后备干部公开选拔制度。这项引起中组
部关注的新制度正在具有140年历史的南京307厂试行。该项制度的关键就是让年轻
后备干部的选拔处于公开、透明的状态,让他们自觉接受领导和群众的监督。
其次是组合式培训制度。四院针对各单位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的学习需求,一
方面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寻找某些培训课程,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另一
方面,四院还主动将收集到的一些培训信息、相关书籍资料转达给他们,让他们自
由选择。
同时,四院还实行了助理制。四院各单位有意识地选拔、培养一些责任心、上
进心强的年轻人,让他们成为研究室主任助理、处长助理。通过“压担子”等多种
方式,促使年轻人缩短成长周期。他们还加强与高校合作,联合培养高技术人才。
“人才强院”是四院的发展战略之一。面对“十一五”期间繁重的科研生产任
务,四院提出了要造就一支与四院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高效绩、高活力、系
统配套的专业化人才队伍的目标。
民用产业做市场的领跑者
除了北京地区的医院负压病房设备、闭路电视等业务外,四院民用产业的大片
江山都在南京。
如果把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众多的上市公司视为集团公司民用产业这座大厦的支
柱,那么,航天晨光必然是其中的支柱之一。而在四院,说航天晨光是她民品的顶
梁柱,则一点也不为过。2005年,四院实现民品销售收入11.3亿元,创造了历史新
高,同比增长36%。分析收入的构成及增长速度,你会发现,航天晨光的特种和专
用车辆、管类产品、艺术制像、压力容器、掘进机这五项产品就占了11亿元。
1999年9月30日,航天晨光股份公司成立。2001年6月,公司上市。在成立3年
后的2002年,公司销售收入由成立之初的2.8亿元增长到56亿元;再到3年后的
2005年,销售收入又超过11亿元。纵观航天晨光这六年的发展,公司董事长兼总经
理杜尧简单总结了三条:一是有规划,二是重视新产品开发,三是机制改革。
在航天晨光成立之初,一个既有战略眼光、又切合自身发展的三年规划出炉了
。这个规划向公司所有职工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要踏踏实实做好主业,防止“行
业厌倦症”。在1999年至2002年这几年,我国IT业、房地产业、生物制药等行业的
迅猛发展吸引了很多投资者。但是,航天晨光作为一个军工企业的民品公司,没有
从自己的老本行跨入另外一个或几个陌生的领域,而是踏踏实实、尽一切所能发展
自己的优势主业——特种和专用车辆、管类产品、艺术制像、压力容器和掘进机。
在完成第二个三年规划之后,航天晨光发现,自己当年“固执”的坚持是对的。目
前,在航天晨光的13个产品经营分、子公司中,有10个已经做到了相关行业全国第
一的规模,其中两个还达到了亚洲第一的水平。
六年来,航天晨光形成了强大的研发能力,其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为市场
的领跑者。公司上市以来,先后与日本、韩国合作组建了三个合资公司。“可以与
我们合作的必须是该行业内的佼佼者。”杜尧自豪地说。的确,与日本合资的南京
晨光东螺波纹管公司已经是国内行业内的“老大”。目前,航天晨光已成为该行业
产品标准的制定者了。
航天晨光今日的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灵活的机制。2000年2月,成
立不久的航天晨光就对自己动了一个“大手术”——“全体下水,分头上岸”——
公司所有员工全部下岗,然后再去各分、子公司中寻找自己的岗位。最后,2000名
员工中有300人硬是没有“学会游泳”。“定岗、定编、定员”这根“鞭子”惊醒
了员工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奠定了航天晨光与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一比高低的能力
,使公司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有了重要保证。
“十一五”规划刚刚开始,代表四院民用产业主体的航天晨光给世人展示的目
标是:2010年,年经营收入要在目前基础上再翻一番;生产波纹管、艺术制像产品
的公司成为世界著名企业;特种和专用车辆、压力容器等产品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在采访杜尧之后不久,记者欣闻航天晨光的环保车走进了北京的各大奥运场馆
,65辆特种车出口印尼,签订了浙江奉化、山西五台山等地的艺术制像项目。
历史长镜头
■ 1982年,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四院研制的固体运载战略武器系统水下发射圆
满成功。
■ 1988年,我国第一代陆基固体运载战略武器系统定型。
■ 2000年,自筹资金成功研制我国第一个具备快速进入空间,具有反应快速
、机动发射特点的全固体运载火箭。
■ 2002年7月1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四事业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
司第四研究院)成立,对外全称是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
■ 2002年7月8日,占地688亩的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四院南京307厂新总装火工
区一期工程奠基。
■ 2004年12月,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四院体制进行重大调整,施行实体化管理
。
■ 2006年3月31日,占地140亩的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四院北京研发基地奠基。
■ 某重点型号从立项到首飞成功仅用了18个月时间,创造了新型号研制周期
最短纪录。
■ 成功研制我国第一个全程制导中远程精确控制飞行器。
■ 创造了某系列型号飞行试验连续12发圆满成功的优异成绩。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3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26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