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 ), 信区: Aero
标 题: 《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Oct 12 18:13:34 2006), 站内
2006年10月12日 10:02:29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12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2日发表了《2006年中
国的航天》白皮书。全文如下:
2006年中国的航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二○○六年十月·北京
目 录
前 言
一、发展宗旨与原则
二、过去五年的进展
空间技术
空间应用
空间科学
三、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发展目标
主要任务
四、发展政策与措施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基本政策
主要活动
优先领域
前 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航天活动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主要航天国家相
继制定或调整航天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航天事业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
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航天活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进一步增强。
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迄今已整整走过五十年光辉历程。半个世纪以
来,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航天事业,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一贯主张外层空间是全人
类的共同财富,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种活动,积极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不
断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已确立了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的战略目标,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更高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中
国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推进航天
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自2000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又取得
长足进展。为增进世人对过去五年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了解,这里
就有关情况作些介绍和说明。
一、发展宗旨与原则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
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
、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
合国力。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
——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满足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中
国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
项强国兴邦的战略举措,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业长
期、稳定的发展。
——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航天事业靠自力更生起
步,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根据
国情和需求,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有限目标,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
式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航天科技对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带
动与支撑作用。加强战略筹划,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
以航天科技进步为先导,带动高技术和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保
护空间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开展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支持和平利用
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与世
界各国在空间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二、过去五年的进展
2001年至2005年,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
。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制和试验基地,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生产和
试验体系,航天科技基础能力显著提高;空间技术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攻克一批重
大关键技术,载人航天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空间应用体系
初步形成,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应用效益显著提高;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取得重
要成果。
空间技术
1.人造地球卫星。过去五年,自主研制并发射22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
星,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在已初步形成的四个卫星系列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六个卫
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
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
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此外,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
预报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加紧实施。一批新型高性能卫星有效载荷研制成功。各
种应用卫星初步投入业务运行,其中“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已被世
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业务气象卫星系列。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各项关
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微小卫星研制及
应用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2.运载火箭。过去五年,自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24次发射
成功,运载火箭主要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明显提高。自1996年10月至2005
年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46次发射成功。新一代运载火箭多项关键技
术取得重要突破,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
机研制进展顺利。
3.航天器发射场。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建设取得新进展,提
高了综合试验和发射能力,多次完成各种运载火箭、各类人造卫星、无人试验飞船
和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
4.航天测控。航天测控网的整体功能进一步增强和拓宽,多次为各种轨道的
人造地球卫星、无人试验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发射、在轨运行和返回着陆提供测控支
持。
5.载人航天。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发射并回收第一
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之后又成功发射三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20
03年10月15日至16日,发射并回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取得载人
航天飞行的成功,突破了载人航天基本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
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两人五
天”的载人航天飞行,首次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活动,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又
一个重大成就。
6.深空探测。开展了绕月探测工程的预先研究和工程实施,取得重要进展。
空间应用
1.卫星遥感。卫星遥感应用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应用关键技术取得
突破,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应用系统的技术水平和业务化运行能力明显提高,初步
形成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设和完善了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
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以及国家有
关部门和许多省市的卫星遥感应用及论证机构。光学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建成并投
入使用。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积累形成覆盖范围广、时间序列长的多波段卫星对
地观测数据资源,提供多种遥感产品和服务。在一些重要领域,卫星遥感应用系统
已投入业务化运行,特别是在气象、地矿、测绘、农业、林业、土地、水利、海洋
、环保、减灾、交通、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土资源大调查、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出
重要作用。
2.卫星通信广播。卫星通信广播技术发展迅速,应用日益广泛,应用产业已
初步形成。截至2005年底,中国拥有国际、国内通信广播地球站80多座,全
国共有卫星广播电视上行站34座,国内几十个部门和若干大型企业共建立了10
0多个卫星专用通信网,各类甚小口径终端站达5万多个。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开
展与应用,提高了全国广播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和
覆盖质量,卫星通信广播技术在“村村通广播电视”和“村村通电话”工程中发挥
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卫星远程教育宽带网和卫星远程医疗网初具规模。中国作为国
际海事卫星组织成员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海事卫星通信网络,跨入了国际移动卫
星通信应用领域的先进行列。
3.卫星导航定位。通过“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利
用国内外导航定位卫星,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服务方面取得长足进
步。卫星导航定位的应用范围和行业不断扩展,全国卫星导航应用市场规模以每两
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长。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基础测绘、
工程勘测、资源调查、地震监测、气象探测和海洋勘测等领域。
空间科学
1.日地空间探测。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协
同欧洲空间局的四颗空间探测卫星,首次实现世界上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同步联合探
测,获得重要的探测数据。开展了月球和太阳系探测的预先研究。
2.微重力科学实验和空间天文观测。利用“神舟”号飞船和返回式卫星,开
展了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和微重力科学等领域的多项实验研究,进行了农
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探索和高能空间天文观测,取得重要成果。
3.空间环境研究。开展了对空间环境监测和预报研究;在空间碎片的观测、
减缓和预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具备对空间环境试验性的预报能力。
三、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发展航
天事业置于重要地位。根据上述两个规划纲要,中国政府制定了新的航天事业发展
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及稍长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按照这一发展规划
,国家将启动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
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加强基础研究,超前
部署和发展航天领域的若干前沿技术,加快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发展目标
运载火箭进入空间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显提高;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
观测体系、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立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
卫星通信广播产业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分步建立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
统,初步形成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初步实现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
向业务服务型转变。
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航天器交会对接;实现绕月探测;空间科学研究取得重
要原创性成果。
主要任务
——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
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全面完
成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
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发射适应性。
——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
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开展立体测图
卫星等新型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
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并完善现有遥感卫星地
面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
等定量化应用的支撑设施,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
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在卫星遥感主要
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
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继续
发展和完善卫星通信广播的普遍服务功能,增加卫星通信领域的增值服务业务。积
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通信广播卫星及应用的产业规模。
——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
。发展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的自主应用技术和产品,建立规范的、与卫星导航定
位相关的位置服务支撑系统、大众化应用系列终端,扩展应用领域和市场。
——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空
间飞行验证,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
——研制并发射“育种”卫星,推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
间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应用。
——研制空间望远镜、新型返回式科学卫星等卫星;开展空间天文、空间物理
、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加强对空间环境
与空间碎片的监测能力,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
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开展载人航天
工程的后续工作。
——实现绕月探测,突破月球探测基本技术,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
卫星“嫦娥一号”,主要进行月球科学探测和月球资源的探测研究;开展月球探测
工程的后期工作。
——提高航天发射场综合试验能力和效益,进一步优化航天发射场布局,提高
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
——进一步提高航天测控网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扩大测控覆盖率,具备初步满
足深空探测需求的测控能力。
四、发展政策与措施
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个
领域,推动航天科技自主创新,促进航天活动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证航
天活动有序、规范、健康发展,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主要政策与措施包括:
——统筹规划、合理部署各种航天活动。优先安排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的发展
,适度发展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积极支持空间科学探索。
——集中力量实施重大航天科技工程,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术。集
中优势力量,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实现航天科技的重点跨越。通过加强
航天领域的基础研究和若干前沿技术的超前研究,提高航天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
——加强空间应用,推进航天产业化进程。加强空间应用技术的开发,推进资
源共享,扩大业务应用。以通信卫星和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运载火箭
为重点,积极构建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运营服务的航天产业链。
加强空间技术的推广转移和二次开发,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重视航天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强航天器、运载火箭研制、生产、试
验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航天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信息化工
作、知识产权工作和航天标准化工作。
——推进航天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航天科技工业改革调整和转型升级,加
快形成国际一流的大型宇航企业。积极构建以航天科技企业和国家科研机构为主,
产学研相结合的航天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航天活动的科学管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创新科学
管理的体制机制,强化质量、效益观念,运用系统工程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科
学管理,提高系统质量,降低系统风险,提高综合效益。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研究制定航天活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航天产业政策,
指导和规范各项航天活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营造有利于航天事业发展的政策法
规环境。
——保障航天活动的经费投入。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航天投入,同时鼓励建立
多元化、多渠道的航天投资体系,保持航天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航天活动。鼓励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商业企业、高等
院校和社会团体在国家航天政策指导下,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航天活动,参与
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卫星经营企业和应用部门优先选用国产卫星和卫
星应用产品。
——加强航天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重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
,特别注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普
及航天知识,宣传航天文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航天事业。
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对航天活动的管理和宏观指导。中国国家航天局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负责民用航天管理及国际空间合作的政府机构,履行政府相应的管理职责。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政府认为,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国都享有自由探索、开
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及其天体的平等权利;世界各国开展外空活动,应有助于各国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有助于人类的安全、生存与发展,应有助于各国人民友好合
作。
国际空间合作应遵循联合国《关于开展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促进
所有国家的福利和利益,并特别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的宣言》(《国际空间
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则。中国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
则基础上,加强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基本政策
中国政府在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中,采取以下基本政策:
——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统筹考虑合理利用国
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开展积极、务实的国际合作。
——支持联合国系统内开展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支持政府间或非政
府间空间组织为促进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所开展的各项活动。
——重视亚太地区的区域性空间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区域性空间合作。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合作,重视与发达国家的空间合作。
——鼓励和支持国内科研机构、工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在国家有关
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
主要活动
过去五年,中国与许多国家开展双边国际空间合作,先后与13个国家、空间
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6项国际空间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推动了亚太地区空
间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多边合作及该地区空间合作组织化进程;参与了联合国及相
关国际组织开展的有关活动;支持国际空间商业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果。
1.双边合作。过去五年,中国分别与阿根廷、巴西、加拿大、法国、马来西
亚、巴基斯坦、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以及欧洲空间局、欧盟委员会签署了和平
利用外层空间合作协定、空间项目合作协议,其中与巴西、法国、俄罗斯、乌克兰
等国家建立了航天合作分委会或联委会合作机制;与印度、英国等国家的空间机构
签署了空间合作谅解备忘录;与阿尔及利亚、智利、德国、意大利、日本、秘鲁和
美国等国家的空间机构进行了交流。
中国继续与巴西开展地球资源卫星合作。继2003年10月中巴地球资源卫
星02星成功发射后,中巴两国政府又签署了联合研制地球资源卫星02B星、0
3星、04星和数据应用系统合作等补充议定书,继续保持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
的连续性并扩大该卫星数据在区域和全球范围的应用。
中国与法国在空间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中法航天联委会合作机制
下,双方在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卫星应用和卫星测控等领域的交流与
合作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与俄罗斯在空间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在两国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
航天合作分委会框架下,确定了长期合作计划。此外,开展了航天员培训等载人航
天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与乌克兰在空间领域进行了交流与合作,在中乌航天联委会合作机制下,
双方确定了合作计划。
中国与欧洲空间局实施了中欧合作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中国有关部
门与欧洲空间局实施了对地观测领域“龙计划”合作,在农业、林业、水利、气象
、海洋、灾害等领域开展了16个遥感应用项目合作。
2.多边合作。2005年10月,中国、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伊朗、蒙
古、巴基斯坦、秘鲁、泰国等八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在北京签署了《亚太空间合作组
织公约》,2006年6月土耳其的政府代表也签署该公约。该组织总部将设在北
京,这标志着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向正式成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国继续推动“亚太多边合作多任务小卫星”项目。中国与孟加拉国、伊朗、
韩国、蒙古、巴基斯坦、泰国等国家联合开展多任务小卫星的研制和应用,计划于
2007年发射。
中国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简称联合国外空委)及其下
属的科技小组委员会和法律小组委员会各项活动,加入了联合国制定的《外空条约
》、《营救协定》、《责任公约》和《登记公约》,严格履行有关责任和义务。中
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外空委为落实联合国第三次外空会议的各项建议所开展的有关活
动,特别是与加拿大和法国一起作为共同主席国,推动了由40个联合国外空委成
员国和15个国际组织参加的“利用天基系统进行减灾和灾害管理行动组(第七行
动组)”的工作,并积极参与了联合国外空委“研究建立减灾和灾害管理协调机制
可行性特设专家组”的工作。中国已加入由多个国家空间机构组成的《在重大自然
或技术灾害中协调利用空间设施的合作宪章》减灾机制。中国与联合国合作,在中
国举办了“联合国/欧空局/中国基础空间科学讲习班”和“联合国/中国亚太地区
发展远程医疗讲习班”,多次与亚太空间多边合作秘书处和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
济社会委员会(简称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等合作,在中国举办了有关空间技术应用
的培训班和研讨会,为这些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中国参与了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组
织实施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空间应用与可持续发展计划。
中国积极参与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的各项活动,启动中国“空间碎片行
动计划”,加强空间碎片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了国际对地观测卫星委
员会的相关活动,并作为东道国于2004年11月在北京举行了“国际对地观测
卫星委员会十八届全会及二十周年庆典”。2005年5月中国正式成为国际对地
观测组织成员,并进入执行委员会。2006年7月在中国北京举办了“第三十六
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和“第八届国际月球探测与利用大会”。中国还参与了国际
电信联盟、世界气象组织、国际宇航联合会、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等空间组织的有
关活动。
3.商业活动。2005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了“亚太六号”通信卫星。20
04年12月,中国与尼日利亚签署了通信卫星商业合同,向用户提供在轨交付服
务;2005年11月,中国与委内瑞拉签署了通信卫星商业合同,向用户提供卫
星在轨交付服务以及与之配套的地面应用设施。
优先领域
中国政府继续支持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
作,在未来五年将优先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国际合作:
——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空间生命科学、月球探测和行星探测
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对地观测卫星数据的共享与服务,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全
球变化监测与预报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
——航天测控网资源共享、互相提供航天测控支持等。
——通信卫星和对地观测卫星的设计与制造。
——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和卫星导航定位的地面设备及关键部件的制造。
——卫星通信广播在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方面的应用,卫星广播电视应用范
围的扩大,卫星导航定位相关服务。
——卫星商业发射服务,卫星整星及其零部件的出口,卫星地面测控和应用设
施建设及服务。
——航天活动各领域的人员交流与培训。(完)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3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9.79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