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婴儿), 信区: Aero
标  题: 回首2003年世界航天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4年04月06日13:00:51 星期二), 站内信件

http://jczs.sina.com.cn 2004年04月03日 12:13 《环球飞行》杂志 
 
  2003年的世界航天发射活动非常活跃,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令人眼花缭乱。在这之
中有的国家喜事连连,有的国家却上演悲剧,当然,也有悲喜交加的国家,真可谓几家欢
乐几家愁。不过,总的来讲,2003年的世界航天业喜大于悲,捷报频传,因为无论从运载
火箭的发射次数和发射的成功率上讲,还是从所发射航天器的种类和参与航天研制的国家
方面说,都较2002年有明显的提高,颇有争奇斗艳的味道。

 
  卫星,窥测地球的眼睛

  在2003年全球航天发射活动中,新升空的人造地球卫星数量种类多,用途广,明显仍
占据了航天的主导地位,成为最耀眼的“大腕”。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所发射的卫星中不
少是军用卫星。

  “太阳辐射和气候实验卫星”1月25日由空射“飞马座—XL”火箭发射成功。4月28日
,该型号火箭又成功地将一颗名为“星系演化探测器”的探测卫星送入轨道,这是自2月1
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以来,美国首次发射卫星。该星上装备的望远镜等设备,可对
银河系外的整个太空区域进行紫外线勘测和广域光谱分析,观测跨越宇宙历史100亿年的数
百万个星系。“飞马座”在6月26日和8月13日,先后把“轨道观测—3”卫星和“科学卫星
—1”送入太空。前者是高分辨率成像卫星,可在3天内两次观察全球所有位置,提供包括1
米分辨率全色/黑白全球图像和4米分辨率多谱段(彩色和红外线)高分辨率光学全球图像。

  经过几年的戏剧性上上下下,美国终于在2003年10月19日用“大力神—2”运载火箭将
首颗第7代“国防气象卫星”——“布洛克5D—3 F16”送入轨道。该卫星上装有先进的遥
感器,能探测到可见光和红外频谱的信息,可全天候地收集气象信息、海洋信息以及太阳
和地球物理信息等,用于为美军的陆海空军事行动提供战略和战术气象预报。与前几代卫
星相比,该卫星容纳的传感器更大更先进;用于精确指向的姿态控制系统更先进;携带的
计算机的存储功能更强大,因而计算能力更强;电池的容量更大,所以可以延长整个飞行
任务的时间。

  由于经济还不景气,俄罗斯只在侦察卫星上有所表现。4月24日,俄罗斯从拜科努尔航
天中心发射1颗早期预警卫星(宇宙—2397)。8月中旬,“联盟—U”火箭发射一颗编号为“
宇宙—2399”的侦察卫星,它很可能是第2颗第2代高分辨率照相侦察卫星(HIRES—2,又叫
“DON”)。

  3月28日,日本其头2颗照相侦察卫星顺利由H—2A火箭发射升空,其中1颗卫星是光学
成像卫星,另外1颗雷达成像卫星,分辨率分别为1米和3米。它使日本一举成为世界第6个
拥有光学成像照相侦察卫星和世界第3个拥有雷达成像照相侦察卫星的国家,为日本建立独
立的情报系统奠定了基础,在全球尤其是亚洲影响很大。

  以效益高著称的“顺风耳”——通信卫星也是2003年太空大舞台的主角之一。美国3月
10日和8月29日分别发射了1颗第3代“国防通信卫星”,其中后者是最后1颗“国防通信卫
星—3”。俄罗斯通信卫星发射也不示弱。4月2日和6月19日,俄罗斯先后成功把2颗“闪电
—3”军用通信卫星送入轨道。

  整个一年,中国人没闲着。中国在2003年3月1日宣布实施“嫦娥工程”,第1颗探月卫
星已完成方案设计。第2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1”卫星与“创新—1”小卫星于10月21发
射成功。卫星质量和可靠性比第1颗有较大提高。“创新—1”可在交通运输、环境保护、
防汛抗旱等数据信息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100公斤以下
小卫星的在轨运行。这次发射是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30次获得成功。

  11月3日发射的中国第18颗返回式卫星,在圆满完成各项预定试验任务后,于11月21日
在四川中部地区成功回收。该星是中国首颗第4代返回式卫星,无论在飞行时间上,还是在
功能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它所获取的信息和试验结果,对科学技术和经济建
设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中星—20”通信卫星11月20日成功定点,该星是11月15日在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3A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

  12月发射的中国探测—1卫星是“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中的第
1颗星,运行在赤道轨道,运行在极地轨道的“探测—2”将在2004年中发射。中国双星将
对人类历史上从未探测过的空间区域进行探测,其中“探测—1”距离地球最远距离则达到
了6万多千米,突破了中国卫星以往跨入太空的最远距离。它们将推动我国空间探测技术的
跨越式发展。

  太空指南针,全球定位

  美国第8颗GPS-2R卫星1月29日升空,拉开了对伊实施军事打击空间部署的序幕(当日一
起发射升空的还有美国空军的XSS—10小型卫星,该星携载照相机和星光传感器,主要用于
验证军事卫星的维护、检查等)。4月1日又发射了第9颗GPS-2R。它们对于美军在伊拉克的
军事行动可谓至关重要,因为“杰达姆”(联合直接攻击炸弹)精确制导炸弹和“战斧”巡
航导弹全靠这GPS制导。第10颗GPS—2R于12月20日升空。

  2003年5月25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3A”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3颗
“北斗”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已自主建立了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该星1
2月2日正式交付给用户。至此,中国第1代导航卫星系统顺利建设完成,并全面投入业务运
行。

  12月10日,俄罗斯“质子—K”运载火箭发射3颗Glonass卫星,至此这一系统的卫星总
数已达16颗。新一代卫星可以为处于地球上和近地空间中任何地方的大量用户提供快速的
、精确的导航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6月6日,欧洲地球静止卫星导航系统——Egnos在德国正式启动。它是
建立在GPS信号基础上,定位精度达到2米,2004年展开全方位服务。中国、印度和加拿大
等国在2003年加入欧洲“伽利略”导航卫星计划,使该计划前景看好。

  空间探测:新兵出马,老兵退役

  2003年是火星大冲之年,所以美欧在这一千载难逢之机纷纷献艺。

  欧洲与6月2日率先用廉价的俄罗斯联盟—FG火箭发射成功“火星快车”探测器,拉开
了新一轮火星探测的热潮,从而成为继苏联、美国和日本之后世界第4个发射深空探测器的
国家或组织。该探测器由1个方形轨道器和1个名叫“猎兔犬—2”的着陆器组成,在大约6
个月后于圣诞节抵达火星轨道,主要任务是在火星上寻找生命的痕迹。

  接着,美国于6月和7月,陆续发射了一对总价值8亿美元探测器——“火星漫游者—A
、B”,主要任务是探测火星上是否存在水和生命。这对“孪生兄弟”于2004年1月至2月借
助降落伞在火星的不同地点着陆,是迄今为止最尖端的火星探测装置。

  2003年欧洲还有1个惊人之举,9月27日,欧洲用“阿里安-5”发射其第1个月球探测器
SMART-1,从而使欧洲成为继苏联、美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4个独立发射月球探测器的
国家或组织。它是第1个联合使用太阳能电推进系统和月球引力的空间探测器,定于2004年
12月到达月球轨道。

  与此同时,也有2个空间探测器在完成任务后与人类告别。2月7日,由于得不到第一个
成功飞越太阳系的美国飞行器——“先驱者—10”任何有价值的回音,为此美国航宇局停
止继续与它联络。9月21日,为保护可能存在生命的“木卫2”环境,美国“伽利略”木星
探测器在人工控制下如期坠入木星大气层销毁,从而完结其14年的太空探索使命。

  载人飞船,中国人来了

  宇宙飞船是2003年俄罗斯最风光的航天器,由于航天飞机失事,所以它成为了“国际
空间站”惟一的生命线。2月1日,“进步”M—47货运飞船为“国际空间站”送货;5月4日
,“国际空间站”第6长期考察团的3名航天员乘坐俄罗斯联盟TMA—1载人飞船返回地面;6
月8日和8月29日,分别载有“进步”M1-10和M—48货运飞船的“联盟-U”火箭先后顺利升
空,为“国际空间站”2名成员送去食品、水、燃料、卫星电话、科研设备及邮件等物品。
搭载着“联盟TMA—3”于10月18日升空,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了第8长期考察组的两名成
员和1名短期考察员;10月28日,搭载着“国际空间站”第7考察组2名航天员和1名短期考
察员的“联盟TMA—2”安全降落在哈萨克斯坦境内。

  12月8日下午2时,正在“国际空间站”工作和生活的福阿莱,成为在太空累计逗留时
间最长的美国航天员。现在,他在空间站上执行使命的同时,也每时每刻都在书写着新纪
录。如果按计划2004年4月返回地面,福阿莱的太空累计逗留时间将达到375天左右。人类
在太空累计逗留时间最长纪录目前由俄罗斯的阿夫杰耶夫保持,他3次航天飞行中总共在太
空逗留了748天。

  2003年是中国航天业有史以来最繁忙、也是最辉煌的1年。在这一年里中国把第1艘载
人飞船“神舟—5”送上太空并平安返回,轰动了全球,载人航天俱乐部里终于有了中国人
的名字。

  航天事故吓不倒人类

  在2003年也发生了不少航天事故。头等惨剧就是2月1日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返
回时解体,机上7名航天员全部牺牲,从而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产生巨大反响。导致解体的直
接原因是哥伦比亚号发射升空81.7秒后,外贮箱外表面脱落的一块泡沫材料撞击到航天飞
机左翼前缘的防热瓦而成裂缝,当哥伦比亚号重返大气层时,超高温气体从裂缝处进入机
体,直接使航天飞机解体。美国在总结哥伦比亚号空难事故原因时认为既有技术的,也包括
管理方面的,尤其强调是美国宇航局的文化毁了它。例如,对载人航天安全过分自信;管
理不善,安全体系不健全;听不进不同意见;拒绝外界的批评和建议;安全观念淡漠,制
定错误政策;固步自封,不善学习等等。

  俄罗斯火箭在2003年表现很好,百发百中,但卫星上天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据俄罗
斯《生意人报》11月25日报道说,2003年8月12日发射的宇宙—2399日前突然在轨道上分裂
为5块。该星由俄“中央特种设计局—进步”国家火箭航天中心研制,造价为3000万卢布(1
美元约合30卢布),可以在轨道上对地球进行远距离拍照。卫星上共有8份胶片,足以使用4
个月。但该卫星未能按期服役,只在轨道上运转了刚刚3个月就突然分裂为5块,成为俄罗
斯国防部第3颗未能完成任务的卫星。俄罗斯已经发射的一颗光电子侦察卫星在本年度停止
运转,另一早期预警卫星也于2003年夏失灵。这使制造卫星的拉沃奇金科研生产联合体总
裁库利科夫被迫辞职。

  航天质量表现最不稳定的是日本。10月25日,造价5.87亿美元的先进地球观测卫星-2
与地面失去联系,最终无法恢复使用,这在日本各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被认为日本卫星开
发方针存在问题。祸不单行。尽管多次推迟发射,但11月29日升空的日本第3、4颗照相侦
察卫星还是因H—2A火箭故障不得不自毁,这使屡遭打击的日本航天业雪上加霜。日本航天
业之所以“屡战屡败”,主要是宇宙开发体制存在死角,项目管理经验不足,生产厂商制
造能力低下,难以保证产品质量;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的欠缺;日本航天机构判断有失误,
例如,“希望”号火星探测器是否应该延长飞行的决策就有问题;日本航天业受经验和预
算不足制约,而且在预算不足的情况下只追求某一方面的高技术,增大了失败的风险。

  最倒霉的是巴西。其第3枚VLS型运载火箭在8月22日发射前的最后检修测试过程中,因
火箭的4个发动机之一因不明原因被点燃,因而发生爆炸,造成几十人死亡,2颗科研卫星
被毁,发射平台倒塌。

  欧洲空间局的作为似乎为人类探索太空的悲壮努力抹上了一缕亮色。2003年年初,它
成功地“挽救”了“阿蒂米斯”欧洲数据中继技术试验卫星,迫其改“斜”归正,把这颗
未能到达预定轨道的卫星“拽”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这似乎象征着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
不会因为遇到挫折而停止。(摘自:《环球飞行》杂志1-2期)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6.2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68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