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在等待), 信区: Aero
标 题: 戚发轫专访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4年01月09日20:00:15 星期五), 站内信件
2004-01-09
人民网记者 宋丽云
戚发轫,1933年4月出生,辽宁省复县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上世纪
50年代末,从事导弹、运载火箭的结构与总体设计。后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中
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历任“东
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东方红二号”卫星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东方红三号
”卫星总设计师、“烽火”一号卫星通信工程总设计师等。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戚发轫开始担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用了11年
的时间,主持完成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发射成功,戚发轫当选人民网2003年度人物。
感谢网友,你们的支持和理解是我们的精神力量
对自己当选人民网2003年度人物的消息,戚发轫显得很高兴,他说,“这个奖与政府
、和科技界颁发给我的奖不同,她是普通网民颁发给我的,代表了普通民众,是一个代表
了民心的奖,所以我一定要亲自来领取这个奖。航天事业是一个集体的事业,需要大家的
努力,更需要全国人民的支持和理解,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人民网的网友,你们的支持和
理解是我们的精神力量!”
去年发射了“六星一船”,我赶上了好时候
据戚发轫介绍,2003年是我国航天活动比较多的一年,中国载人航天取得了比较大的
成绩。2003年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杨利伟送上了太空,标志着我们完成了载人
航天发展的第二个领域的工作。他说,“去年发射了六颗卫星,一个飞船,从2003年10月1
5日到11月15日,一个月的时间,成功发射了一个飞船和四颗卫星,这在我国航天史上是少
有的。我赶上了中国航天史好时候。我赶上了我国航天的好多第一次,赶上了我国开始搞
载人航天的大好时光,可以说,也是这种机遇造就了我。”
事业上实现了人生理想,生活中有些遗憾
戚发轫青年时就立志从事航空事业,谈到当时的情况他说,“那个时候我们国家没有
强大的空军,更没有航空这个概念,但确实感觉到我们国家所以受欺负就是我们没有强大
的国防。那个时候在那种情况下我确实很明确,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我都报的航
空这个专业。一开始我被分配到老研究院工作,参与研制我国第一枚仿制导弹,参与研制
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进行两弹结合试验,以及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等等。
新研究院成立后,我又开始参与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研制我国第一
艘载人飞船。我赶上了好时光,可以说,事业上我实现了人生的理想。”
古语说“忠孝不能两全”,这也是戚老最感到内疚的事情。谈到此处,他深情地说,
“在生活中我没有当好一个儿子,没有当好一个丈夫,更没有当好一位父亲。年轻时对父
母,结婚以后对妻子,老了对儿女,都没有尽责,照顾很少。老伴在研发神二的时候得了
癌症,我也没能在她人生的最后阶段好好陪陪她,确实很内疚。其实我们的事业每取得一
次成功她都比我还高兴,她更希望能看到我们自己的宇航员飞上太空。但我们搞航天的同
志也大都有这样的经历,许多同志家里也有这样的事,不能回去。所以搞航天,离不开自
己的岗位,忠孝不能两全,大家都有所体会。”
退休后最想做两件事,春节要与儿子团聚
2003年是中国航天史上最辉煌的一年,这一年戚发轫70岁。对于一位70岁的老人来说
,他早可以退休安享晚年了,他自己也早想退下来,多给年轻人锻炼的机会。据说“神六
”已经有了接班人,可他退休后真能闲得住吗?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做好了的打算,退休
后最想干两件事,一是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做个航天顾问;二是要写
点东西,把自己几十年中国航天人的经历写一写,经验得失做个总结。
戚老还高兴的告诉记者,今年春节要去香港与儿子一家团聚,真正过个团圆年,这是
多少年从未有过的,心里很高兴。
宇宙探索没有穷尽,中国的航天事业需要年轻人
“神五”成功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立志投入这项事业,很多大学还开设了相关
专业,戚老表示:“首先,20世纪以后,科技领域发展最快的就是航天。在21世纪,航天
技术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方面,现在载人航天、登月计划、火星探测都很热。1
9世纪靠能源、石油,21世纪,不管是百姓生活还是综合国力,都会离不开航天技术。这并
不夸张,50年前,老百姓肯定想像不到卫星会与自己的生活会有什么关系。所以,我想告
诉年轻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没有穷尽,航天领域有广阔的前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
次,青年人选择航天工作,要做好沉下去的心理准备。航天工程周期长,不是做一锤子买
卖,我们也曾经流失了一些人才,很可惜。但是现在,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情况已经不
存在了,待遇也比以前好多了。中国的航天事业需要年轻人,欢迎更多的年轻人献身我们
的事业。”
来源:人民网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6.2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76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