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婴儿), 信区: Aero
标  题: 实践六号双星发射活动纪实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Sep 16 17:57:26 2004), 站内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重点新闻  2004年9月15日

  中国航天报 记者 杨建  通讯员 李修远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山西省北部的黄土高原上。这里没有酒泉的大漠风光,
也没有西昌的山清水秀,有的只是大片种植了向日葵和“山药蛋”的黄土地。这片
土地没有任何神奇之处,但中国航天人,却在这平凡的土壤里种下了神奇的种子。
2004年9月,又有三支分别来自上海和北京的航天队伍,用惊天的巨响,一箭送双
星,书写了又一段传奇……  

长征四号乙 金牌火箭七度出征  

  实践六号A星往火箭上吊装那天,长征四号乙火箭总指挥、总设计师李相荣在
休息室里,短短工夫一连抽了8支香烟。作为领军人物,他的压力大啊!  

  “长四乙”素有“金牌火箭”的美誉。自从1996年以来,“长四乙”已连续6
次发射成功,将10颗卫星稳稳地送上了太空。连续成功却不敢有一丝一毫懈怠,否
则一次失败就足以毁掉“长四乙”一世的英名,更可怕的是会失去用户的信赖。 
 
  此次发射是“长四乙”02批的首次发射,意义非同小可。为了适应任务需要,
02批火箭与01批相比,有55项技术更改,其中有多项属于重大更改,火箭的可靠性
、安全性等指标有了很大提高。  

  新型箭上计算机、取消水平测试、远距离遥外发控设备的使用,是这枚长四乙
火箭的三大亮点和创新点。箭上计算机是火箭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02批的箭上计
算机比01批箭上计算机有明显的技术改进,软件编制语言也比01批的语言先进,可
读性强。取消水平测试是为了加快发射进度,满足高密度的发射要求,因此原本在
发射基地开展的工作必须抢先在出厂前完成,此次也是长四乙火箭首次将在基地执
行发射任务的时间控制在1个月内。远距离遥外、控制一体化设备利用现代化信息
手段,可实现数据实时采集,自动化集成度高,有很大的性能提升潜力。另外,它
使测试工作从发射区转移到几公里以外的技术区,保证了安全的测试环境。  

  “长四乙”队伍管理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个“严”字。在发射中心,他们严禁使
用以前没有使用过的设备,严禁在以前没有出现过的操作状态下随意操作,必须按
照规范操作,一点也不能越轨。一次,一岗人员在检查插座内是否有多余物时没有
用放大镜,不符合操作规范,当时在场的发射队领导马上指出,并要求其改正。发
射队领导认为,一岗人员变动大,要不断地用“长四乙”队伍的严格作风影响、带
动他们。  

  李相荣总师几次在大会上告诫发射队员,“长四乙”队伍没有放松要求的资本
,必须从零开始。在巨大的压力下,没有一个人敢放松,也没有一个人能放松自己
。 

实践六号A星 倡导归零新理念  

  实践六号A星总指挥陆子礼和总设计师沈琮在发射队里反复强调:“我们只有
这一次机会,我们失败不起,没有退路。”在进入发射基地的日子里,沈琮的口袋
里一直带着一支治口腔溃疡的喷雾剂,压力巨大加上休息不足,他的口腔溃疡一直
不好。副总指挥杨之浩到发射基地后从来没睡好过,他的解释是高原反应,而其他
的队员却不这么认为,都说他是太忙太累了,考虑的事情太多了。  

  实践六号A星是八院研制的首颗环境监测和新技术试验卫星。虽然是继承已有
型号的平台,但是在研制过程中的技术创新达到了70%,其有效载荷也都是新的。
从立项到发射,用户给八院的时间是40个月。40个月完成一颗高难度的新型卫星,
意味着研制周期要比以往缩短将近一半,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有人说,如
果实践六号A星能在40个月里按时完成研制,那将是一个奇迹。  

  要在40个月里把产品“抢”出来,不在管理上创新就不可能做到。首先是要选
择一个好的方案,不走弯路,不走回头路。他们调整了传统的“方案——初样——
正检——正样”的研制程序,将初样阶段的工作进行分解,分置于方案及正检阶段
。同时,根据卫星研制的实际情况,让一些系统的比较成熟的单机直接参加正检级
试验,而在严酷的大真空试验中,直接要求各系统提供飞行件。这些措施有效地缩
短了研制周期。  

  质量管理是型号管理的重中之重,没有好的质量,进度、成功就无从谈起。以
前一些型号在研制过程中,特别是在发射准备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后,有的研制人
员怕连累本单位声誉而顾虑重重,对问题归零也缺乏勇气和信心。在这种情况下,
研制人员主动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了,很多问题只有天知、地知
、当事人知,这样极有可能出现大问题。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实践六号A星的
两总系统推崇一种全新的质量理念,那就是:归零是一种贡献,要有勇气归零。他
们反复强调,归零并不是什么难堪的事,把归零工作做好,在归零过程中吃透技术
,把问题解决好,也是一种贡献。他们鼓励研制人员找问题,出了问题不是盲目批
评某些单位、某些人员,而是和他们一起想办法,为他们出主意,使他们有归零的
勇气,不再害怕归零。  

  在卫星转场前对镉镍蓄电池进行放电时,研制人员发现两组镉镍蓄电池的放电
速度有差异,但是测试数据差异十分细小且符合指标要求。这时他们并没有含糊而
过,而是决定把电池拆下来做进一步检查,结果发现其中一块单体存在气胀和位移
现象。突如其来的问题把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为了抓紧时间排故,发射队每天
的计划安排都精确到了小时,前方后方密切配合,白天和黑夜也不再有所区分。经
过专家的认真审核,最终认为该故障为个别现象,在发射基地装星的其余单体可以
使用,卫星顺利转场。 

实践六号B星老帅新兵铸新星

  实践六号B星的技术负责人吴开林今年68岁了,而担负着这支队伍行政领导重
任的副总指挥代守仑只有32岁,两人的年纪差了一倍还多。再看这支队伍的骨干,
70%以上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其中许多人是刚出校门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是头
一次参加型号研制。

  要带好这样一支队伍,老同志的经验显得格外珍贵。卫星研制不同于在实验室
里做试验,在工程研制中遇到问题,光靠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真正能
解决问题的往往是经验。在卫星研制过程中,十来位老同志———其中五六位也就
40岁左右,只不过相对“老”些而已———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新同志
,一起设计,一起攻关,充分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

  实践六号B星是以原有的小卫星平台为基础研制的。为了保证卫星的可靠性,
设计之初,两总系统即提出尽量采用原有技术;根据任务要求进行的更改,要使其
简化而不是复杂;同时,新的更改要考虑小卫星公用平台的发展,使其技术更完善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提高可靠性并不是不要创新,而是创新应当为提高卫星
的可靠性服务。针对过去小卫星出现的问题,两总系统在设计B星时,提出了用软
件手段排除卫星故障的新颖思路,并运用到了设计中。

  实践六号B星的研制采用了哑铃型的科研生产模式,许多部件是由外单位协作
生产的。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在下达任务的时候,提出明确要求,并严格把关。例
如在验收某分系统设备时,发现其元器件达不到标准的要求,于是组织了6次专家
评审,才通过了验收。两总系统还派出技术人员与用户代表一起进行外协件的质量
监督,共同构筑坚实的质量防线。针对卫星任务的需要,两总系统把质量控制的重
点放在有效载荷上,确保了有效载荷无论装星前还是装星后,都没出现任何质量问
题。

  在卫星研制过程中,两总系统一再强调规范性操作。研制队伍虽以新人居多,
但工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在整星测试工作质量方面从来
没出现过问题。作为老帅,吴开林对自己手下的这批新兵给予了高度评价。对队伍
满意,对卫星质量满意,因此吴总感觉心里很踏实。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9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