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   ), 信区: Aero
标  题: 陆子礼 心随卫星太空行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Mar  4 17:42:26 2007), 站内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2007年02月09日  

    从1965年大学毕业工作至今,他已经在航天战线上奋斗了40多年。光阴荏苒
,40多年过去了,但是他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激情,对中国航天
事业的未来有着更加美好的憧憬。
  他,就是实践六号A卫星总指挥陆子礼。
     
  满怀憧憬  踏入航天
  1965年,陆子礼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社会,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
当时那个高度讲求政治的年代,能进入航天这样一个既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又处于
高新技术最前沿的重要行业,是无上荣耀的。那个时候,作为军工行业的第七机械
部、第二机械部等,都有资格优先从国家重点大学中选取优秀的人才。对大学毕业
生,除了学习成绩、政治思想要求外,还要对其家属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只有最
优秀的毕业生才能进入航天领域。那时我国航天工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同时也是最
辉煌的时期之一,“两弹”的成功,给国人以巨大的鼓舞。正是怀着这样无比自豪
的心情,陆子礼被分配到当时的上海机电二局新江厂从事型号研制工作。
  工作最初的4年,陆子礼收获颇丰。那个时候,从事航天的前辈们都是行业中
的佼佼者,无论是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还是严肃细致的治学态度,都给新入航天领
域的年轻工作者以宝贵的启迪;而老专家们毫无保留的悉心教导,更为航天领域今
后的发展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领军人物。
  1969年10月,根据国家关于上海也要发展卫星的要求,陆子礼等十来人被抽调
到机电一局,成为上海卫星研制队伍中最早的成员。刚被抽调上来的时候,陆子礼
觉得十分新鲜,虽然知道卫星是个什么东西,但如何研制卫星头脑里却是一张白纸
。于是十多人被派到北京学习,后来又从北京调来了孟执中等专家,由此建立了上
海卫星研制的基本队伍。
  对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
航天精神,陆子礼总能十分稔熟地娓娓道来。他认为那是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悟。
在既没有经验又缺少资料的情况下,一切都得从头开始,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大家
的工作热情却十分高涨。陆子礼承担的职责是综合测试,负责总体方案的设计和大
型试验文件的起草。工作中要经常向老专家请教,更多的时候是大家一起讨论、学
习、攻关。那个时候的技术条件和科研条件远远不及现在,要艰苦许多,但大家的
学习热情却很高,没日没夜地干,晚上工作到半夜,就在办公室里铺张席子,睡醒
了起来继续干。但大家的使命感、集体荣誉感、集体观念都特别强,觉得自己从事
的是最前沿的尖端技术,是为国争光,骨子里都铆足了一股劲。”
  当初的技术实验卫星总共成功发射了3颗,对于那几颗卫星的发射、性能,陆
子礼如数家珍。当时在发射场参加发射任务,一天补贴只有6角钱,副食、干粮、
酱菜等都要从上海运过去,但大家对于物质并没有过高的要求。看着卫星发射升空
,激动是无以言表的。陆子礼常对青年人说,搞航天的人必须具备一种特殊的品质
、特殊的精神,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清贫。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早期发射的几颗卫星均没有达到设计效果,但这却给年轻
的陆子礼留下了一个梦想。
  由于工作上的出色表现,陆子礼被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得到提拔,先后在总师办
、质量处担任职务或主持工作。1984年,他被提升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509所副
所长,主要负责质量、工艺、人事、器材、技术、基础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几
乎涵盖了单位管理的大部分。
  上海的卫星研制起步较晚,各方面的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陆子礼便从建章立
制出发,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将计量、标准化、质量外协、元器件管理等逐步规范
化,同时较早地开展了工艺评审和可靠性培训等,为509所的后续发展和规范化管
理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93年,他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面对挫折  奋然崛起
  1995年初,陆子礼走上509所所长的岗位。这个时候正值我国航天处于低谷时
期——1994年4月2日,凝聚着众多科技人员十多年心血的“风云二号”第一颗星在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发射前的最后测试时突然起火燃烧,造成了人员伤亡,这对
509所而言无疑是一个灾难性的事件。而同年11月东方红三号卫星发射后未进入预
定轨道;加上1992年发射“澳星”失利和1995年初发射亚太二号卫星失利,整个中
国航天陷入了低潮。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士气,航天队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动荡。此时
,陆子礼已没有上任伊始的激动,取而代之的是压在身上的重担。作为509所的元
老级航天人,他暗下决心,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航天人决不能趴下,一定
要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准突破口,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将“风云二号”第二颗星
研制好。他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建立了卫星的设计指挥工作线,一个一个地找科
研人员谈心、交流、沟通,消除他们的顾虑,鼓舞他们的士气。他对大家说,我们
要正视现实,看到自己的优势,应该坚信“风云二号”的总体方案是正确的,那么
多的难关我们都攻克了,不能因为一起突发事故而中途夭折。正如他在上任后的第
一次动员报告中强调的,我们要经常唱两首歌——国歌和国际歌,我们现在到了最
危险的时候,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靠风云二号卫星的成功来证明自己。
  肼系统的焊接是风云二号卫星研制中的难点,第一颗星的事故也正是主要由肼
泄漏造成的。他以这个为主攻点,成立了肼系统攻关小组,引进高压堵焊机、数控
肼浓度监测仪等设备,推行严格有效的措施,并亲自指挥第二颗星的肼系统焊接工
作,使几十条焊缝全部达到航天焊缝标准,创造了卫星肼管路焊接的新纪录。
  他从严格质量管理出发,强调细节的处置,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强
化法制、技术进步,追求百分之百成功”的质量方针和“工作零缺陷,星星保成功
”的质量目标。在他的带领下,所有科研人员严慎细实,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在“
风云二号”第二颗星振动试验天线安装时,一个直径3毫米的螺钉连同平垫和弹簧
垫圈不慎滑落下来,螺钉和平垫很快就被找到了,但弹簧垫圈却怎么也找不着。陆
子礼在得知有关情况后,立即下令停止所有安装测试和调试工作,全力以赴把垫圈
找出来。平时找一个直径3毫米的垫圈都不容易,何况是在几十台单机和成束的电
缆中,周末连续两天加班,垫圈却始终不见踪影。有人担心继续找会影响工作进度
,何况还要进行振动和翻身,说不定到时候垫圈自己就掉出来了。但是陆子礼却不
同意,航天容不得半点马虎,垫圈虽小,但如果随卫星进了太空,在零重力的情况
下,其破坏力不亚于一颗子弹,必须清除隐患。在他的坚持下,第三天的上午,大
家终于在一束电缆中找到了这个垫圈。
  1997年6月10日,风云二号A星顺利发射升空,经过5个多月的在轨测试,于12
月1日正式交付用户使用。专家评审认为:风云二号卫星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
同类卫星的水平,这标志着我国气象卫星的研制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此党
中央、国务院均予以了高度的赞扬和评价。李鹏总理在接见参加风云二号卫星发射
工作的有关人员时说:“你们没有辜负党和政府的殷切期望,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
的重托。”风云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被列为1997年我国十大科技进展第三位。
  但是陆子礼并没有就此而止步,他认为风云二号卫星的成功,只是在前进的道
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实现了零的突破,而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在卫星研制领域中闯出
自己的道路,开辟出自己的生存空间。为此,他积极致力于卫星研制保障能力的研
究,并成立工作小组制定了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九五”及后十年发展规划,将气
象卫星等3个系列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同时对总体技术、型谱规划、条件保障、基
础建设、工艺管理、人力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策划。当时,所内的真空试
验设备已经老化,无法满足风云二号卫星真空热平衡试验的要求,不改造已无法使
用;一旦进行改造,必须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完成,否则便赶不上卫星出厂试验
,而且改造后必须能满足卫星测试使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在时间紧、技术要求
高的情况下,他和几名经验丰富的老职工带领一群年轻人义无反顾地挑起了重担,
夜以继日,利用18个月的时间,顺利完成了真空设备的改造工作。
  1999年5月,风云一号C星成功发射,由此为上海航天长寿命、高可靠卫星的研
制拉开了序幕。
  因为工作上取得的突出成绩,这年,陆子礼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新的起点  成功圆梦
  1999年,陆子礼从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所长职务上卸任,开始专心负责卫星研
制指挥工作。当时实践六号卫星还处于方案论证的阶段,科研经费相对较少,成本
风险较大。对于是否承接这颗卫星,所内有不同的意见。但陆子礼却坚持一定要接
,他认为这不仅是一颗两颗卫星的问题,重要的是要掌握类似型号的后续发展的主
动权。他在向有关部门汇报工作时指出,上海航天搞实践六号有4个方面的优势:
首先上海最早从事的就是同类卫星的研制工作,有经验也有教训,相关技术比较成
熟;其次,风云一号卫星平台已经日趋成熟,适用性及可靠性指标高;第三,研制
经费低;第四,队伍士气高,必将全力以赴搞好卫星的研制工作。在他的坚持下,
实践六号A星成功立项。
  这颗卫星的立项成功,应该说是陆子礼30多年梦想的再一次起步。自从1969年
上海开始承担卫星研制工作以来,研制的第一颗卫星就是与“实践六号”功能相同
的科学实验卫星,科学实验卫星虽然成功发射了多颗,但效果并不理想,后来上海
卫星的研制方向也开始转为气象卫星系列。这一停就是30多年,陆子礼等这些当年
在航天战线上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如今都已是满头的华发。他们虽然见证了“风云
一号”、“风云二号”等七八颗卫星的发射,但心中始终有一个结,那就是希望“
实践六号”能成功,能够圆一个延续了30多年的梦想。
  “实践六号”研制工作首先面临的是队伍的组建,除了“风云一号”,上海卫
星工程研究所还有“风云二号”、“风云三号”等多个型号处于研制之中,很多技
术骨干都在干其他型号,供选择的担纲人才非常有限。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只要能充分发挥其潜能,金子肯定能发光。陆子礼生动地比方说:“当我们在纸上
画一个杯子平面图的时候,你既可以把杯子画成方的,也可以把它画成圆的,关键
是你从哪个角度去看这个杯子。我们选择一个人的时候也是这样,要多角度发现人
的优点。”陆子礼还常说,人是要讲点精神的,爱国主义、航天精神,都是大道理
,这些道理虽说大,但都很容易理解,大道理要管小道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
做好一件事。因此,每次开会的时候,他都会反复地叮咛年轻的队员,要讲团队协
作,要讲思想作风,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会决定最终的成败。经过几年的努力,伴
随着型号研制的按进度完成,一支新的队伍也成长起来了,原来一些有争议的人逐
渐成为其他型号争相挖掘的骨干,而一些刚出校门的年轻人也很快成熟起来了。
2003年,陆子礼获得了“航天奖”。
  带队伍,陆子礼是有很多心得的。他说,要培养人才,一方面是要严格要求,
压担子;另一方面就是要关心他们的成长,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教会他们如何解决
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2004年,实践六号卫星即将发射的前期,在进行太阳电
池阵组装调试时,有人发现太阳电池阵展开后,帆板上有小的局部脱胶现象。突然
发生的问题无疑对原先顺利的进程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绊脚石,太阳帆板应该说是
比较成熟的产品了,想都没想过这个地方会出问题。这个问题影响究竟有多大?是
怎么造成的?会不会影响卫星的发射和稳定运行?大家心里没底,甚至有人猜想实
践六号卫星是不是要被从发射场拉回上海了。这个时候陆子礼及时召开会议,向大
家说明情况,稳定大家的情绪,指出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当前重点是要想办
法把问题解决好。
  他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对问题进行探讨,经过反复研究,最终想出了解决办法。
为确保万无一失,对其他7个相同的部位都采取了类似措施,既没有影响产品的质
量,也没有影响试验的整体进度。
  他对队伍的要求是极高的。虽说实践六号A星在总体技术上继承了“风云一号
”平台,但有效载荷、测控、电源、结构系统均有大幅度更改,40个月的研制周期
无疑是紧张的。陆子礼他们经过充分论证,对研制的进程进行了再分解,将传统的
“方案—初样—正检—正样”的初样阶段工作分置于方案及正检阶段,有效缩短了
研制周期。同时根据卫星研制的实际情况,让一些系统的比较成熟的单机直接参加
正检级试验。
  经历了正检及正样两次大型试验之后,不仅卫星的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更使卫星的长寿命得到了保障。此外他还要求作好4个阶段的质量复查,即设计质
量复查、生产准备和装配过程的复查、产品交付验收复查及出厂前技术状态复查,
努力做到细上更细、严上加严。在面对一些质量问题时,陆子礼一再强调,对质量
问题不能轻易放过,而应下功夫彻底解决。尤其是偶尔出现的问题,可能很难复现
,而正是因为偶然和很难复现,所以对长寿命的卫星带来的风险更大。细节决定成
败,对于这类问题,一定要下定决心,搞个水落石出。一次,在卫星的一个单机上
出现了虚焊,有人解释这是偶尔出现的,其他的都没有问题。陆子礼不同意这种看
法,他认为:既然是工艺有缺陷,工人操作不熟练,那怎么保证同样的人以同样方
式操作同样的产品就不出现同样的问题?他果断决定:质量第一,全部更换,哪怕
耽误一点进度也要进行。虽然有时候他显得有些苛刻,但对于卫星这样精密的产品
而言,的确是容不得有半点马虎的。由于平时工作抓得细,使实践六号卫星在研制
进度和测试中大的节点没有突破、经费没有突破、预定指标没有突破。
  2004年9月9日晨,伴随着一声轰鸣,长征四号乙火箭载着实践六号卫星直冲云
霄。20分钟以后,卫星准确入轨。
  陆子礼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要做就要做好。现在在卫星总指挥的位置上,就
要把这个工作干好,出成果、出人才,给国家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夏春辉)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3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54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