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henZhouV (从头再来), 信区: Aero
标 题: 为了心中的梦想--哈工大人与“试验卫星一号”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4年04月20日23:29:05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为了心中的梦想--哈工大人与“试验卫星一号”
发布时间:2004-4-20 10:14:22
2004年4月18日23时59分,在群山环抱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伴随一声地动山摇的巨雷
划破夜空,“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喷射出熊熊烈焰,携着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研制的“
试验卫星一号”飞入浩瀚的太空。
作为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有明确应用目标的微小卫星、第一颗新技术演
示验证微小卫星、第一颗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2004年系列卫星发射任务中第一颗发射的
卫星,“试验卫星一号”承载着哈工大人神圣的使命,探索了我国微小卫星技术发展的新
途径,也为我国2004年的航天发射迎来了“开门红”。
让卫星上天,是许多科研工作者的梦想。大学老师搞卫星,困难可想而知。为了实现
心中的梦想,许多老师从对卫星一无所知学起、做起,付出的艰辛超出人们的想象。“自
从加入卫星研制的队伍,我们的生活中就没有了节假日、休息日的概念。”他们花在办公
室和实验室的时间比在家里多,在外地出差的时间比在哈尔滨的时间多,陪伴卫星的日子
比陪伴孩子的时间多。也许他们上午还在为学生上课,中午拎起皮箱就走了。火车上睡一
夜,到了北京继续工作。坐火车反倒成了一种休息。而且,一个集体,一出差就是一两个
月,最多的一年有10个月在北京,连必备的生活用品都放在了北京。2001年,小卫星设计
总师曹喜滨的爱人生病入院,在动手术的前夕他才从北京匆匆赶回,爱人出院后又匆匆赶
回北京,投入到了紧张的研制工作中。
年龄最大的王本利老师,自己的身体不好,老伴又生病住院,然而负责整个试验队技
术指挥和协调工作的他,仍然不辞劳苦地奔波于京哈两地,以至于卫星所的年轻人说他是6
0岁的年龄30岁的心。
最年轻的耿云海,孩子刚刚出生,还没有时间体会为人之父的幸福,也无暇照顾体弱
的妻子,就投身于繁重的科研任务中。
多面手林晓辉家住闽江小区,离单位最远,然而每天来得最早,一个人做了两个人的
工作。他的父亲脑萎缩长期需要人照顾,在来西昌前母亲又突患脑梗塞住院,为了小卫星
,他不得不让两个姐姐照顾老人,自己仍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
身体状况一向不太好的张迎春,2002年在北京测试期间,曾经累得胃出血住进了医院
,但出院以后,他没有休息就继续工作。春节前他的腿部受了伤,韧带撕裂,但他仍然一
瘸一拐、夜以继日地工作,直到这次到西昌前,他的腿还没有完全好。
“特别能攻关”的徐国栋多次临危受命,在最困难的时候接下棘手的任务,通宵达旦
地工作,并且奔波于哈尔滨、北京和西安之间,非常辛苦。然而只要一说起小卫星,他总
是眉飞色舞,以至于同事们都说他是“真正以挑战、以攻关为快乐的人”。
还有许多这里不能一一提及的老师,他们都为了这颗卫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是
“试验卫星一号”的创造者,也是哈工大人的骄傲。
“这个集体最可贵的是合作精神,其实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我
们这个工作缺了哪一个人都不成,每个人都克服了很多困难,在自己的岗位上付出了很多
。”曹喜滨每次说起这支队伍,脸上都现出由衷的骄傲。而对这个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来
说,“只要卫星能上天,能成功,再苦再累心里也高兴。”
自2004年3月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来,哈工大人及兄弟单位发扬载人航天精神,团
结协作,全力以赴,把工作具体到每一个岗位、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头、检查细化到每一
个环节,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实现了零故障、零缺陷和零失误。他们的工作受到了上级领导
的高度评价:“这是我们所有发射前测试工作中最顺利的一次。”
当“试验卫星一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进入稳定运行状态,哈工大人期待已久的梦
想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现实……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172.16.7.45]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3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