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婴儿), 信区: Aero
标 题: 我国第20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20 17:53:31 2004), 站内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重点新闻 2004年10月20日
中国航天报 记者 石磊 宋丽芳
10月15日上午10点43分,我国第20颗返回式卫星在经历了18天的太空遨游后,
返回地面。卫星落入了四川省遂宁地区大英县蓬莱镇的民居之中,就卫星为何落入
百姓家里,记者专访了这颗卫星的总设计师唐伯昶。
唐总师介绍说,这颗卫星的实际落点距理论落点的偏差为24公里,从技术上讲
,落点的精度没有任何问题。他说,卫星的回收与飞船的回收有着很大的差别,飞
船上乘载的是人,所以它的返回方式是升力控制方式,飞船下降的轨道比较平缓,
下降的速度比卫星慢得多,这样人体受到的过载可以减小,也可以控制落点精度,
但是技术复杂,研制费用很高。卫星返回采取的是弹道式返回,即星上返回舱制动
火箭点火后,返回舱从太空运行轨道转入飞向地面的轨道,以固有的返回弹道返回
地球,并用降落伞实施软着陆。卫星弹道式返回有一个宽约±55公里,长约±95公
里的落点散布区,因此,在这方圆之内的任何一点都有可能成为返回式卫星的降落
地点。根据计算,我国第20颗返回式卫星的落点正在这一落点散布区内,且纵向距
理论落点偏差17公里,横向也偏差17公里,从技术上讲,卫星落点精度是比较高的
一次。
对于“落入民居直接危及百姓生命安全,今后该如何解决”的提问,唐总师说
,我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起始于60年代,1966年开始进行方案论证,1973年第
一颗返回式卫星开始研制生产,1975年11月26日发射成功,三天后回收成功。在
30多年前进行的方案论证中,对回收区的选择曾进行过多次讨论。美国的返回式卫
星一般都在海上回收,可是考虑到当时我国的海上回收能力不足,沿海地区多为人
口稠密区等因素,经过多种方案反复比较,选择了四川省遂宁地区作为卫星的回收
区。其优点在于,卫星在返回前的一圈运行中可以飞经我国上空,能预先测轨;卫
星返回时可以利用已有的测量设备进行测轨;只需在国内布置几个测控站就可以完
成卫星返回的测控任务;遂宁地区属丘陵地带,人口密度较小,比较安全,也方便
卫星落地后的搜寻。这个回收区方案经国家批准后,国家已在测控网站的建设方面
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人力。30多年来,我国返回式卫星的技术有了质的飞跃,20颗
卫星中有19颗成功回收。但是,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也同样有了飞速的发展,城镇
化建设的步伐在加快,以前人烟稀少的地区正在变成经济活跃的人口稠密区。这次
卫星落入民居虽然未伤及人,但砸坏了房屋,影响了周围老百姓的正常生活,终究
是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唐总师说,我国成功回收的前18颗卫星,大部分是落入坡地、水田里,曾碰坏
过一个农民的房角,砸伤过一头水牛,落入城镇还是第一次,这种概率确实是非常
小的。依照国家有关法规,政府每次对卫星回收中触及百姓利益的事都很重视,并
都有赔偿措施,比如第18颗返回式卫星落入水田,回收直升机在悬吊卫星时需要砍
伐十几棵水田边的小树,手腕粗的小树是按每棵200元来赔付农民的。他说,这次
事件发生后,作为卫星的设计者我们有义务向上级建议改变卫星的落区,这在卫星
技术上没有太大难度,难的是国内测控网站的重新建设问题。他认为航天技术发展
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在下个批次卫星的研制论证中一定会慎重考虑落区问题。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46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