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孩子), 信区: Aero
标  题: 访第21颗返回式卫星总师兼总指挥唐伯昶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Aug 10 18:56:43 2005), 站内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特别推荐  2005年8月10日

  中国航天报 记者 张国栋

  第21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是2003年11月以来,新一代返回式卫星两年时间内第4次踏上太空之旅。该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唐伯昶介绍说,新一代返回式卫星与之前17颗返回式卫星相比,技术上在热控、姿态控制、测控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热控方面,现在温度控制的精度可以达到0.2摄氏度到0.3摄氏度,而之前的精度在2到3摄氏度。唐总说:“以前技术上没有吃透的问题,现在通过两个型号5颗卫星的研制,基本上都解决了。”

  在卫星研制管理模式上,新一代返回式卫星研制最大的创新,就是实施项目管理制度。唐伯昶是五院新一代返回式卫星的项目负责人。今年两颗卫星同时进入发射场,他身兼四职——分别担任两颗返回式卫星的总师兼总指挥。而在以往,一般是每一颗卫星都安排一位总师和一位总指挥,各有一支队伍。型号任务少,可以这么做,但是近年来型号任务增多,五院多个型号研制同时进行,人员不可能无限扩充,所以如果照老办法来做,各方面条件都不允许。实施项目管理之后,返回式卫星只有一位总师兼总指挥,卫星研制的主要人员也是同一支队伍。

  在这样的人员配置框架下,管理就发生了变化。几颗卫星研制同时进行,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有限,而研制任务节点要求紧的情况下,作为总指挥的唐总和各位副总师、副总指挥一起,进行顶层综合策划,整合资源,有效利用。唐总说,几颗星同时研制时,他就设计几条研制流程线,经过讨论后严格实施,使研制有序进行。实施过程中有冲突时,及时会同有关人员协调解决。这样实现了流程再造,也避免了以往不同型号之间,有时不可避免会出现的抢人、抢时间及抢试验设备等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项目管理的综合效益已逐渐显现。首先,研制的效率大大提高,两年时间内发射4颗卫星,在以前绝无仅有;其次,卫星进入发射场测试问题逐渐减少,说明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第三,研制周期缩短,节省了经费,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返回式卫星在项目管理方面的实践,既锻炼了研制队伍,又为五院进一步推行项目管理制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效率提高了,值得高兴,但唐总也坦言,同一支研制队伍承担这么多工作,大家干得很苦。每年“五一”、“十一”,许多一线科研人员节日只能在家呆一两天,休满整个假期对于他们是一种奢望。虽然辛苦,但心血和汗水换来了连续的成功,大家无怨无悔。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3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98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