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孩子), 信区: Aero
标  题: 返回式卫星发射背后的追求与故事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Aug 10 18:58:49 2005), 站内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特别推荐  2005年8月10日

 
向项目管理要效益 ——访第21颗返回式卫星总师兼总指挥唐伯昶 
  中国航天报 记者 张国栋
  第21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是2003年11月以来,新一代返回式卫星两年时间内第4次踏上太空之旅。该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唐伯昶介绍说,新一代返回式卫星与之前17颗返回式卫星相比,技术上在热控、姿态控制、测控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热控方面,现在温度控制的精度可以达到0.2摄氏度到0.3摄氏度,而之前的精度在2到3摄氏度。唐总说:“以前技术上没有吃透的问题,现在通过两个型号5颗卫星的研制,基本上都解决了。”
  在卫星研制管理模式上,新一代返回式卫星研制最大的创新,就是实施项目管理制度。唐伯昶是五院新一代返回式卫星的项目负责人。今年两颗卫星同时进入发射场,他身兼四职——分别担任两颗返回式卫星的总师兼总指挥。而在以往,一般是每一颗卫星都安排一位总师和一位总指挥,各有一支队伍。型号任务少,可以这么做,但是近年来型号任务增多,五院多个型号研制同时进行,人员不可能无限扩充,所以如果照老办法来做,各方面条件都不允许。实施项目管理之后,返回式卫星只有一位总师兼总指挥,卫星研制的主要人员也是同一支队伍。
  在这样的人员配置框架下,管理就发生了变化。几颗卫星研制同时进行,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有限,而研制任务节点要求紧的情况下,作为总指挥的唐总和各位副总师、副总指挥一起,进行顶层综合策划,整合资源,有效利用。唐总说,几颗星同时研制时,他就设计几条研制流程线,经过讨论后严格实施,使研制有序进行。实施过程中有冲突时,及时会同有关人员协调解决。这样实现了流程再造,也避免了以往不同型号之间,有时不可避免会出现的抢人、抢时间及抢试验设备等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项目管理的综合效益已逐渐显现。首先,研制的效率大大提高,两年时间内发射4颗卫星,在以前绝无仅有;其次,卫星进入发射场测试问题逐渐减少,说明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第三,研制周期缩短,节省了经费,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返回式卫星在项目管理方面的实践,既锻炼了研制队伍,又为五院进一步推行项目管理制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效率提高了,值得高兴,但唐总也坦言,同一支研制队伍承担这么多工作,大家干得很苦。每年“五一”、“十一”,许多一线科研人员节日只能在家呆一两天,休满整个假期对于他们是一种奢望。虽然辛苦,但心血和汗水换来了连续的成功,大家无怨无悔。


建设和谐发射队伍 ——访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总指挥郑全宝 
  中国航天报 记者 张国栋
  继一年时间内连续5次发射成功,创下中国运载火箭发射的奇迹之后,今年8月2日,长征二号丙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一次圆满完成发射任务,书写了第27次连续成功的记录。
  据郑全宝总指挥介绍,去年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第19颗返回式卫星时,难度较大的低空抛罩技术已经通过考核。这次发射,为进一步提高火箭可靠性,采取了有关措施,即使加上对上一发质量问题归零所采取的措施,火箭技术方面也没有大的变动。在发射队员共同努力下,此次发射,火箭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去年8月份发射第19颗返回式卫星时,长征二号丙火箭进入发射场后排查质量问题9个,此次进入发射场以后,只发现一个地面问题,而且并不影响发射。“火箭进入发射场测试,只有一个质量问题,这是比较少见的”,郑总说。
  高质量、高可靠性的“金牌火箭”背后,是研制人员和发射队员的心血和汗水。虽然长征二号丙火箭技术相对成熟,屡战屡捷,是当之无愧的“常胜将军”,但对于每发火箭,研制人员都严把质量关。“一次成功不等于多次成功,多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郑总深深地认同这句话。而要确保次次成功,就必须抓好质量管理。他说,质量管理说到底是人的管理,是抓作风、带队伍的问题。因此,他要求发射队员在连续成功面前,来不得半点麻痹大意,对于质量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进入发射场前,发射队对火箭的多项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核算;进入发射场后,发射队开展了严肃细致的复核复查,同时“火箭不起飞,‘双想’不停止”。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队员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85%以上。兼任发射队党委书记的郑总,特别强调发射队的团结:“岗位有分工,干活是一家。”而队员们的表现,也让郑总非常满意:“队员们很活跃,非常团结,可以说是一支和谐的发射队。”7月30日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庆“八一”军民联欢晚会上,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队近30名队员统一身着红色服装,在郑总的指挥下,朝气蓬勃地演唱《神箭的摇篮》和《长江之歌》的一幕,也许是和谐发射队的最好写照。


七月戈壁战骄阳 ——记第21颗返回式卫星发射队 
  中国航天报 记者 张国栋 通讯员 沅萱 
  第21颗返回式卫星发射队进场工作的时候,正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茫茫戈壁骄阳似火。来自一院和五院的第21颗返回式卫星发射队,为了确保成功,工作热情胜似骄阳。在繁重的任务面前,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开了第21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发射的胜利之花。
战骄阳 无所畏惧
  在发射队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当天,队员们不顾长途颠簸的劳顿,就顶着高温投入了工作。虽然长征二号丙火箭连续成功,但是对于火箭质量工作,发射队员们一点都不敢马虎。火箭质量工作事前策划,过程受控,技术状态清晰。同时,随着流程再造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火箭从进场到发射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在第21颗返回式卫星和另一颗卫星共用一个总装平台的情况下,第一颗卫星的发射队员晚间加班加点完成电测工作;第二颗卫星的队员工作到深夜,仅用一天的时间就把原计划需要两天的工作任务全部完成,而且实现了技术区操作的零缺陷。
  由于型号任务交叉,用房紧张,发射场启用了原用于存放航天食品的房间作为卫星发射队总体分队的工作间。因为不知道房间装有紫外灯,发射队员在开日光灯时将紫外灯也同时打开了,结果导致18名队员受到了30W紫外灯的照射,有的队员甚至被照射了十几小时。被照射后队员们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眼睛刺痛和皮肤搔痒、脱皮。事情发生后,受紫外线照射的队员们以良好的心态和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都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总体部三室的王颖和八室的李慧娴,被照射后眼睛刺痛,脸部大量脱皮,但她们在配合医生治疗的同时,坚守岗位,毫无怨言。
乐奉献 老当益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发射队有许多老专家、老同志,本应退休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可由于工作需要,他们仍兢兢业业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第21颗返回式卫星的副总指挥唐致亭,虽已年过花甲,但工作上身体力行,所有试验工作都亲临现场。返回式卫星总师顾问冯幼芳,参加过多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65岁的她负责控制分系统的工作,轻活重活都和年轻同志一起干。63岁的张家腾研究员,在连接卫星轨控系统管路时,钻到卫星的底部操作,令在场的工作人员深受感动。许汉成、金烽等返回式卫星的老兵,也都过了退休的年纪,但是在操作时爬上爬下,丝毫不输年轻队员。“这些老专家、老同志,是真正的航天脊梁,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位年轻的试验队员由衷地表达出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做保障 默默无闻
  成功的背后,除了一线的科研生产人员之外,还有许多人在幕后,默默无闻地为发射的成功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他们就是发射队政工、后勤保障人员。
  进入发射场区以后,任务节点非常紧凑。看到发射队员经常加班加点,异常辛苦,发射队政工、后勤保障人员就想方设法,为发射队员创造舒缓疲劳和放松的机会。发射队开设的图书光碟借阅室,深受队员们欢迎;发射队组织的扑克牌比赛,许多队员都踊跃报名。每周一、三、五的晚上,发射队安排了专门的班车,接送发射队员去游泳。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发射队还组织队员们参观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塔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烈士陵园和基地历史展览馆。
  为了确保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发射队员在干燥炎热的天气中身体健康,每天都能吃到可口的饭菜,试验队成立了伙食委员会。针对今年特殊的伙房操作条件和炎热的天气,他们还在医疗卫生和食堂等后勤队伍中开展了暑期安全达标活动,让大家都安安全全地度过了发射期。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3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2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