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婴儿), 信区: Aero
标 题: 什么是“遥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May 25 10:07:53 2004), 站内
“遥感”-词最早源于美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50年代以来新发展
起来的科学技术。最早含义是以非摄影方式获取被测目标的数据或图像,后来为了
概括全部摄影与非摄影方式,美国人伊夫林? L? 布鲁依特(Evelyn ?L ? Pruitt)
于1960年提出用“遥感”这-科学术语,以代替常规航空摄影的概念。1962年,在
美国《环境科学遥感讨论会》上,遥感一词被正式引用。
“遥感”的英文原词是Remote Sensing,即“遥远感知”的意思。在日本叫“远
隔探知”或“远隔探查”,也有称做“遥测”的。目前来看来称呼“遥感”比较恰
当。
尽管大家对遥感的科学含义认识还不尽一致,但一般可以理解为:在一定距离以外
感测目标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及目标物之间的
相互关系。也就是说,不与目标接触,凭借目标发来的某些信息,识别目标。
从上述概念出发,人和动物都具有一定的遥感本领。例如人的眼晴,靠观测物体的
色调、颜色、亮度,以及物体的形状、大小等信息,来判断我们所熟悉的物体属性
。当然只能在白天识别,即在可见光的波段内识别。人的耳朵也可以遥感。一般正
常人的耳朵可以感觉到20~20,000赫兹频率区间范围内的声波,并根据经验判断声
源的远近和类型。动物在某-方面的感觉比人还强。例如响尾蛇对红外线的灵敏度
较高,能觉察到300毫米以外零点几度的温差。蝙蝠能发射25,000~70,000次的超声
波,并用接收到的回波信号来判断障碍物的距离、方位和障碍物的属牲。马在漆黑
的夜晚能沿着道路走回营地。还有许多动物能预感到地震的前兆。但这仅是人和动
物的经验和本能的反映,是一种低级遥感。现代遥感技术是模仿自然界中这些遥感
现象和过程而产生的。
现代遥感技术是以先进的对地观测探测器为技术手段,对目标物进行遥远感知的整
个过程。由于只有电磁波遥感技术可以将地面目标信息转换成图像。所以现代遥感
技术主要指电磁波遥感,致于重力、磁力、地震波和声波等探测技术,一般不列入
现代遥感技术之中。现代遥感技术的基本作业过程是:在距地面几公里、几百公里
甚至上千公里的高度上,以飞机、卫星等为观测平台,使用光学、电子学和电子光
学等探测仪器,接收目标物反射、散射和发射来的电磁辐射能量,以图像胶片或数
字磁带形式进行记录,然后把这些数据传送到地面接收站。最后将接收到的数据加
工处理成用户所需要的遥感资料产品。
遥感技术所使用的电磁波谱主要为紫外、可见光、红外和微波等谱段。其各谱段的
主要特点是:
1、 紫外谱段(Uitrauilet ,UV)
波长为3毫微米到0.4微米。位于可见光谱段紫瑞以外。由于波长小于0.3微米的信
息被大气中的臭氧所吸收,可以通过大气传输的只有0.3~0.4微米的紫外信息。宅
可适用于紫外摄影,能监测气体污染和海面油膜污染。但由于该谱段受大气中的散
射影响十分严重,故对成像条件的要求十分苛刻,由于探测的成功率低、应用范围
狭窄,在实际应用很少采用。
2、可见光谱段(Visible light)
波长为0.4~0.7微米,是电磁波谱中人眼能唯一能见到的谱区。可进一步分为红、
橙、黄、绿、青、兰、紫七种色光。可用胶片和光电探测器收集和记录。是进行自
然资源与环境调查的主要谱段。
3、 红外谱段(Infrared ,IR)
波长为0.7~1000微米,位于可见光谱段红端以外。按波长可细分为近红外(0.7~3微
米)、中红外(3~6微米)、远红外(6~15微米)和超远红外(15~1000微米)。近红外纯
系地球反射来自太阳的红外辐射,所以也叫反射红外。其中波长0.7~0.9微米的辐
射可以用于摄影(胶片)方式探测,故也称摄影红外,对探测植被和水体有特殊效果
。中、远红外可以探测物体的热辐射,所以也叫热红外。热红外辐射不能用摄影方
式探测,须用光学机械扫描方式获取信息。在热红外中目前主要应用3~5微米和
8~14微米两个谱段。热红外可以夜间成像,除用于军事侦察外,还可以用于调查浅
层地下水、城市热岛、水污染、森林探火和区分岩石类型等,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而波长大于15微米的超远红外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层吸收。
4、 微波(Microwave )
波长为0.1厘米~100厘米。又可细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和分米波。微波的特点是能
穿透云雾、云盖和沙漠成像,具有全天候工作特点。对于测绘制图、自然资源凋查
和环境监测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遥感器一般按装在平台上,若按遥感平台进行分类可分为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本
网页将重点介绍航天遥感方面的技术问题。
http://www.cresda.cn/cn/default.asp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0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