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孩子), 信区: Aero
标 题: 我国航天育种技术获得重大进展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Mon Sep 26 18:42:42 2005), 站内
[国家航天局网讯] “十五”期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航天育种中心牵头的课
题组利用航天技术先后育成并审定水稻、小麦新品种12个,其中“华航一号”、“
特优航1号”、“Ⅱ优航1号”和“培杂泰丰”等4个水稻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已
完成或正在参加省级以上区域试验的稻麦新品系、新组合16个。航天新品种、新组
合在过去4年里累计种植面积850万亩,增产粮食3.4亿kg,创社会经济效益5.0亿元
。
至此,我国科学工作者15次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搭载植物种子,经多年
地面种植筛选,先后育成60多个农作物优异新种质、新品系并进入省级以上品种区
域试验,其中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新品种或新组合20个,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的航天育种技术在经历了多年的探索研究之后,已经在农作物新品种培育
、特异新种质、新材料创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经利用航天诱变技术创造出特异种质材料26份,其中恢复力强、配合力
高、米质较优的水稻恢复系新种质航1号、泰丰占和航恢七号,极早熟、抗病、强
筋小麦新种质SP8581和SP0225等新材料已分别进入水稻和小麦常规育种及杂交稻育
种计划,并为全国多家育种单位所引进和利用,对促进稻麦育种起到了重要作用。
考虑到空间科学实验机会的有限性,为了更加有效地发展航天育种技术,中国
农业科学院航天育种中心经过多年探索,从粒子生物学、物理场生物学和重力生物
学等不同角度研究了高能单粒子、混合粒子、零磁空间和微重力等航天环境各因素
的生物诱变特性,开创了地面模拟航天环境因素诱变作物遗传改良的新途径、新方
法,并已申报航天育种新技术发明专利3项。
我国在航天育种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受到世界著名的《自然
》和《科学》杂志的专题报道,并首次在美国休斯顿举办的第三次世界空间大会参
展,吸引了世界科学家的关注。随着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项目的加快实施,具有我国
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育种技术必将为我国农作物育种技术进步和农业发展做出更大
贡献。(刘录祥)
背景资料:什么是航天育种(Space Mutation Breeding)?
航天育种,亦称太空育种。就是指利用返回式卫星等返回式航天器所能达到的
空间环境对植物(种子)的诱变作用以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
,培育新品种的植物育种新技术。航天育种方法在有效创造罕见突变基因资源和培
育植物新品种方面已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突显出良好的产业发展优势。
科学实验证明,宇宙辐射和微重力等综合环境因素对植物种子的生理和遗传性
状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因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虽然前苏联及美国的科学家早在二十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将植物种子搭载卫星送
上天,并在返回地面的种子中发现了染色体畸变频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他们研
究的目的主要是为载人航天服务,迄今为止,国外尚未见有利用航天技术培育农作
物品种的研究报道。
自1987年以来,在国家863计划和重点攻关等项目的资助下,我国科学工作者
15次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搭载植物种子,经多年地面种植筛选,先后育成
60多个农作物优异新种质、新品系并进入省级以上品种区域试验,其中已通过国家
或省级审定的新品种或新组合20个,包括水稻13个、小麦3个、番茄2个、青椒和芝
麻各1个,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有可能对产量有突破性影响的罕见突变。2003年,国
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防科工委联合批复了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5年7月,国防科工委正式批准该工程项目的研制总要求报告,航天育种工程项
目全面启动。实施航天育种工程有利于在广泛开展育种实践的同时,充分加强航天
育种应用基础理论的探索和研究,使育种实践和理论基础很好地统一起来,促进航
天育种学科的建立与发展。通过航天育种机理研究的原始创新和科学积累,可获得
一大批突破性的农业新品种和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育种技术。这对于继续
保持在该领域的国际先进性、创造性及航天育种产品开发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推
动航天育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发布日期:2005-09-26
http://www.cnsa.gov.cn/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3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3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