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婴儿), 信区: Aero
标 题: “风云一号D”和“海洋一号”卫星上午发射成功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May 19 20:36:55 2004), 站内
新华网 (2002-05-15 11:34:34) 稿件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太原5月15日电(记者 田兆运)北京时间5月15日9时50分,
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将气象卫
星“风云一号D”和中国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海洋一号”一同送入预定轨道。
“风云一号D”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是一
颗太阳同步轨道应用气象卫星,卫星质量为950公斤,卫星设计寿命2年,由国
家卫星气象中心负责使用,主要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监
测服务等。“风云一号”是中国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A星、B星、C星,已分别于
1988年9月、1990年9月和1999年5月发射。目前C星仍在太空运行
,状态良好,已连续工作了3年。与C星相比,D星在技术状态上作了部分改进,提
高了卫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风云一号D”星发射升空后,中国将有两颗极轨气
象卫星同时在太空运行。另外,目前中国还有两颗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
号”在天上运行,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两种气象卫星同时运行的国家。
“海洋一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用于海洋水色探测的试验型业务卫星,由航天
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卫星质量为368公斤,卫星轨道为
太阳同步近圆轨道,以可见光、红外探测水色、水温为主,设计寿命2年。发射这
颗卫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观测海水光学特征、叶绿素浓度、海表温度、悬浮泥沙含
量、可溶有机物和海洋污染物质,并兼顾观测海水、浅海地形、海流特征、海面上
大气气溶胶等要素,掌握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海洋渔业及养殖业资源状况和环境
质量,了解重点河口港湾的悬浮泥沙分布规律,为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沿
岸海洋工程、河口港湾治理、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执法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和基础数据。“海洋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结束了中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标
志着中国在海洋卫星遥感领域迈入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卫星经在轨测试后,将
交由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使用。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这
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7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中国运载火
箭发射已经连续25次获得成功。
卫星发射升空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组织所属测控站进行了实时跟踪测控,并
及时计算出卫星入轨参数。目前,两颗卫星均运行正常。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还将继
续对它们进行在轨测控和长期管理。
有关专家表示,“风云一号D”和“海洋一号”卫星的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
已基本建成由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和海洋卫星共同组成的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
观测体系。对于加速中国气象现代化,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增强海洋资源监
测、调查和开发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完)
一箭双星 四战四捷——表现出众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新华网太原5月15日电(记者 田兆运)北京时间今天上午9时50分,中
国自主研制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地
将“风云一号D”气象卫星和中国第一颗海洋探测卫星“海洋一号”送入太空预定
轨道,取得了四战四捷的佳绩。
据该型火箭的总设计师李相荣介绍,长征四号乙是长征四号甲火箭的改进型,
长征四号甲曾于1988年和1990年将中国的两颗“风云一号”卫星送入太空
预定轨道。长征四号乙最初是为发射中巴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而研制的,
后来又相继承担了“风云一号C”气象卫星和“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中国
资源二号”卫星、“风云一号D”气象卫星和“海洋一号”的发射任务。
李相荣介绍说,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共三级,主要由控制系统、遥测系统、外
安系统、动力装置系统等组成,起飞质量为248吨,起飞推力300吨,运载能
力为1593公斤,大于卫星要求的1340公斤。该型火箭表现出的突出特点为
:可靠性高,发射精度高,成本造价低,适应性强,能够在国内各个发射场发射各
种用途的卫星,国防科工委曾将该型火箭评为金奖。
长征四号乙火箭已连续四次发射成功,同时,随着火箭进入发射场次数的增多
,在发射场出现问题的数量由最初的18个、7个,减至2个。由于“风云一号D
”星本身没有轨道修正能力,要求在发射时高精度入轨。“风云一号”卫星发射时
要求偏差不能超过5公里,长征四号乙火箭的发射入轨达到了小于1公里。
李相荣说,由于火箭采用了先进的小平台技术,只需适当调整“配置”便可发
射多种卫星,所以它的适应性很强。李相荣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长征四号乙火箭
就像一辆大卡车,不论是工业用品,还是农副产品,都能装在箭上。迄今为止,这
辆“卡车”已运送了5颗卫星上天。不过,由于每次发射卫星的重量、体积、轨道
、精度及入轨姿态要求不同,所以箭上控制系统网络、弹道计算、飞行程序、整流
罩大小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完)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7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