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   ), 信区: Aero
标  题: 李 卿 一生挂“星”在心间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ue Feb  6 18:26:07 2007), 站内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2007年02月06日  

    2004年10月19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伴随着长征三号甲火箭的阵阵轰鸣,
坐落在火箭顶端的骄子——风云二号C气象卫星,与火箭一起直奔赤道上空36000公
里的地球静止轨道。这是我国发射成功的第三颗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也是该型号的
第一颗正式业务星。
     目睹着卫星升空而去,卫星总设计师李卿并没有如释重负。因为进入太空
还有许多程序:25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转移轨道;1天后,卫星上的远地点
发动机进行点火,推进卫星进入准同步轨道;然后经过3天左右的地面控制和漂移
,卫星最终定点于东经105度赤道上空。这还不算,只有卫星发回清晰的云图,才
算发射获得了初步成功。
     令人欣慰的是,对于风云二号C星来说,这一系列动作都做得非常完美。在
卫星发回清晰云图的那天,李卿总算美美地睡了一觉。
     
  追求不止的科学梦
  与许多早先家境贫寒、后来有出息的名人一样,李卿也有一段艰难困苦、难以
忘怀的经历。

  小时候,李卿的家里很穷,大大小小6口人全靠他父亲每月60多元的工资养家
糊口。他读初中时,母亲因生病丢了工作,外婆给人家帮佣贴补家用,一天只有几
毛钱,而且时有时无。李卿在家中是老大,父母希望他中学毕业后找一份工作,尽
早承担起家中生活的重任。李卿也很想帮一帮父母,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中的一份
责任。然而他又太喜欢读书了,从小就立下了志愿,一定要考进大学,将来做一个
科学家。因为他最崇拜的就是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小时候最喜欢读的书就是
科学家的传记。
  父母希望他早点工作,李卿却想读书,这无疑是一对矛盾。懂事的他除了课余
时间尽力做好家务外,再有就是以良好的成绩感动父母,表达自己立志读书的志向
。可怜天下父母心,见李卿的意志那么坚决,父母只好依了他。
  喜欢数理化的李卿没有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成都
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通信专业。祖祖辈辈、街坊邻里中,李卿是当时唯一一个考进
大学的人,全家上下都甭提多高兴了。
  那年是1960年,李卿才16岁。
  为了能让李卿按时去2000千米外的成都报到,家里借来钱买了车票。怀揣着干
粮,背上简易的行囊,李卿第一次出了很远很远的门,度过了3天漫长的旅程。
  5年的大学生活,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李卿凭着少得可怜的助学金和生活
费,克勤克俭。他连花1分钱都记账,几乎每个星期天都是带着两个馒头在图书馆
内度过的。李卿说,那时候物质上什么奢望也没有,唯有拼命读书才是唯一的追求

  因为没钱,李卿在生活上几乎向最低的标准看齐。一双线袜,他缝缝补补整整
穿了5年,最后袜底竟有2毫米厚。一位同学实在看不过去,在他20岁生日时,送给
了他一双尼龙袜。此前从未穿过尼龙袜的他,接过这一珍贵的礼物时竟激动得难以
自已。李卿读书期间第一年没回家,第二年省吃俭用才花18元钱买了张半票回家。
回到家时,家里人简直认不出他了,身高1.7米的他瘦得连50千克都不到。不知是
喜是悲,一家人拥着他抱头痛哭。
  一段令人难忘而又辛酸的历史,李卿每每回忆到此,心里总是酸酸的。
  李卿以全优的成绩大学毕业。按理说,他应选择继续读研究生进行深造,但毕
业时他生了一场大病,高烧持续不退。况且,那时父亲病休在家,每月本就不多的
工资又少了一些,而母亲的病也未好,此外还有两个弟弟和年老多病的外婆需要照
料。
  真是船破又逢顶头浪,屋漏偏遭连阴雨。面对如此困境,李卿不敢再有半点读
研究生的想法了。1965年,李卿作为品学兼优毕业生中的佼佼者被中科院看中,分
配到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是李卿梦寐以求的地方。那里人才济济、群英荟萃,是诞生科学家的
摇篮,是研究世界级科研课题的殿堂,许多李卿所景仰崇拜的知名科学家都出自那
里。尽管没能考研,但李卿仍感到心满意足。那时候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所长是赵九
章—— 一个李卿从小就景仰的科学界老前辈。进所后李卿被分配到二部六室,从
事地球外空电离层探测课题的研究。由于这一课题与卫星研究十分相关,于是,李
卿和六室的同志们很快就转到了我国刚起步的人造卫星研制队伍中去了,从事地面
卫星在轨跟踪测试系统的研制。

  李卿很幸运,刚20出头,就成为我国第一代研制卫星队伍中的一员。
  幸运归幸运,工作却很艰苦。李卿具体从事的是研制多普勒测速跟踪系统,以
及卫星下行微波信号的锁相技术和仪器设备。李卿和同事们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那
几年里,几乎不间断地带着几十公斤重的仪器走南闯北,西安、湘西、昆明、南宁
、海南等地面卫星跟踪站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汗水。有时候为了赶时间,座位都
没能买上,于是李卿就在那像沙丁鱼罐头似的车厢里一身臭汗地挤上一两天,连上
厕所都很困难。苦也罢,累也罢,一切都咬着牙挺过来了。因为那时候他只觉得所
从事的卫星工作是一项高度保密的工作,党和国家将如此重要和神圣的使命交付给
自己,使他感到了一种政治上的高度信任感和从事航天事业的荣誉感。
  1970年4月24日,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日子。李卿当时虽然未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目睹卫星发射时的壮景,但他却在海南卫星地面接收站参与了卫
星的跟踪测试任务。
  当卫星发射成功时,李卿的热血几乎沸腾了,一种从事航天事业的崇高神圣感
霎时充满了全身。
     
  风风雨雨的“风云”路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事卫星研制工作开始,李卿参加过我国早期多颗卫星的
研制工作,单位也从中科院转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最后到了上海航天技术研究
院。而最近10多年,他几乎全身心投入其中的恐怕非风云二号卫星莫属了。
  风云二号卫星是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目前世界上有能力独立研制静止轨道
气象卫星的国家屈指可数,其中包括中国。与太阳同步极轨卫星相比,静止轨道卫
星的技术难度和发射难度均要大得多。因此,风云二号卫星的研制历程一直坎坷不
平,历经艰辛和磨难,有的科技人员甚至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风云二号卫星是从1986年开始研制的,经过研制人员数年的努力拼搏,终于在
1994年研制成功,并定于当年4月发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4年4月2日,就在
卫星全部测试快结束时,一件不幸的事情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厂房内发生了。

  据李卿回忆,那天他正在仪器检测厂房与几位科技人员一起对卫星的技术状态
作最后的测定,然后实施转场。这时,突然发生了意外的事故,李卿也受了伤。面
对危急情况,科技人员都置生死于不顾,前赴后继。他们的心中只有卫星的安危。
看到卫星受损,许多科技人员都十分难过地流下了泪水,李卿当时更是悲痛欲绝。
他说宁可家中遭受不幸,也不愿看到卫星受损。
  首战失利,并未挫伤李卿和同事们的锐气。伤未痊愈,李卿和部分科技人员就
投入到寻找事故原因的紧张工作中去了。经过数月的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事故的
原因,并着手制定下一颗卫星的研制方案。他们从头做起,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严
格控制原材料质量和每一道工艺、每一个焊接点,确保每一根管路接口的万无一失
,同时加强对11个分系统、每一台星上产品、每一个电缆接头的严格检验测试,真
正做到了严上加严、细上加细、一丝不苟,将所有的质量问题都按要求进行了严格
归零。
  卧薪尝胆,不负众望。3年后,风云二号A星终于发射成功,成为我国第一颗在
轨运行的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受到了国际气象组
织的高度赞扬。
  2000年,风云二号B星又发射成功。
  对于从事多年卫星工作的李卿来说,卫星质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常对
科技人员说,卫星是一件很娇贵的产品,我们要像对待人的眼睛一样对待它。
  职业的习惯和高度的责任心,使得李卿到生产现场时,随身总是带着一只高倍
率的放大镜,对不放心的地方总是要仔细照一照。一次,李卿到总装车间,他一眼
就看到了设备上似乎有多余物。于是,他拿出放大镜一照,果然有一个2毫米长的
金属多余物。职工们服服帖帖,背后还给李卿起了个“放大镜”的绰号。对此李卿
可不在乎:放大镜有什么不好?对待质量问题就是要有一股放大镜的精神,把小小
的问题放得大一点,就是要小题大作。因为他太顶真,有时为了质量问题会得罪人
。但李卿却很坦然,在这方面他没有半点私利,纯粹是为了产品的高质量。事后当
事人理解了,一切前嫌尽释。
  有些质量问题是低层次的、人为的,解决起来比较容易;而有些质量问题在技
术上较深奥,或者说暂时还未被人们所认识,这样的问题要排除难度就很大。
2000年发射风云二号B星时,就碰上了星地大回路成像试验时出现严重误码的质量
问题。对气象卫星来说,云图的质量是最重要的。为了弄清这一质量问题的来龙去
脉,李卿和科技人员一起苦苦思索,亲手绘制了“故障树”,排列出顶事件、底事
件,直至寻到“树”的根部,然后通过对每一个事件的详尽分析,剔除枝枝蔓蔓,
透过现象看本质,最终找到了出问题的元器件,对排故起到了重要作用。
     
  愧对家人的工作狂
  李卿是个工作狂。
  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李卿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尤其喜欢文艺、体育和美术。“文
革”期间,他下放到河南驻马店“五七”干校劳动,整天不是在大田里劳动,就是
搞政治运动。有着文艺天赋的李卿与同事组织了干校文工团,并担任了文工团副团
长。文工团在驻马店一带巡回演出,唱歌、跳舞、小品等什么都演,他们精彩的演
出受到了当地人的热烈欢迎,几乎场场爆满。
  年轻时充满活力的气息,青春时美丽无瑕的梦幻,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流逝飘去
了。如今,因整天忙于工作,李卿满脑子装的除了卫星还是卫星,歌也不唱了,画
也不画了,体育活动早就靠边,连喜欢的体育比赛也没时间看了。
  知李卿者莫过于妻子。知他对工作非常敬业,知他对事业执著追求,知他为了
卫星付出一切也在所不惜。父亲去世时,他正在北京作试验,连最后的一面也没有
见到。妻子因患心肌炎住了20多天的医院,而李卿却抽不出空来去医院看望她一下
。直到妻子要出院了,李卿由于马上又要出差,只得打了个电话到医院,叫妻子自
己乘出租车回家。当时妻子真的很生气,但最后她也只能叹口气:唉,谁叫他是搞
卫星的呢!
  不仅如此,他连儿子也管得很少。儿子能考上大学,全靠自己的努力,李卿几
乎没时间帮他复习功课。李卿常说,倘若儿子有个伤风感冒他可能全然不知,但只
要卫星有什么“小毛小病”的,他马上就会知道。
  在李卿的心目中,卫星简直比妻子和儿子还重要,说他“一生挂星在心间”一
点也不为过。
  (游本凤)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13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38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