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婴儿), 信区: Aero
标  题: 卫星用户点评气象卫星交付波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Jun  9 13:51:40 2004), 站内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特别推荐  2002年3月22日

中国航天报记者 左赛春 特约记者 魏景云

  据《中国航天报》报道,2月7日风云二号B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有限业务运行交
付仪式在北京举行。“有限交付”是经济活动中极少见的词,它起码表明两层意思
:一是产品只能在限定条件下正常工作;二是用户只能被动地有限度地使用产品。

  那么风云二号B星到底怎么了?用星人——中国气象局如何点评该星的表现?
对今年还将发射的另一颗气象卫星,他们还会满怀信心地期待吗?在构建第二代气
象卫星体系时,他们会放弃国产卫星而购买外国卫星吗?带着种种疑虑,记者采访
了中国气象局主管卫星气象工作的李黄副局长。

上帝心语1
我们是最严格的考官
希望接收免检产品

  风云二号B星是一颗命运多舛的气象卫星。

  2000年6月25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托举着它穿过浓云密雾飞向太空。
2001年2月28日,卫星因发生故障而停止发送云图。同年8月1日,一度“歇业”的
卫星在严格的温控条件下又奇迹般地“起死回生”,恢复传送云图。

  对于风云二号B星目前的工作状态,李黄风趣地调侃:“卫星头脑清醒,能控
制整星的运行;耳朵好使,能接收地面的各种指令;目光敏锐,能扫描各种图像。
只是嗓子哑了,所以不能将扫描到的信息传送到地面。经过‘手术’,现在已能从
别处‘发声’。只要它经受住这次春分星蚀期45天的考验,便能重出江湖。公务员
一年上班不到270天,这颗卫星除去春分、秋分星蚀期90天休息,也实行270天工作
制,天人合一,也在情理之中吧。”

  宽容的心态绝不等于姑息问题!

  也许是爱之弥深,才会恨之愈切。点评风云二号B星的表现,李黄可谓直言不
讳:“作为用户,我们不以航天一时一事的成败论英雄,充分理解航天事业是高风
险的事业——美国在发射业务气象卫星前发射的试验星多达十几颗,中国发射两颗
试验星后就要进入业务星阶段,而且每发一颗星在技术上就要向前迈进一大步。尤
其是风云二号B星在技术上开创了七项‘第一’,世界上能够熟练掌握此项技术的
国家还屈指可数。要想卫星完美无缺,客观上存在极大的难度。但是风云二号B星
的教训令人痛心,值得造星人认真总结与记取。”

  剖析风云二号B星的症结,李黄认为并不是没有吃透技术,而是在通常最有把
握的环节和微小问题上出现了质量问题,反映出航天人的质量意识不到位,管理上
漏洞较多。讲到这里,李黄的情绪有些激动。作为一位与气象卫星结缘35年的卫星
气象专家,李黄对中国航天的传统精神也像对他的业务一样熟悉。他深情地回忆道
,过去几十年,航天人在技术水平有限的基础上苦战攻关,独立自主研制出“两弹
一星”。火箭上的一枚螺丝钉找不着了,便动员全体人员从一屋子的大小设备零件
中一点一点“过筛子”,直到找到为止。这种“三老四严”的精神铸就了航天昔日
的辉煌。现在的技术条件比过去不知提高了多少倍,可是质量问题却频频出现。十
年前的今天,1992年3月22日“长二捆”首飞失败的揪心场面还历历在目,一个小
小的多余物,就差点葬送价值数亿元的火箭和卫星。究其根源,还是“严上加严,
细上加细”的精神少了。 

  李黄说,若是总结风云二号B星的教训,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航天人必须
切实把干事业的决心和严格谨慎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不折不扣地落实到每一个细
节和每一位工作人员身上。你们也许会强调自己任务重,多型号并行交叉,待遇不
高,百密一疏便会出质量问题,但是作为用户,希望你们交付我们的每一颗卫星都
能达到免检水平。中国气象局除了每次在危难关头要当中国航天的最好上帝,也要
在航天技术顺利发展时期扮演最严格的考官!这样的诤友才能使我们实现双赢。”

  寥寥数语,表达了用星人对造星人的殷殷期待。

上帝心语2
低级错误造成重大损失
但对航天痴“星”不改

  风云二号B星原定于2001年1月1日起投入正式业务运行,卫星设计寿命为3年。
现在从交付时间上看,比预定时间晚了一年左右;从使用寿命看,理论上只剩下一
年半时间。对此,李黄的评价既一针见血又很有情分:“低级错误给我们造成了重
大损失,但我们对中国航天痴‘星’不改。”

  一颗卫星不能按时优质交付,用星人除了要承受经济上的重大损失之外,还要
承受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因为发射风云二号B星时中国向世界进行了通报,东南
亚一些国家已经购买了中国气象卫星的接收设备,虽然这些设备也具有接收日本星
信号的兼容性,但毕竟不是购买方的初衷。卫星“失约”,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尽管风云二号B星重新启用,但由于卫星信号有所减弱,给地面系统的图像接
收处理带来困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不得不选择胜利油田气象台和江西省气象台作为试点单位进行接收系统改造,才能
收到较好的云图。卫星“带病”上岗,增加了气象部门的工作难度。

  尤其是在为期90天的春分、秋分星蚀期内,气象局的业务要受到明显影响,这
时不得不使用毗邻的日本气象卫星。由于日本星定点在东经140度赤道上空,我国
西部位于该星全景圆盘图的西北角,因而图像产生畸变,不能准确地反映西部的天
气状况。再者,日本的气象卫星已超期“服役”2年多,随时可能“寿终正寝”,
而日本的下一颗星要到2003年末才发射,所以日本也拿风云二号B星作为自己的备
份星。如果风云二号B星“风云突变”,日本只能请求美国将其西边的一颗星向太
平洋方向飘移;而欧洲早已与美国有协议,当欧洲卫星故障,就请美国将其东边的
星向大西洋方面飘移。如果美国两颗星都甘当“活雷锋”的话,美国本土则自顾不
暇。所以风云二号B星的“安危”可谓一星系全球。至于卫星寿命,李黄认为如果
温控顺利的话,由于入轨精度高,星上能源充足,风云二号B星还是有望达到设计
寿命的。

  谈到这里,李黄话锋一转:“其实我们气象局的目光并没有局限在风云二号B
星这颗故障条件下运行的卫星,而是投向了整个气象卫星系列的研制,尤其是风云
二号C星能不能改进设计,达到业务星的标准。”

  从风云一号C星这颗“争气星”的超期“服役”和良好表现来看,李黄认为风
云二号C星的成功运行应该不成问题。说话间,他兴致勃勃地捧出一本风云一号C星
成功运行两周年纪念画册:“2000年,因为风云一号C星的成功运行,中国已被列
入全球天基观测系统,在国际气象领域大长中国人志气。当我们参加国际合作活动
将这本画册送给外国朋友时,他们都惊喜地直竖大拇指——China,OK!”

  “所以说,风云二号B星的星际沉浮不会动摇中国气象局购买国产卫星的信心
。作为最铁杆的战友,即便在1995、1996年中国航天最艰难的时候,当有些部委纷
纷要求购买外国卫星时,气象局也始终与航天人结盟在一个战壕。”李黄的回答给
记者吃了一粒定心丸,“从一个单纯用户的角度也许会选择外星,因为外星不一定
比国产星贵,买来马上就可见效。可是中国气象局党组已从战略的高度做出决定:
即使经历千难万险,中国卫星气象事业都要依靠中国航天技术独立自主地发展!”
李黄娓娓道出其中原由——

  首先,卫星发射关乎国家命脉,高科技核心技术不能依靠外国。以前中国使用
日本气象卫星的数据,每当有重大事情发生时,日本的卫星总是会“出点问题”,
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其次,从经济角度来看,与其将数亿元人民币拱手交给外国人
,莫不如支持中国自己的航天事业发展。从政治角度来看,中国现已独立发展了地
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两种系列的气象卫星,成为国际天基观测系统“俱乐部
”中举足轻重的一员。在国际社会上,能同时拥有两种系列卫星的还只有美国、欧
空局和中国。气象卫星不仅大振中国国威,而且为中国参加重大国际气象活动赢得
了发言权。尽管从造价来看,购买一颗外星的价格与研制发射一颗国产卫星的价格
差不多;从技术性能来看,美国静止气象卫星从三轴稳定平台的设计到多通道的有
效载荷,从出图的精度到单位时间内云图的数量,都要比国产卫星先进,但中国气
象局始终把独立自主发展气象卫星看作是“两弹一星”重大战略的延伸,把合作伙
伴锁定为中国航天。

上帝心语3  
我们要做卫星气象大国 
支点就是中国航天

  对于风云二号B星实施的限定条件下有限业务运行,李黄如此诠释:现在卫星
有点像踩着钢丝漫步太空,所以我们首创了这个“限定条件下的有限交付”。

  “限定条件”主要指的是在能控制温度的条件下。只有在地球上把36000公里
之遥的卫星温度始终控制在9℃附近,并且温度变化在0.3~O.5℃这个很小的范围
内,卫星才能维持稳定运行。而有限业务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时间上来看,
卫星一年只能工作270天,不能完全履行任务;从质量来看,由于传输信号功率较
小,误码率较高,所以图像上有些麻点,不能完全达到质量指标。

  之所以要别出心裁地进行“有限交付”,李黄说,卫星的功能基本已实现,实
施有限交付,可使卫星继续为气象事业效力。再说,国家斥资5亿元研制发射的卫
星,融入了航天和气象卫星工作者的太多心血。交付的举行,既能给航天人的辛勤
付出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也能鼓舞航天人的斗志和再接再厉的信心。

  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在风云二号B星有限交付仪式上对
中国气象局的首创赞叹不已——“在航天事业受到挫折时,得到了中国气象局一如
既往地、坚定不移地支持,中国气象局是中国航天事业最好的伙伴、最严的考官、
最开明的上帝。”

  据李黄透露,国务院1999年12月6日已批准了未来十年气象卫星发展计划,十
年中静止轨道和极轨两种系列气象卫星将实现业务化运行,共计要发射10颗卫星,
投资52亿元。前瞻未来规划,李黄意味深长地说:“航天科技擎气象,希望中国航
天研制部门能为我们提供一颗颗可靠运行的卫星,为卫星气象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
坚实的基础,确保中国能在全球气象天基观测系统中,与美国、欧空局形成三足鼎
立之势,不仅为中国气象事业作贡献,而且也能在世界气象舞台展现中国人的风采
。”

  即将结束采访时,李黄一句诚恳的话语引发记者思绪万千:阿基米德说过——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阿基米德的这个支点显然是找不到的。可是我
们要做世界卫星气象大国,这个支点却是有把握的,支点就是中国航天科技!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1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