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婴儿), 信区: Aero
标 题: 长三甲火箭、风云二号卫星发射纪实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27 19:20:09 2004), 站内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特别推荐 2004年10月27日
2004年10月19日, 我国首颗业务型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C星担
负着国家的使命,承载着众人的希望,开始了它的太空之旅。为了这颗星发射成功
、正常运转,无数人在为它“保驾护航”——
C星的突破
在风云二号C星上,数以千计的科研人员倾注了大量心血,进行了三百多项技
术状态更改,为卫星性能和可靠性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大特点
风云二号C星总指挥徐博明介绍,在风云二号B星研制的基础上,C星从技术上
共进行了三百余项技术更改,经过4年的研制,与B星相比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C
星的扫描辐射计已经升级换代,由3通道增至5通道,扩大了卫星的应用领域,可以
更准确及时地探测地表、海洋、云层等的温度以及降水状况,更准确地监测台风、
暴雨、冰雪、洪水、干旱,森林、草场火情以及沙尘暴,更有效地实现天气预报和
防灾减灾的功能。二是电源系统电池能量增大,由B星的17安时增至30安时,可以
使卫星在进出地影时不关机,不仅大大简化了进出地影的管理,而且增强了卫星的
安全性和可靠性。三是转发器、肼系统等其他分系统在技术上都比A星和B星有较大
的提高与完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新的提高。四是发射使用的运载火箭,由长征三
号火箭改为长征三号甲火箭,增加了推力。
效益回报
人们对风云二号C星寄予很大希望。成功运行后,C星将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
、气象科学研究、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监测等方面为国家带来巨大的效益。
据原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现风云二号C星用户代表钮寅生介绍,气象卫星
工程所产生的效益有两类,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两类效益中,以社会效益为
主。不久前,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他们曾对气象卫星工程进行了评估,其投入
产出比按“九五”投资水平为1:15。
气象卫星工程的效益,无论是对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还是对减少人民生
命财产损失都是显著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提高,这个效益还将增长。
12个字的分量
“一次成功,稳定运行,三年寿命”是风云二号C星的质量目标,虽然只有12个字
,但字字重如千斤,因为风云二号C星已没有退路,只能成功。
严格的质量关
作为卫星研制总体单位,科技集团公司八院认真回顾总结了风云二号前三颗星
在研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风云二号总设计师李卿介绍,为了保证C星的成功,八
院首先在质量与管理上狠下功夫,制定了管理、元器件选用、可靠性技术等方面的
大量文件,并将这些文件汇集成厚厚的一本书,作为C星研制生产的执法准则。“
两总”和管理人员跑遍全国所有分系统单位,宣贯这本书的内容,让所有分系统都
深入了解这本书,全面掌握书中的各项规章。
为了确保成功,八院从源头抓起,对每一个更改点都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和充分
的试验验证。同时,“两总”狠抓元器件的管理,增加了老练等试验项目。C星的
技术控制与各方面的管理格外严格,研制中遇到问题都要反复地进行检验、测试,
为的是不带问题出厂,不带疑点发射,不带隐患上天。
团结的“国家队”
风云二号C星研制队是一个大协作的集体。卫星任务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
抓总,11个分系统分别由八院、五院、四院、时代电子公司和中科院技物所、空间
中心,中电集团18所等几十家单位组成的“国家队”联合研制完成。
“国家队”的成员单位虽然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烟台等地,但在
研制上却保持了高度的步调一致。管理“国家队”首先需要有各项制度作保障,尤
其对产品的质量控制,更是要有相应的标准把关,确保产品性能达到要求。其次还
要不断加强总体与各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与联系,促进各分系统之间的合作,提
高透明度。遇到难题和故障时,成立专题攻关小组,严格执行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质
量规章制度,共同攻克难关。
发射背后的故事
9月初,卫星发射队就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始为风云二号C星发射做最后
的准备工作。
唤醒蓄电池
绵绵阴雨中,卫星专列抵达了车站,队员们不顾疲劳冒雨卸车,一干就是几小
时。在阴冷的天气里,大多数人浑身上下被汗水和雨水全部浸透。卫星上用的蓄电
池从火车的特制冰柜里取出后,外壳就开始出汗,再加上裹着聚乙烯薄膜,又冷又
湿又滑。队员们像对待酣睡的婴儿一样,小心翼翼地将它运到技术区厂房。
蓄电池的主要作用是在卫星得不到太阳光照时,给卫星提供充足的能源,使之
继续正常工作。由于蓄电池在进入发射中心前的几个月,都是在冰柜里储存的,需
要对它进行连续三天不间断的活化处理。为了唤醒“沉睡”的蓄电池,几名队员昼
夜轮流倒班,一刻不离地细心照料。经过三天的活化充电,蓄电池测试数据完全达
到了设计要求。
漂星成功
为了给风云二号C星让出位置, B星必须从东经105度漂移到123.5度的备用位
置继续工作。
漂星工作于8月底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开始,由于B星已经在轨工作4年多,燃
料所剩无几。B星漂到一半时,燃料告急,如果停在半路,就将成为太空垃圾。卫
星测控人员精心操作,采取措施,使卫星继续沿预定轨道漂移。
B星经过12天的漂移,已经漂到东经123度,离新的位置只有一天的路程。这时
B星必须“刹车”,否则会漂离预定位置。由于燃料不充足,刹车同样困难。
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讨论刹车方案到半夜。经过慎密的审议,测控人员按照方
案,高水平操作,使卫星的刹车定位非常准确,而且还节约了不少燃料。剩下的燃
料还可使卫星工作一年,延长了B星的寿命,为国家节约了一笔经费。
用户评价不错
到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后,卫星发射队提出了“吃透技术,严慎细实,万无一
失”的工作主题。要求发射队员:坚决杜绝一切人为事故,杜绝一切误操作、误动
作;做到“每个岗位是保证,每个动作是精品”;实现“组织指挥零失误,装调操
作零差错,设备仪器零故障,质量管理零缺陷”。对此,发射队员精神状态良好,
信心十足。
发射队严格按照技术流程的要求,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没有一天耽误进度;
所有测试数据稳定性、一致性好;卫星在出厂后,质量复查非常有效,出现问题逐
一得到了落实。C星上天前,就已经获得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专家的好评。
第九次壮歌
金秋十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五彩叠翠的群山环抱中流淌着欢声笑语。长征
三号甲火箭第九次笑傲长天,成功地将风云二号C星送入预定轨道,再次创造了举
世瞩目的辉煌。长三甲火箭研制队伍以其先进的设计思想、有效的质量控制、严谨
的工作作风,显示了它的非凡实力。
笑谈往昔事
作为长三甲火箭的元老,原长三甲火箭总设计师、总指挥龙乐豪对火箭各个系
统甚至各个零件都了如指掌。1986年2月,长三甲系列火箭正式立项,那时,龙乐
豪就挑起总设计师、总指挥的重担。他和设计人员一起,以系列化、通用化、组合
化为原则,在设计理念上进行了大胆创新。龙乐豪认为,长三甲火箭之所以能够取
得九连胜的业绩,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研制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三甲火箭的整体设计力求高起点。控制系统经过精心设计,设备数量由长征
三号火箭的近70台,减少到近30台,从而大大简化了系统,提高了可靠性。
长三甲火箭在技术上实现了多项突破。主要包括大幅度提高有效载荷能力,采
用了低温高能的氢氧液体推进剂,第一次采用四框架平台设计等。现任长三甲总设
计师贺祖明就是当时的总体设计负责人之一。他经过仔细调研国内外资料,提出了
利用四框架平台取代现有火箭三轴平台的设计方案。由于这个方案设计难度比较大
,一些专家曾对此表示质疑。当时,一院13所的技术人员以严谨务实的态度,经过
艰苦努力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
伴随火箭技术的不断进步,长三甲火箭紧跟技术发展步伐,不断完善自我。从
1998年开始,火箭逐渐为分系统加入冗余保障,第九发火箭上的关键系统已实现了
主从冗余。
“更”字上狠下苦功
1999年,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决定以性能更好、运载能力更高的长征三号甲火箭
,替代长征三号火箭发射风云二号C星。尽管有过八次成功发射经验的积累,但对
于第九次发射,整个发射队没有丝毫的懈怠。
9月初,火箭发射队抵达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结合长三甲第九发火箭的情况,
发射队下发了相应的发射质量控制措施,确定了确保发射圆满成功的任务目标和“
操作零失误,现场零事故,产品零缺陷,飞行零故障”的质量目标。
为了确保火箭发射成功,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提出了“更严、更慎
、更细、更实”的质量要求,发射队将其落实到每一名队员的每一项工作中。
9月底,211厂7车间检验员陆润芳在技术区对长三甲火箭的二、三级分离爆炸
螺栓进行检查时发现,一处电缆分支插头的第四插孔中的金属件缺少一截。陆润芳
检测的插头共有46个,而缺少的金属片只有5毫米长短,如果他检查稍有疏忽,这
样的细节就会被遗漏。
发射队高度评价了陆润芳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仅进行了通报表扬,并奖励
了他500元。
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在“长三甲”发射队中,有1/8的队员是年近六十的老同志,总师贺祖明就是
其中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他经常教育年轻队员对待工作要细心、小心,还要充满责
任心。老同志特有的无私奉献、高度负责的优良传统在发射队发扬光大,使年轻人
快速走向成熟。
在长三甲火箭出场之前,一些队员赶赴国外参加一项试验。试验过后,他们本
可以在国外多留几天,但所有队员都舍弃了浏览异域风光的难得机会,不辞辛劳回
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12所的高晓颖在工作中突发腹痛,医生诊断为急性阑尾炎,
要求立刻住院手术。高晓颖放不下工作,坚持在当地医院做了手术。病床上他还念
念不忘工作,刀口还没拆线,就跑回岗位开始工作。
对工作的责任感,使火箭发射队成为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许斌 承经中 姚红莲 胡新民 高晓临)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7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