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在等待●李登辉同志永垂不朽), 信区: Aero
标  题: 2001-2002年气象卫星发射与利用工程概况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Nov 21 06:56:38 2003), 站内信件

一、背景 

我国的气象卫星工程建设始于70年代初期。1969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应该搞我们自己的气
象卫星”。在中央军委和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航天工业部门开始了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
的研制工作。

气象卫星有太阳同步极地轨道和地球同步静止轨道两种。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简
称极轨气象卫星)的运行轨迹飞越地球南北两极,一般轨道高度在900公里左右;地球同步
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简称静止气象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轨道高度在35800公里左右,其
围绕地球运行的速度和地球自转的速度相同。气象卫星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卫星携带的各种
遥感仪器获得对地球外层大气及地球表面的各种数据,用于气象预报、沙尘暴监测、大雾
监测、洪涝监测、干旱监测、林火监测、积雪监测、植被监测、作物长势监测、海冰监测
、河口泥沙监测和城市热岛效应监测等,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

1988年9月7日,我国发射了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FY-1A)。此后,又分别于1990
年9月3日、1999年5月10日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B(FY-1B)、风云一号C(FY-1C)两颗极轨气象
卫星。我国还分别于1997年6月10日和2000年6月25日先后发射了两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
号A(FY-2A)和风云二号B(FY-2B)。

二、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工程建设情况 

为适应气象卫星发射后的业务运行,进行气象卫星资料的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和推广
应用,我国从70年代末期就开始了与气象卫星研制同步进行的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建设。为
此,我国先后派出了多批专家赴美、日等国家考察学习,引进了国内第一套Tiros-N极轨气
象卫星接收处理系统,为我国第一个气象卫星应用系统的设计打下了良好基础。1987年完
成了我国第一个极轨气象卫星应用系统建设,1993年完成了我国第一个静止气象卫星应用
系统建设,1998年和2001年又先后完成了这两个系统的更新改造。

1987年完成的我国第一个极轨气象卫星应用系统由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三个气象卫星地
面站和北京资料处理中心组成。三个地面站的主要设备是卫星资料接收系统、微波通信系
统(用于地面站和处理中心之间的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系统。地面站计算机系统是由2台互
为备份的IBM seires/1小型工业控制机和多种专用接口构成的。北京资料处理中心由3台I
BM4381-P03大型计算机和5台IBM seires/1小型工业控制机以及若干专用接口构成。国家卫
星气象中心在借鉴美国国家环境卫星局应用系统和引进的Tiros-N极轨气象卫星接收处理系
统的基础上开发了我国极轨气象卫星地面系统应用软件,出色完成了第一棵极轨气象卫星
的接收、传输、处理、存档和产品分发任务。

1993年完成的我国第一个静止气象卫星应用系统由卫星运行控制中心(SOCC)、资料处理
中心(DPC)、指令与数据接收主站(CDAS,含北京测距主站)和广州、乌鲁木齐、澳大利亚测
距副站组成。卫星运行控制中心主要由2台HP9000容错计算机组成,负责FY-2号卫星的业务
测控和卫星业务运行管理;资料处理中心主要由2台富士通M770-10大型计算机和大容量磁
盘、磁带存储设备、通信网络设备等组成,用于FY-2号气象卫星的定位计算、图象等产品
处理、数据存档和卫星产品的用户分发;北京指令与数据接收主站由20米大型天线、数据
与指令收发信道、数据缓冲与同步、遥测/遥控、监控、三点测距和数据收集等设备组成,
执行卫星原始探测资料(VISSR)的接收、展宽、上星广播,卫星指令发送,数据收集平台(D
CP)资料的接收,展宽资料(S-VISSR)、遥测资料、测距数据及DCP资料向处理中心的发送
;广州、乌鲁木齐、澳大利亚测距副站与CDAS测距主站共同完成FY-2号气象卫星的测距工
作,送处理中心后供卫星定位使用。

1998年完成的FY-1 02批应用系统改造工程,对已使用运行10多年的极轨气象卫星应用系统
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更换了全部应用系统设备及其应用软件。其中,地面站装备了全新的
接收设备,用多台微机取代了IBM Series/1小型机,用VSAT卫星通信和局域网取代了微波
通信;处理中心采用了以高速局域网为骨干网的UNIX分布式处理系统。主干网为2台带有1
00/10Mbps的以太网交换模块的FDDI交换机,通过对整个卫星中心大楼的网络布线,实现了
整个卫星中心网络的桌面化;用4台HP570 UNIX服务器构成的集群系统和产品分发、监测服
务、试验研究等专用UNIX服务器取代了IBM4381计算机系统。同时,建立STK9360磁带库和
HP光盘库,为卫星资料的联机存取打下了基础。

为保证FY-2B卫星发射后FY-2A FY-2B两颗卫星的在轨运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又于1999年
启动了FY-2号双星管理扩建工程,对FY-2号应用系统进行了局部改造,CDAS增加了一套18
米天线的数据与指令收发信道、数据缓冲与同步、遥测/遥控和监控设备,局部改造了测距
主站,更换了乌鲁木齐测距副站;运控和处理中心采用了HP L1000 UNIX服务器取代了HP容
错计算机,用HP L2000UNIX服务器分担部分M770计算机的任务;用2台CISCO6506千兆以太
网交换机取代FDDI交换机作为卫星中心网络的主干;SOCC、DPC与CDAS的通信也都采用千兆
以太网进行。全部工程于2000年完成。

三、2001年工程概况 

2001年没有气象卫星发射任务。卫星制造部门的主要任务是保质保量地完成拟于2002年发
射的FY-1D气象卫星的生产和FY-2B气象卫星的故障排查;这一年应用系统在工程建设方面
的主要任务是:

(一)改进和完善了FY-2应用系统,使之能适应FY-2B卫星上变频器本振故障后的间断业务
运行。从2001年8月开始,FY-2B卫星恢复业务运行,卫星云图在天气预报节目中连续播出


(二)对FY-1应用系统作一些适应性修改,以做好2002年FY-1D的发射准备。

四、成就与问题 

到2001年,我国已发射了3颗极轨试验气象卫星,2颗静止试验气象卫星,建成了成功接收
处理这些卫星资料的应用系统,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成为国际上极少数拥
有极轨静止两大系列气象卫星的国家。FY-1C已超过2年的设计寿命,卫星运行基本正常。
现在,我国的气象卫星已列入世界气象组织(WMO)的业务气象卫星系列。

尽管我国的气象卫星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气象卫星无论
在可靠性、探测精度,还是在长寿命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气象卫星应用系统也还存
在由于两大系统建设时间的不一致而存在的技术差异和资源共享不足问题。这些问题我们
将在后续项目中予以改进。

五、发展规划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我国气象卫星发展规划,我国在2010年前还要发射三颗FY-2号02批业务
气象卫星;目前FY-2号02批业务气象卫星正在加紧研制之中。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FY
-3号也正在研制中。FY-2号系列卫星的应用系统将作较大规模的更新改造,FY-3号应用系
统要按卫星要求设计和建设,以适应新型号卫星的接收处理与推广应用。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孙自余  张文建) 


http://www.gntclib.com/zgxxnj/zdgc_14.htm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72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