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婴儿), 信区: Aero
标 题: 气象卫星应用需求数据库已成发展瓶颈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4年04月08日13:18:04 星期四), 站内信件
2004-04-01
主持人 本报记者赵雪
专家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研究员 黄富祥 总工程师董超华 中心主任张文建
据悉,我国地球同步轨道静止气象卫星FY-2C即将发射。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发射的气
象卫星已经有132颗。我们知道,发展气象卫星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大气和地球物理参数资料
,满足卫星用户的应用需求。因此,研究卫星应用需求成为各国规划和研制气象卫星最为
关键的一步,世界气象组织为此建立了全球对地观测卫星应用需求数据库,但是我国这项
工作目前还没有开展,专家认为———
主持人:过去,人们为了观测高空大气,只能在风筝、气球、飞机和火箭上安装探测
仪器进行观测。1960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实验性气象卫星TIROS—1,开创了人类利用气象卫
星平台进行大气观测的先河。
专家:美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分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两个序列开展。
美国极地轨道气象卫星,除ROS试验卫星和国防卫星外,业务气象卫星从时间上划分,
迄今已经发展了四代。1960—1965年,美国TIROS序列共发射了10颗试验卫星,主要目的是
对卫星轨道、观测仪器、姿态控制、资料传输等项目进行实验研究,为建立业务气象卫星
序列作准备,卫星主要携带光导摄像机和中、低分辨率红外辐射仪等仪器,获得了数十万
张卫星云图照片。
1966—1969年,美国第一代业务应用极轨气象卫星,称为TOS(托斯)/ESSA(艾萨)
卫星,采用偶数号和奇数号双星系统,其中偶数号携带两台摄像机,奇数号带有高级照相
机。世界各地都可以接收该卫星资料。
1970—1978年,美国第二代业务气象卫星,称为ITOS(艾托斯)/NOAA(诺阿)卫星。
与第一代卫星相比,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采用三轴稳定姿态,仪器始终面对地球观测,能
获取昼夜云图,还增加了大气温度廓线仪和太阳质子监视器等,能获得大气垂直温度分布
。
1978年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是美国的第三代TIROS业务气象卫星。第三代卫星观测通
道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5个;采用数字传输,提高了数据发送速率和抗干扰能力;扩大了资
料应用范围,卫星资料不仅用于气象,还广泛用于农业、海洋、地理等许多领域。1983年8
月发射的NOAA—8卫星对第三代卫星进行了改进,增加了搜索救援系统、太阳后向紫外散射
辐射仪、地球辐射收支仪。
第四代美国极轨气象卫星包括NOAA—15、16、17、18四颗卫星,目前前三颗卫星已经
发射了,NOAA—18卫星将于2004年9月发射。第四代业务卫星携带有先进的微波探测单元AM
SU和先进大气垂直探测器ATOVS,解决了以前气象卫星依靠红外探测器探测地球时因云的存
在而造成的探测盲区难题,还进一步加强对地表生物的监测、积雪和云的区分、大气气溶
胶的观测能力。
为了满足军事气象观测的特殊需要,美国空军从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负责制订并实施
了国防气象卫星计划(DMSP),美国政府于1994年5月决定把军用气象卫星和民用极轨气象
卫星NOAA合并为一个新的卫星系统,定名为国家极轨环境卫星系统NPOESS,这个卫星计划
将持续到2018年,由美国国家大气海洋管理局统一管理。
美国的静止气象卫星也经历了试验和业务两个阶段。试验阶段的卫星是应用技术卫星A
TS系列,业务卫星为GOES系列,ATS卫星为美国发展并建立GOES卫星系列打下了坚实基础。
美国第一颗业务静止气象卫星GOES—1于1975年10月发射,迄今已经历了三代。
GOES—1至GOES—3为第一代,主要装载了可见光红外自旋扫描辐射计。GOES—4至GOES
—7为第二代,卫星姿态控制仍为自旋稳定,携带了大气垂直探测仪。GOES—8以后称为第
三代(称GOESI—M),第三代静止气象卫星的第一颗GOES—8于1994年4月发射。与前一代
卫星相比,第三代静止气象卫星的观测能力有了重大飞跃:卫星姿态控制改为三轴稳定方
式;成像仪观测通道由2个增加为5个,灵敏度显著提高;垂直探测仪增加到19个通道,成
像与垂直探测独立、同时进行,分辨率和灵敏度大为提高。
美国气象卫星具有工作寿命长、连续性好、观测种类和定量产品丰富等诸多优点,代
表了当今世界气象卫星的最高水平。
主持人:我国1970年开始接收美国极轨气象卫星的实时资料和日本静止气象卫星的转
发资料,1988年9月7日成功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至今共发射了6颗气象卫星,包括4颗极
轨卫星和2颗静止卫星。这些气象卫星的基本情况怎么样?
专家:极轨卫星即FY—1号A、B、C、D星。FY—1号A、B星为试验星,携带有5通道扫描
辐射计,卫星发射后能正常工作,图像质量优良,但都因为姿态失控而未能达到设计寿命
。FY—1号C、D星为业务星,分别于1999年5月和2002年5月发射,主要将扫描辐射计的5通
道改进为10通道,每天除可获得卫星过境期间的实时资料外,还可获取一次4个通道4公里
均匀分辨率的全球资料,设计寿命两年,发射后工作状态良好。
静止卫星FY—2号A、B星为试验星,分别于1997年6月和2000年6月发射,载有3通道扫
描辐射计,发射后能正常工作,图像质量良好,但发射后不久,FY—2A消旋机构就发生故
障使卫星不能正常工作,FY—2B星发射后也出现转发器本振故障,经抢救后仅能有限业务
运行。
2004年,我国将发射FY—2C星。FY—2号C星和以后将发射的FY—2号D、E星为业务星,
主要改进是将3通道扫描辐射计改进为5通道。
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已经迅速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
国家或组织之一。在21世纪的头10年里,中国第二代气象卫星FY—3和FY—4卫星将陆续发
射升空。与第一代卫星相比,规划中的新一代中国气象卫星无论是卫星平台,还是星载遥
感仪器的种类和性能,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主持人:提起气象卫星,就会谈到应用需求研究,应用需求研究与气象卫星发展是什
么关系?
专家:满足本国卫星用户的应用需求,是世界各国发展气象卫星优先考虑的目标。综
观美国气象卫星发展,无论是观测通道的改变、遥感器的增加,还是姿控方式的变化,无
不体现了应用需求对卫星发展的牵引作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国静止气象卫星姿态控
制由自旋稳定向三轴稳定的改变。卫星姿态控制由自旋稳定改变为三轴稳定方式,对地观
测时间利用效率
从5%%提高到接近80%%,并带来探测灵敏度提高等其它优点。为了适用这种需求,美国
第三代静止气象卫星为了实现自旋稳定向三轴稳定姿控的转变,不惜将GOES—8卫星的发射
推迟了5年时间,资金投入增加了4倍。
从应用需求分析开始,以卫星发射后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评估结束,是美国发
展气象卫星的重要手段。为了做好21世纪的全球气象卫星发展规划,1996年,世界气
象组织(WMO)、地球观测卫星委员会(CEOS)和国际气象卫星协调组织(CGMS)等国际机
构,开始在全球范围征集卫星应用需求和观测能力资料,建立了全球对地观测卫星应用需
求数据库,并于2000年7月开始在WMO网站上公开发布。
气象卫星应用需求研究推动卫星发展的一个典型事例是,1977年由Johnson和Vet鄄lov
提交的气象卫星应用需求报告,构建了上世纪90年代由极轨卫星和静止卫星共同组成全球
气象卫星业务观测网的基本格局。
主持人:我们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第一代中国气象卫星的功能相对单一,寿命相
对较短,连续性相对较差,定量产品不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状况。
如此,我们研究气象卫星应用需求的意义是什么?
专家:过去我国虽然在预研阶段也开展了一些应用需求研究,但是距离卫星研制的要
求来说相对滞后,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虽然组织开展了一些有卫星用户参加的应用
需求分析,但是只提出了一些定性的、一般性的应用需求,而不是明确的、定量的需求指
标;二是过去的应用需求分析,由于缺乏卫星应用需求数据库的支持,只能参考国外同期
或同类卫星的性能指标,难免在应用的针对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三是由于应用针对性
上的缺陷,卫星发射后满足用户需求能力的评估无法开展,也就无法实现应用需求对卫星
发展的牵引。
根据规划,我国第二代气象卫星FY—3号将携带11种遥感仪器,具备全天候、定量、多
光谱的综合探测能力;FY—4号将采用三轴稳定姿态,拟携带3类遥感仪器,必将显著提高
对大气和地球物理参数的探测能力。中国新一代气象卫星面临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是
: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中国卫星用户的应用需求?在此背景下,探讨中国卫星用户的
应用需求,深入系统地开展中国气象卫星应用需求研究,建立气象卫星应用需求数据库,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摄影:王京
■专家提示
美国应用需求与气象卫星发展相得益彰、我国数据库建设相对滞后
世界各国发展气象卫星优先考虑的目标是:满足本国卫星用户的应用需求。
气象卫星发射后,如果不开展针对满足用户需求能力的评估,就不能实现应用需求对
卫星发展的牵引作用。美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应用需求对卫星发展的牵引作用
。
■相关链接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作为我国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和应用服务的业务
单位,迄今为止,已经接收和处理了包括中国和外国气象卫星在内的近30年的卫星资料。
这些资料,在我国天气预报、气候监测、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为我国的社会政治稳定
和经济建设作出了显著贡献。
在1990年10月北京召开亚运会、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1
999年国庆五十周年的庆典活动中,我国气象卫星都提供了气象保障服务;1987年5月东北
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1998年长江和嫩江等地发生特大洪水、2003年淮河流域发生
大洪灾,国家卫星中心利用国内外气象卫星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了火灾、水灾监测信息。
所有这些,都得到了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http://www.stdaily.com/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26.2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6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