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ersy (我也想上天), 信区: Aero
标 题: 胸中飞神舟:记中国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at Oct 18 08:42:57 2003), 站内信件
胸中飞神舟--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
大漠雄奇,火箭矗立。
2003年10月X日上午,中国首次载人飞行的“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的辉煌时刻即将
到来。身着白色宇航服的航天员健步走向飞船。一位满头华发的老科学家沉稳地迎了上去
,当着航天员的面,在发射任务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戚发轫”!戚发轫,中
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在他生命的年轮里,这一刻,不仅反复出现过,而且
还被时间的指针刻下了特殊的印痕:那是前些年他随中国航天代表团访问俄罗斯时,在世
界著名的拜科努尔发射场,他亲眼目睹了“联盟”号飞船发射的全过程,他记下了飞船总
设计师亲笔签字的庄严时刻,他盼望着中国首次载人飞太空的那一刻……这一刻终于来了
,他握着航天员的手,满怀深情地说:“年轻人,放心飞吧,你一定会平安归来,我等着
你平安归来!”这承诺字字千钧!不仅仅是对航天员的承诺,而是代表全体航天人对祖国
的承诺、对民族的承诺,对航天事业现实和未来的承诺,也是他一辈子最重、最骄傲的承
诺。带着这承诺,在戚发轫胸中飞旋了无数圈的“神舟”,终于磅薄而出腾飞太空……
屈辱是奋发的车轮,真情是力量的源泉--戚发轫把屈辱当财富,他把满腔真情凝聚“
神舟”
“神舟五号”飞船整流罩上绘有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五星红旗飘啊飘,在戚发轫心
中飘。戚发轫说:“一个人一生受过屈辱也是财富,受过屈辱的人才倍感祖国亲,献出的
情也真。”屈辱刻骨铭心!真情刻骨铭心!戚发轫1933年出生在辽宁一个农民的家庭。小
时候他只知道自己是满州国人,是二等公民,每天要朝着日本方向向天皇致敬,受到的是
“皇化”教育、奴化教育。1945年,苏联红军解放了大连。戚发轫要上中学了,第一堂课
,中学老师给他们讲:我们的祖国叫中国,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4万万同胞,我们有长江
、黄河……“中国!中国!”戚发轫满含热泪喃喃地念着,往日的屈辱仿佛一扫而光。放
了学,他飞跑回家,对着爹娘大喊:“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从此后,这一喊
如钢浇铁铸般注入他的信念、理想和灵魂。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戚发轫已经上高中了。
他出现在后方抬运伤员的队伍中,望着这些被美国飞机炸得面目全非的志愿军战士,他心
中一颤,伸出胳膊献血也毫不犹豫。沈阳被炸,丹东被炸,他担心大连被炸。老师告诉他
,大连不会。为啥?大连驻的是苏联军队,“老大哥”有飞机。祖国不强大就要受人欺负
啊!高考那年,戚发轫报的三个志愿都是航空,他要为祖国造飞机。戚发轫考上了清华大学航空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前身)。戚发轫毕业后参了军,没干上造
飞机的行当却当了导弹技术兵。部队上要送他出国深造,可人家说他是军人不行。脱了军
装成了老百姓,人家还是不答应。出不了国就跟专家学,可没几天专家也撤走了。戚发轫
说:这段经历对他刺激很大,深深地感到了落后的耻辱。这刺激和耻辱更加坚定了他科技
报国的信念,这刺激和耻辱也更加激发了他攻关夺隘的力量和决心,成为他跨向“神舟”
飞船设计师的垫脚石。
载人航天,是人类拓展活动疆域,开发利用空间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国家综合
国力的象征。自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遨游太空以来,载人航天已成为世界
航天界最激动人心、最华美的乐章。伟大而古老的华夏文明,有着数千年的飞天梦想,从
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无不演绎和诠释着这个民族的追求。20世纪60年代末,在钱学森的
领导下,成立之初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就开始了对载人航天的研究探索,并取得了大
量的技术成果。追求始终没有停歇,但追求变现实,需要国力的增强,经济和科技实力的
提高。1992年1月8日,李鹏总理主持召开了中央专委第五次会议,听取了原国防科工委和
航空航天部领导关于发展中国载人航天的意见。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搞载人航天。这对
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带动相关学科和工业发展,
开发利用空间资源,培养科技队伍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会议决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正式启动。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戚发轫肩上。此时,戚发轫心中
既欣喜又矛盾。他喜的是,中国的载人飞船终于启航。矛盾的是,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
院院长职务,刚刚卸下“东方红三号”通讯卫星总设计师的担子的他,割舍不下与他一起经受过风雨的卫星研制队伍,割舍不下他正处于辉煌的事业,更何况他
已是59岁的年龄,院长和总设计师两副担子一肩挑,在新的领域还能不能发起有力的冲锋
?还能不能不辱使命?然而,他更清楚这项工作的意义重大;他更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渴
盼,祖国把希望和重任交付给你,自己就应该竭尽全力,义无反顾地去拼搏!祖国的荣誉
重如山!民族的希望重如山!戚发轫走马上任!
矛盾在争论中化解,困难在实践中克服--戚发轫把困难当动力,他把全身精力凝聚“
神舟”
2003年9月21日,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1周年这一天,在酒泉卫星发射场我们
见到了戚发轫总设计师。70岁的老人依然像年轻人一样精力充沛,精神焕发。“921”这个
数字与“神舟”有太多的联系。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同志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听取载人航天工程论证组组长王永志的汇报,正式批准了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
,并明确指出:搞这个东西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上都有意义,是综合国力的标志。
他还说:没有实际的东西培养不了接班人。这个事业要培养接班人,使之后继有人,也是
重要方面。从此,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工程拉开了帷幕
。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中国载人航天该如何起步,早在论证之初,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就
出现了两种方案,一种认为,中国载人应该从飞船起步;另一种认为,要搞就搞技术先进
的航天飞机,一步到位。经过反复论证和争论,专家们逐渐达成共识:中国载人航天应该
从飞船起步,技术难度较小、经费较低,同时还有较为成熟的卫星研制经验可以借鉴,更
适合中国的国情和国力。造什么样的飞船?各路专家的意见分歧很大,各抒已见,争论得
相当激烈。戚发轫主持载人飞船总体方案论证,在听取和采纳哪位专家意见之间,常常陷入两难境地。专家的意见各有各的道理,但最终只能选用一种方案,
由他定夺。他静静地听着专家们的争论,反反复复在心中惦量,这事关中国航天史上的新
突破,必须慎重、再慎重!那些日子里,戚发轫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在反复筛选专家意
见的同时,又静下心来研究国外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前苏联和美国从发射无人飞船到建
立长期性空间站,历时30多年,经历无人飞船、单人飞船、多人飞船、短期性空间站、永
久性空间站5个发展阶段。但他们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过程中都走过一些弯路,作为后起
的空间国家,完全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从而缩短自己的研制过程。戚发轫的思路逐渐清
晰,决心渐渐下定,他觉得中国的飞船研制必须有自身的独到之处,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虽然起步晚,但起点要高,飞船应是多用途的天地往返工具。通过无数次的计算、论证
、验证,他们提出飞船的总体构型应为“三舱一段”,即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一
个附加段构成,并撰写出发《载人飞船技术经济可性行论证报告》,以白皮书的形式上报
。后来,通过实践证明,这个方案即具有中国特色又起点较高,和前苏联、美国的飞船相
比,我们的“神舟”号特点鲜明,技术性能较高,大大缩短了与国外载人航天技术的距离:神舟飞船的返回舱是世界上已有的近地轨道飞船中最大的一个;飞船
轨道舱具有留轨利用的特点,可以继续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飞船的制导、导航
控制和数据管理分系统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提高飞船的安全性;飞船上安装了自动和手
动半自动两套应急救生装置,万一自动装置出现故障,手动半自动系统也完全可以应付;
飞船上许多系统采用了大量而又先进的计算机智能管理。全新的事业全新的队伍,中国载
人航天工程从零起步。高起点也必然带来高难点,摆在既为院长又是总设计师戚发轫面前
的是困难重重。戚发轫说,困难面前不能退缩,解决一个就前进一步。航天城基建和神舟
飞船初样设计齐头并行。有时他上午在基建工地解决问题,下午又和工程技术人员研究设
计方案。为了“神舟”早一天腾飞,他有使不完的力,用不完的劲。载人航天器与无人航
天器最大的区别在于上面有了人,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达到这一目的必须
要攻克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应急救生、仪表与照明、测控通信、着陆冲击等5大技术难题
。
戚发轫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将这些难题分解成“载人飞船返回控制技术”、“返回舱
舷窗防热与密封结构技术”、“主用特大型降落伞技术”、“着陆缓冲技术”等17个关键
技术,一一突破。这么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被突破,为神舟飞船的初样研
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工程进入实施阶段扫平了障碍。
用科学消灭疑点,用创新书写第一--戚发轫把创新当追求,他把全部智慧凝聚神舟
1995年以后,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全面铺开,进入了攻关阶段。戚发轫虽然卸下了院
长的重担,但又接过了总指挥的重任。他与各部门商量决定,把总体任务分解成13个分系
统进行试验共同完成。“神舟”飞船构形复杂,系统复杂,一艘飞船所用元器件10万多只
,电缆网节点8万个左右,计算机软件语句几十万。每个焊点、每根导线、每一行语句都不
能出错。因此,戚发轫要求设计人员,必须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疑点、消灭疑点,凡
是能预想会出现的问题,甚至是万一会出现的问题,都要千方百计地去发现、去寻找,虽
然这种发现和寻找就像大海捞针,但绝不能放弃。有人提出:“火箭升空到一定高度工作
结束,该与飞船分离的时候,万一分不开怎么办?”针对这个问题,工程总体要求飞船上
再增加一项能保证航天员手控发送分离指令的功能,以对付这个万一。这个指令要从飞船
送到火箭上,还要有独立的电源来支持,牵扯的问题比较多,解决起来很棘手,更何况这
不是飞船系统自己可以解决的,还需得到火箭系统的支持。有没有必要一定要增加这个功
能?火箭为什么要接收飞船的指令?当一些人带着抱怨情绪议论纷纷的时候,戚发轫果断
宣布:为保成功,保航天员安全,再大的代价也要干!在一次返回舱综合空投试验后,现场工作人员在返回舱里闻到一股异味,经检查发现,舱内有害气体超标
!这对航天员身体将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危及航天员生命。两师系统即刻组织飞船总体
与有关系统人员严查有害气体来源。经过多次分析试验,问题的根源是多种火工品工作后
产生的气体泄露到返回舱。如何解决舱内有害气体问题?两年时间里,戚发轫和大家一起
做了无数次试验,最后用先“疏”后“堵”的办法,把有害气体排出舱外,消除了隐患。
同时,他们还新研制了一个有害气体过滤器,做到了双保险。
戚发轫这种严谨、细致、科学、务实的作风影响带动着飞船的队伍。这种作风也是他
几十年如一日养成的。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戚发轫集体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刚刚成立的
七机部,参加了导弹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1968年,聂荣臻元帅亲自批准把他和另外17
人(后被人称“航天18勇士”)调往新成立的研制卫星的研究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空间技
术研究院,并成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之一。1970年
4月中旬,中国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场整装待发。发射前夕,作为试
验队队长和卫星技术负责人的戚发轫,随钱学森等一些著名航天专家,乘专机赶回北京,
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初次面对共和国总理,37岁的
戚发轫不免有点紧张。是总理的慈祥与亲切,消除了他的顾虑。周总理边听他汇报边在笔
记本上记,并仔细询问了卫星能不能准确入轨、入轨后能不能播放《东方红》乐曲,甚至
问到了轨道参数。汇报中,总理提出一个具体问题,戚发轫汇报有一些具体困难。总理亲
切地对他说:“你们搞总体的人,要像‘货郎担子’和‘赤脚医生’那样,走出大楼,到
科研单位去,到一线去,把你的要求告诉人家,人家就知道怎么做了吗?”总理的教诲他记住了,一时一刻也不敢忘记,并形成了被人称道的作风。
到一线去发现疑点,解决问题。到一线去发明创新,攻克难关。飞船上有许多火工机
构。火工机构中用的点火器,在我国研制卫星时一直采用的是常规型的,而国外为了安全
大多采用钝感型的。因此,有人主张飞船也改用钝感点火器,但也有人认为,如果采用了
钝感点火器,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降低了可靠性,究竟采用哪种好?为此,戚发轫约上我
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一同赶赴专门研制生产火工品的工厂,亲自掌握第一手
资料并现场观看试验过程,直到确信采用钝感点火器可增加安全性,同时并未降低可靠性
之后,才拍板决定飞船火工品采用钝感点火器。1998年,用4年时间建设的航天城--北京空
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已在北京西北郊的一片田野上拨地而起,组装起来的供地面试验用
的结构Ⅰ、结构Ⅱ、热控船、电性船4艘初样飞船也在里面同时展开测试。这年11月中旬,
接连3天,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先后视察航天城,并分别作了重要指示
,江泽民亲笔为飞船题下了“神舟”两个大字,给飞船研制队伍以巨大的鞭策和鼓舞。在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计划表上,按既定的“争八保九”即争取1998年、确保1999年发
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的进度要求,用于发射飞船的新型火箭将进行一次试验发射,以考验火箭的性能与可靠性。而按以往研制卫星的惯例,飞船并没有安排类似
试验。
何不借火箭试验的机会搭载发射第一艘试验性飞船?戚发轫也觉得这是天赐良机。这
个想法如果得以实施,将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通过制订这样一个近期的、明确的发射目
标,可以激发和调动广大飞船研制人员的积极性;还可以让飞船上主要分系统和全工程7大
系统都能得到实际考验,飞船许多技术细节在地面难以模拟,提前飞行试验可以尽早暴露
问题,尽早加以改进。然而,试验飞船从何而来?根据飞行试验目的,戚发轫带领大家苦
思冥想,拿出了一个对初样电性船做适当简化、改装成一艘试验飞船的方案。
所谓电性船,简单地说就是仅用于地面电性能测试的试验飞船。电性船上的很多电器
产品都是非上天产品,如若上天,必须进行正式上天条件下的环境试验;结构、机构等机
械件、模拟件必须按照上天产品要求,寻找替代品或重新投产。这种改装,中国航天史上
从未有过,其风险无疑是巨大的。不少人为此犯嘀咕:这样的船上得了天吗?谁敢用这样
的船去冒险?即便是总设计师,戚发轫也不敢说他有多大把握与胜算,但他心里清楚,必
须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创新就要敢于冒风险,成功孕育在风险之中。戚发轫与各分系统
的设计师们经过多次会商,决定采用飞船最小配置进行首飞,确保飞船上得去、回得来。
1999年下半年,戚发轫率队远赴酒泉发射场,进行试验船合练准备。4个月的时间,他们就
完成了飞船全部技术流程的演练,并与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和测试系统进行了对接。这
年11月20日凌晨6时30分,新型长征二号F型火箭托举着“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直上九宵。
在太空飞行了21小时后,平安降落在内蒙古中部草原。多年来一直秘而不宣的中国载人航
天工程,通过此次飞天壮举,震惊了国内外。戚发轫把全部智慧凝聚在祖国的航天事业,
中国航天史上更是共和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第一”也自然地融入到他的生命中:第一枚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第一
次载人航天……有人说,这些“第一”写在他的生命中,与他的名字有关,“发轫”,词
典里解释为“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业开始。”戚发轫从事的正是崭
新的事业,青春的事业。
事业需要青年,人梯需要奉献--戚发轫甘当人梯,他把真挚希望凝聚神舟
自1999年第一艘“神舟”飞船发射成功,到2003年的5年间,“神舟”飞船以平均每年
一艘的速度成功发射,其研制速度之快,发射成功率之高,令世界惊叹!与其同时,在戚
发轫等老专家的培养带领下,袁家军、张柏南、杨宏、潘腾、尚志等一批年富力强的航天
人,已经走向领导岗位,成为载人航天的栋梁。戚发轫说:事业需要青年,青年是事业的
希望。要多给年轻人创造成才的环境,不在位置上,担子不放在肩上,出不了人。在他当
院长时,他选任袁家军当院长助理、飞船常务副总指挥。在“神舟”二号发射时,他又把
总指挥的担子交给了袁家军。有人问他,你为什么选中了袁家军。这一问,还真把他问愣
了神,略一沉思,他一条一条地慢慢道来:年轻人是事业的希望,我37岁发射“东方红一
号”卫星,袁家军33岁就当了副院长,他37岁当飞船总指挥发射飞船肯定行。
袁家军有才,在国际合作卫星的研制中,作为结构主管设计师、主任设计师,他率技
术组在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其它项目中,他解决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攻克了诸多
重大技术难关。袁家军能干,在许多科研项目中打头阵,这么年轻还懂得《鞍钢宪法》,
注意在一线实践中磨炼自己。袁家军懂管理,在航天城建设和飞船研制过程中,他采取的
系统管理和工作模式已初见成效……一条条摆来,不由不让你信服、赞叹。袁家军也深有
感触地说:事业给了我很好的舞台,让我的精神不断升华,长者给了我很好的经验,让我
挺过了大风大浪。
载人航天工程是个跨世纪工程,为了让年轻人尽快接班挑大梁,能把航天事业这个接
力棒传下去。戚发轫挨个找老同志、老专家做工作,他情真意切地说:“咱们辛辛苦苦干
了一辈子,都六、七十岁了,为了事业,该让年轻人接班啦,如果不放心,我们还可以帮
他们一阵子。”当一批年轻人走向领导岗位后,戚发轫放手让他们大胆工作,促使他们在
实践中早成材、快成材。而当他们工作遇到问题,他又是大力支持、主动承担责任。2001
年9月,“神舟”三号飞船进入发射场不久,发现了电气设备接插件批次性质量问题。质量
问题大于天。整个飞船系统压力巨大,戚发轫更是心急如焚。当院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
他坚决地说,支持院领导决定,为了确保安全,我们撤!同时还内疚地作了自我批评。撤
出发射场后,戚发轫带领研制人员,顶着巨大的压力,按照质量和管理法规,一丝不苟地
查找问题,经过一个多月的潜心工作,终于搞清了接插件故障机理,又对厂家生产的新接
插件进行了可靠试验。当一切工作都圆满成功后,戚发轫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更让他欣
慰的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年轻队伍,在老
专家的带领下、在工程的实践中迅速成长壮大。目前,飞船研制队伍中60%的副主任设计师、80%的关键技术岗位,都由年轻人承担,试验队平均年龄不到40岁,
他们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明天的希望。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200
2年12月30日,技术水平和载人一致的“神舟”四号再次发射成功!我国航天员上天指日可
待。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就要实现。戚发轫的他的同事及队伍在等待着,盼望着……大漠
雄奇,火箭耸立。“10、9、8……1,点火,起飞!”2003年10月X日X时X分,“神舟”五
号满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呼啸着飞向太空。戚发轫久久地伫立着,极目苍穹,心随“神
舟”飞……船箭分离、准确入轨、调整姿态、全船供电、天地通话……。飞船运行X小时后
,北京指挥控制中心向飞船发出返回指令。轨道舱与飞船成功分离、推进舱制动火箭点火
,推进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飞船向地球母亲飞来……降落伞打开、反推发动机点火,飞
船成功软着陆,航天走出舱门向祖国挥手致意……这一瞬间,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沸腾了
!酒泉卫星发射场沸腾了!回收区沸腾了!神州大地沸腾了!戚发轫满含热泪,热血沸腾
,和年轻人一样欢呼跳跃!航天事业使他青春焕发,他对未来的“神舟”充满着希望:实
现航天员舱外活动,突破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研制空间试验室,建立中国的空间站……
他坚信,浩瀚宇宙,必将留下华夏子孙的足迹!茫茫太空,必将耸立起中华民族的丰
碑!
--
老鼠怕猫?
那是谣传!^-^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8.12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7.83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