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在等待), 信区: Aero
标 题: 陈祖贵:二十年圆了“飞天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Oct 24 12:21:23 2003), 站内信件
曾伟 马晓虹
■陈祖贵和同事在工作现场■摄/本报记者/耿磊
“神舟”腾空,九天圆梦,英雄凯旋。在耀眼的鲜花和热烈的掌声后面,是众多的航
天科技人员几十年的艰辛努力和默默无闻。载人航天涉及的科学领域广泛,投入这一事业
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难以计数,仅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研
制中,就有100多家科研院所数万名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这一规模宏大的工程当中。
本版连续刊登由本报记者采写的“航天人杰”系列报道到今天就结束了。
除了见报的几位航天英模外,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七大系统内,至今还有一大批默
默奉献的幕后英雄……
在神舟飞船的科研队伍中,有一位奇人。
从“曙光号”到“神舟号”,二十年内他“三进两出”,全程参与和见证了中国两次
载人飞船工程;他坦率直言,常常因为“一根筋”、“爱认死理”、“爱说大实话”,“
不招人待见”;他既非总师,也非总指挥,但却因精湛的技术、果敢的指挥、豪爽的性格
,获得“陈老总”的美称,并作为普通技术人员代表,获邀和江泽民主席共进午餐;他虽
然满脑子装满飞船控制的公式和数学符号,但常常即兴赋诗,以诗言志……
他是陈祖贵,人称老陈,1938年出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2所航天控制专家,负责
神舟飞船的制导、导航、控制系统(简称GNC系统)。作为飞船的“中枢神经系统”,飞船
从发射到返回,每一个动作和姿态都由地面通过GNC系统进行精确控制。
■神舟五号“打靶”中了十环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前,航天员系统总师宿双宁问陈祖贵:“老陈,怎么样,有把
握让咱们航天员安全回来吗?”
老陈曾亲眼见过航天员们训练。
当看到航天员身上压着4g到8g(相当于体重四到八倍)的过载,脸色发黄时,老陈拉
着航天员的手,十分不忍。
“放心,我们不仅让航天员安全回来,还要让他舒舒服服地回来。”老陈许下诺言。
事实证明,神舟五号飞船不仅精准完成了地面的各项指令,而且航天员杨利伟返回段
承受的实际过载只有3个多g。这一切,都与陈祖贵和同事们的努力分不开。
最让陈祖贵他们飞船GNC系统小组骄傲的是,神舟五号飞船实际着陆点,只比预定点相
差几公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要知道,在飞船从南非上空开始自控以后,一万多公里航程,只要在空中稍偏一点,
落地后就会偏出100多公里。
有人说,神舟五号“打靶”中了十环。事实上,这比中了十环要难得多。亲眼看着飞
船精准着陆,65岁,满头白发的陈祖贵,与同事相拥而泣,泪流满面……
■“曙光一号”飞船冒起了黄烟
65岁的老陈,和卫星、飞船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先后把十一颗卫星送上天,最重要的
是,他还参与了从当年曙光一号飞船到神舟系列飞船GNC系统的研制工作。
1967年,从中科院研究生院刚毕业的陈祖贵参与我国最早的飞船———曙光一号(“
714工程”)研制工作,担任502所GNC方案小组副组长。
当时条件极度困难,陈祖贵和同事从查美国早期载人飞船“水星”、“双子星座”文
献入手,开始了艰苦的研究工作。五年努力,他设计出我国第一代航天员手动控制方案,
并首次完成了飞船返回升力控制数学仿真,甚至还进行了航天员模拟训练。
老陈至今还对当时一次训练事故印象深刻:
当时有领导过来视察,平时表现好好的发动机突然漏了,冒起了黄烟,于是所有的人
员包括领导,都戴上防毒面具参加抢险……
1972年,因为技术和其他客观原因,“714”计划被迫中断,老陈留守到1975年,被迫
转向卫星研制,他的第一个飞天梦想随之破灭。
“现在想起来,以当时的条件,搞载人航天确实困难。”老陈说。
1991年,国家载人航天计划“921工程”正式立项。“老飞船”陈祖贵重新“入伙”,
从神舟一号到五号,飞船GNC系统均出自他之手。相隔二十多年“三进两出”,陈祖贵终于
圆了飞天梦。
■“一根筋”“刁难”领导
陈祖贵这个梦,圆得并不那么简单。
在神舟一号飞船上天前,他就“捏着一把汗”。
当时,为确保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成功上天,上级部门决定将飞船上数十个关键项目
的设计方案,请外国专家评审。
在这节骨眼上,老陈“一根筋”的老毛病又犯了,他说“不”。
领导让他带上项目出国,他说,不舒服,不能去。
这不明明是“刁难”领导吗?
其实老陈自己心里有一本账,他对记者说:“这样一来,我辛辛苦苦搞出来的‘全姿
态捕获’技术,咱们的技术机密,不全让人家外国人知道了吗?再说,我自己的东西心里
有底,何必浪费国家外汇?”
老陈负责的控制系统项目,是整个飞船的关键项目中的关键,老陈不去,说客马上登
门了。
“别人听说出国,有病都变没病了,你倒好,叫你出国,没病却说有病。”领导半开
玩笑,半是责备。
无奈,老陈还是“别别扭扭”地去了。
■160万美元的谈判被“搅黄”了
开始和外国专家讲价———谈咨询费。
其他项目咨询费大都是10多万美元一项,虽然老陈心痛得“龇牙咧嘴”,但一项一项
进行得还算顺利。
到了老陈的GNC系统,老外一张口,“160万美元。”
外国专家讲话,因为控制系统对于飞船至关重要,所以应该物有所值。
160万美元,这可是一千好几百万人民币啊,老陈说他当时就“开始牙痛”了。就这,
外国专家还只答复“行”还是“不行”,要问为什么,还得另外加钱。
这1000多万元差不多是西部地区一个中小城镇一年的产值了;这1000多万元该盖多少
“希望学校”啊。老陈的大脑高速运算着。
“陈教授,你可以还价。”
还价?
牙疼了好一会儿的老陈终于开口了,“请先生把小数点向左移一位,然后除以二。”
结果可想而知,因为老陈“没有诚意”,不仅他自己的项目“谈崩”了,其他谈好的
项目也给“搅黄”了!“我心里一块大石头总算落地了。”老陈乐颠颠提前回国了。
■“万一飞船有个好歹,你可怎么办?!”
“老陈啊老陈,飞船要是上去了,回来了你算是万事大吉,万一飞船有个好歹,你可
怎么办?!”
大家都替他捏着一把汗。
虽说老陈把11颗卫星送上了天,心里多少有底,但载人飞船这是头一回,万一……老
陈说他自己心里也捏了一把汗。
神舟一号飞船发射前,陈祖贵压力空前,他负责的飞船GNC系统程序还没编完,有五个
技术难题亟待解决,而飞船马上就要进入发射场,所有的人都在为陈祖贵忐忑不安,所有
的人都在为陈祖贵和他的项目组排忧解难。
终于,五个“拦路虎”被全部赶走,老陈有把握地对王永志总师说:“现在五大问题
已经全部解决,如果其他分系统不出问题,我保证将飞船控制回来。”
■返回时飞船突然没了信号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飞船发射,陈祖贵在北京指挥控制中心测控大厅,密切
地注视着升空的神舟一号飞船。
“消除初始姿态误差成功!”
“飞船准确捕获地球!”
“太阳帆板准确捕获并跟踪太阳!”
飞船入轨后,按照地面指令完成一个又一个控制任务,就像听话的孩子,但最后返回
时,却着实让胆大的老陈和他的同事心惊肉跳了一回。
当时,飞船在进入大气层前几分钟,飞离地面测控区,突然没了信号,老陈当时急得
抓耳挠腮,飞船测控大厅空气仿佛凝固。突然,从显示屏传来了飞船的数据,老陈忍耐不
住心中的激动,大喊了一声:“配平攻角调整成功!”
飞船配平攻角调整成功意味着神舟一号飞船即将成功返回,刚刚鸦雀无声的大厅顿时
欢声雷动。
不久,飞船安全降落,距离预定落点误差只有11.2公里,落点精度一步跨入世界先进
水平。
至此,当年“搅黄”整个飞船咨询谈判的老陈如释重负。
■“变废为宝”的“救命”技术
老陈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卫星全姿态捕获”技术。它是一项“变废为宝”
的技术,也是卫星和飞船的“救命”技术。
很多时候,当卫星或飞船与火箭和本身舱段分离时,容易“乱翻乱滚”。天上这么一
乱,地面对其就无法控制。地面无法控制,上亿元甚至十几亿元的飞船和卫星,就变成了
“空间垃圾”。
过去我国发射返回式卫星时,由于无法攻克这一技术,当卫星返回舱与仪器舱分离后
,仍然留在轨道上的仪器舱往往“乱翻乱滚”导致“失态”,只能作为“空间垃圾”扔掉
。
能不能让它们重新回到正常运行姿态?这样不就“变废为宝”,又多了一颗卫星了吗
?
早在80年代,“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著名航天控制专家杨嘉墀院士就提出这
项课题。
因为我国的卫星上只装备对地球定位的地球敏感器,没有对太阳定位的太阳敏感器,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陈祖贵却一头扎进去,乐此不疲。
那是1992年,春节期间,有同事上他家串门,还当场“目击”他摆弄两个苹果,一个
插三个牙签做坐标当做卫星,另一个当做地球,自顾自在那儿琢磨。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一根筋”的陈祖贵终于创造性地琢磨出了“全姿态捕获”这项“救命”技术。
但只有他相信自己的技术可以“救卫星的命”,其他人都将信将疑,因为真理需要实
践的检验。
■控制人员不怕飞船“不听话”了
他获准在一颗当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仪器舱上做试验,结果地面指令发出,卫星仍然
“无动于衷”,第一次试验失败了。
陈祖贵面临空前的压力。
但“一根筋”的老陈不服输,他认为问题不是出在自己身上,是“卫星本身有毛病”
,大家又是将信将疑。
1994年,中国又有一颗返回式卫星上天,陈祖贵又获得一次宝贵的试验机会。王希季
院士专程从北京赶到西安飞控中心给陈祖贵“坐镇”,直到深夜12点,70多岁的老人还和
陈祖贵在一起,而在北京的杨嘉墀院士,也在电话那头守候着试验结果。
指令发出,所有的人都屏息等待,终于,这一次卫星“乖乖听话”了,它不再“乱翻
乱滚”,在地面的控制下,变得服服帖帖,陈祖贵成功了!
王院士起身和老陈拥抱在一起,控制中心一片欢腾。
戚发轫院士指出:“全姿态捕获技术的试验成功,意义不亚于成功回收一颗卫星。”
飞船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说:“全姿态捕获技术试验等于为神舟飞船留轨飞行免费做
了一次飞行试验。”
如今,正是陈祖贵这项“返回式全姿态捕获”技术“变废为宝”,不仅让一颗卫星变
成了两颗卫星,也让神舟飞船留在轨道上的轨道舱,可以继续在轨道运行使用。神舟飞船
的轨道舱的这一妙用,成为区别于国外其他飞船的一大优点。同时,它极大地提高了飞船
在太空中的可靠性。控制人员不怕飞船“不听话”了。
这项技术,被认为是航天领域的一大创举,曾被当时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
老陈因此获得1996年航天奖。
■老陈能不醉吗
当晚,在基地举行的庆功宴会上,所有的同事都敲盅击筷,大声喊着“贵、贵、贵…
…”向他敬酒。此时,为卫星和飞船染白一头黑发的陈祖贵,就像一个策马荣归的英雄。
老陈醉了,一直醉到第二天中午,才被人们从床上“架”上返回北京的飞机。
能不醉吗?
要知道,就在此前不久,因为一次失误,老陈差点崩溃。
1993年,我国第四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时,陈祖贵担任飞控组副组长,结果卫星刚上天
就出现姿态失常,当时老陈还没搞出“全姿态捕获技术”,虽然地面控制中心竭尽全力,
“把死马当成活马医”,但卫星还是跑了。
老陈痛心不已,几近崩溃,很长一段时间,爱说爱笑的他,处于深深的自责之中。他
眼神呆滞,默不作声,一些同事甚至担心老陈过不了这一关。
这一天,他终于迎来这扬眉吐气的一天。
醒后,“诗人”老陈还赋诗一首,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畅叙千年飞天梦
笑谈卫星返故乡
一颗卫星做两用
多年心血得报偿……
■“陈老总”、“诗人”、“无冕之王”
老陈率真,耿直,个性鲜明,经历丰富,又长期和大家摸爬滚打一起,因此获赠不少
外号。
一曰“陈老总”。陈祖贵不是总师,也不是总指挥,但从领导到同事都爱这样称呼他
。一是他处惊不乱、有大将之风,二是他高超的技术水平,还有他四川人火辣辣的性格—
——认为正确的事,就“一根筋”据理力争坚持到底,是有名的“炮筒子”。
一次,有关部门决定引进一个设备,陈祖贵表示坚决反对。理由是该设备技术并不复
杂,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可以完成,能为国家节约大批经费。
“国家的钱是用老百姓的猪肉、花生米换来的,不能随随便便就往外花”。话虽有些
偏激,赤子之心却溢于言表。因为熟悉他的“炮筒子”脾气,也没有人怪他。
“我一辈子当的最大的官是工程组长,‘陈老总’的称呼,是对我最好的褒奖”。
一曰“诗人”。老陈每有感慨,必赋诗言志。几乎每次发射前后,都是他的高产期,
发射再忙,也要忙里偷闲,赋它几首,有的还意境非凡,如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前,在酒泉
他有诗为证:
大漠十月已金秋/红柳红松竞风流/黑河风光无限美/骄艳胡杨送神舟。
神舟三号发射时,老陈病倒了,四天内打了七瓶点滴,一直硬撑,发射成功后,他激
动得夜不能寐,又赋诗一首:
航天征战未下鞍,壮志未酬两鬓斑。
卫星成功送十颗,驾驭神舟九天还。
老骥伏枥志千里,誓送中国人上天!
一曰“无冕之王”。老陈和同事们曾用“全姿态捕获”技术成功挽救了一次至关重要
的发射行动,当时,测控大厅掌声雷动,领导专门向他表示感谢,当他发现老陈居然还只
是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感慨地说,你是“无冕之王”。自此,“无冕之王”传开。
■“我要把这一辈子的事都写下来”
爱说大实话、爱放炮、“一根筋”的老陈常常得罪人,因此,虽有满腹经纶,但一个
战壕的战友认为他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不怎么招人待见”,甚至一度在评职称、分
房子等事情上受挫。
“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后,陈祖贵作为技术人员代表,被邀参加江泽民主席设下
的午宴,他说,我这人总是说大实话,经常不招人待见,能被国家主席请去吃饭,这是对
我的承认和肯定。
这些年,老陈在航天控制尤其是飞船GNC系统上的成绩,逐渐得到大家的公认。他先后
获得部级有特殊贡献专家和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5岁的老陈笑
着说,我这是“范进中举”。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我从小上山砍柴,下地拾草,钻阴沟捡破烂,小小年纪就去当“
棒棒军”,能读大学,上研究生,搞了20年飞船,还亲自把中国航天员送上天,我这一辈
子就感到很知足了。
神舟五号飞船之后,有什么打算?
神舟六号、月球探测、航天员出舱、飞船交会对接,在神舟五号飞船之后,老陈还一
门心思惦记着这些事。
“如果不让我干了,我就写一本书,把我这一辈子的事都写下来。”65岁,一头白发
的老陈,用他川味普通话说。
来源:《北京青年报》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8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