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在等待●李登辉同志永垂不朽), 信区: Aero
标  题: 张建启——情系飞天半生缘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Thu Dec  4 09:02:28 2003), 站内信件

2003-12-04

本报记者 沈英甲 通讯员 王艳梅 


  为确保“神舟”五号发射一举成功,张建启自今年初就组织技术人员精心对发射场数
千台设施设备进行了检测检修,制定了各种试验方案、应急预案100多份,组织了多次系统
演练和严格考核

  “神舟”五号飞船进场后,张建启每天都跟踪在试验一线组织指挥。进入90多米高的
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他从不坐电梯,而是一层层地爬,一层层地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就及
时指出纠正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张建启几十年如一日——

  一次,张建启率团到俄罗斯航天发射场考察,在参观发射中心展览馆时,俄方陪同人
员指着一幅大图片,骄傲地对张建启一行说:“我们俄罗斯的飞船已将30多个国家的150人
送上太空,但没有你们中国的。”众人一时无语。这时,张建启不卑不亢地回敬道:“我
们将来要亲手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今天,中国的第一位航
天员驾驶着“神舟”五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向了太空,张建启的誓言终于变成
了现实。

  几年内看的书籍和资料可用卡车拉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张建启就参加了载人航天工程。那是1972年,国家组建7201工
程, 打算发射飞船,但因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太弱,这一计划最终搁浅。1995年,中国着
手选拔航天员和教练员。张建启时任国防科工委作试部部长,担任了航天员选拔领导小组
办公室副主任。他们组织从空军中大量选人,历时两年,航天员终于选拔完毕。就在当天
下午,上级领导找张建启谈话,让他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担任副主任,主管载人航天发射
试验。1997年,张建启奔赴大漠走马上任。为适应新的任务形势,他刻苦钻研载人航天靶
场技术,有时甚至彻夜不眠。张建启说,“几年内,看的书籍和资料可用卡车拉”,这为
组织指挥“神舟”号飞船成功发射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98年,发射场首次大合练,
张建启天天泡在阵地上,精心组织指挥。船箭转运时,火箭有60多米高,飞船已加注,而
火箭未加注,中间是空的,上面重下面轻,做风中试验是有一定风险的。但为了积累数据
,必须做到极限。转运风速从每秒4米、8米,升到每秒10米,风越来越大,张建启仍坚持
做到最大极限,转运取得成功,同时测出了火箭受力的极限值。

  每次发射都是人生的一次挑战

  飞船零高度逃逸试验是一项研制阶段试验,至关重要。只有成功了才能决定“神舟”
一号飞船能否发射。当时主抓试验的张建启心中毫无把握,可当总装备部曹刚川部长问他
有没有信心时,他只好硬着头皮说:“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当晚,他独自来到
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给聂帅敬了个庄严的军礼,然后全身心投入发射试验。发射前,技术
人员发现整流罩有一火工品不合格,试验队写了两次归零报告,张建启都认为不合格,下
令彻底查清原因。因火箭结构复杂,卸出爆炸螺栓里的火药须小心谨慎,弄不好,就可能
发生爆炸事故。根据要求,技术人员一点点地卸出了火药,终于查清火工品出现故障的原
因是封火药时封进了潮气。为确保质量,他决定将飞船上当时生产的两批30多个产品全部
拆下来,换上了1998年3月间天气干燥时生产的产品。结果,逃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发射
完毕后,几天几夜未合眼的张建启回到宿舍,一头栽倒在床,感觉浑身像散了架一样。


  张建启说,“每一次发射都面临严峻考验”,“每次发射都是人生的一次挑战”。最
难的要数“神舟”一号任务。“神舟”一号是一艘由电性船改装成的试验飞船,功能并不
完善。合练时,飞船出了一个故障,有的专家提出要打开飞船大底排除故障。张建启表示
反对:“不行!不能因为出了一个问题就开大底。继续合练,根据问题性质,再决定是否
开大底。”后来,证实飞船控制系统有问题,这下非同小可。有的坚持要开,飞船系统又
坚决不同意。因为飞船里面的仪器上千台,涉及的元器件大约有7万多个,信号线也是成千
上万。现在测试进行到最后的关键阶段,飞船上所有的火工品都装上了,密封胶也上了,
开大底非常危险。但发射场有一个明文规定,就是飞船不能带任何问题上天。晚上,张建
启跑到神舟宾馆找到飞船总装厂厂长张俞谦询问情况,意外得到一份飞船开大底“50条风
险分析”。他如获至宝地回到家中,彻夜未眠,在灯光下对50条风险一一认真分析推敲,
得出结论为:尽管开大底风险很大,如果组织严密,风险是可以避免的;若不开大底,飞
船带着故障上天,根本达不到考核目的。综合利弊,张建启拿定主意:开大底!第二天,
他专门去给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沈荣骏汇报,沈副主任看过风险分析之后,一拍桌子说:
“开!”结果打开飞船大底后,不仅排除了故障,同时还发现原来装大底的时候压断了一
根信号线。在后来飞船设计中,技术人员吸取教训,改进了信号线走向。

  “神舟”三号飞船测试中发现某一个型号的插座有接点信号不通问题,因为插座接点
都是双备份,一般不会影响发射的成败。但为了载人航天万无一失,必须彻底排除隐患。
张建启在发射场指挥部会上提出:“按载人飞船要求必须更换同类型全部不合格插座!”
而下这一决心,就意味着地面发射系统加注、供气、供配电等94个专业的2700余台(套)
设施设备将要超过检修期,必须重新按照标准检修一遍,工作量整整增加了一倍。在更换
数十个插座中,张建启主动要求设立自己的二岗技术人员进行质量监督把关,对需更换的
插座一一进行编号,2000多个焊点,每个都做到严格记录,双方技术人员密切配合,所有
操作没有发生丝毫闪失,确保了“神舟”三号飞船发射一举成功。

  抓试验就像打仗一样

  张建启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早中晚都要观察天气。他说,抓试验就像打仗,得掌
握天气变化规律。“神舟”四号飞船发射前,一场大雪骤降,发射中心出现了20多年来所
不遇的寒冷天气,最低气温接近零下30摄氏度,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摄氏度!能否发射
?指挥部会上,各系统专家均不敢签字表态。但飞船已加注,箭在弦上,形势不可逆转。
当时,气象问题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张建启多次跑到中心气象室参加天气会商,每
一次他都要逐一听取14名预报员的气象预报。会上,张建启也当了一回预报员,他的预报
是:“发射时的气温可能在零下18摄氏度。”绝大多数气象人员不敢苟同。这天,张建启
每隔一小时,就要询问气象情况。说也神了,就在离发射只剩下35分钟时,发射场突然刮
来了一股东南风,气温一下子回升到零下18摄氏度,并且还在一点一点继续往上升。结果
,火箭在预定时间准时点火,将四号飞船一举送上了太空。

  把航天员送上太空才是我的追求

  每次执行飞船发射任务,发射场作为牵头单位,要协调火箭、飞船、测控等七大系统
的工作,协调面广,项目多,难度大。为此,张建启组织制定了科学高效的试验工艺流程
、上百种试验方案预案和严格的试验质量管理体系,把质量和安全要求细化到试验流程的
每一个节点、每一个部位,全面实行表格化管理。

  为确保“神舟”五号发射一举成功,张建启自今年初就组织技术人员精心对发射场数
千台设施设备进行了检测检修,制定了各种试验方案、应急预案100多份,组织了多次系统
演练和严格考核。

  “神舟”五号飞船进场后,他每天都跟踪在试验一线组织指挥。进入90多米高的垂直
总装测试厂房,他从不坐电梯,而是一层层地爬,一层层地认真检查,发现问题就及时指
出纠正。在产品及设备通电检查、吊装、转运等重大试验项目前,他要求严格落实复查、
确认、签字制度,把好状态检查关、按规程操作关,有效地保证了产品、设备测试操作的
安全。

  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张建启倾心事业,淡泊名利。许多次大型试验任务发射成功后
,上级要给他记功,他都执意推辞,说道:“要给就给我的部属吧,当领导的不能盯着名
和利。”以往,每次发射后,如何处理废气是个“老大难”问题,各个发射场都没有一个
安全有效的处理办法。有的为此损失了数百万元。

  张建启出国考察归来后,自行设计出了一张废气处理设备构图,交给发射中心几名技
术干部配合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进行研制。设备研制成功后,处理废气用煤油进行燃烧,
既安全彻底,又不造成任何污染,大大节省了资金。在将此项成果申报军队科技进步奖时
,有关人员提出在科研成果书上署上张建启的名字时,他坚决不让,说道:“挂那个名干
什么,把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才是我的追求。”“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张建启
说,事实证明,我们这支航天队伍的技术是成熟的,作风也是过硬的。只要我们时刻保持
清醒头脑,一切从零开始,我想以后的载人飞行、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的发射,我们完全
能够胜任。

  人物档案

  张建启,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指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毕业于哈尔滨军
事工程学院核物理系,曾参与组织指挥“亚洲”一号、“风云”一号、“澳星”、“神舟
”号飞船等大型航天卫星发射试验100多次,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多次
受到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的接见。 

来源:《科技日报》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02.118.226.28]

※ 修改:.dxmxqe 於 Dec  4 10:11:04 2003 修改本文.[FROM: 202.118.226.28]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17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