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婴儿), 信区: Aero
标 题: 叶培建:矢志航天著风流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May 19 20:18:26 2004), 站内
新华网 ( 2003-06-23 08:54:59 ) 稿件来源: 光明日报
叶培建:1945年生于江苏泰兴。196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80年赴瑞士纳沙泰
尔大学留学,1985年获科学博士学位。1988年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
1989年以来,先后担任院计算机应用副总师、总师,1993年之后,先后任“中国资
源二号”卫星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平台首席专家、
月球探测卫星技术负责人。2000年被国防科工委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3年由他担任总设计师、总指挥的“中国资源二号”卫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
奖。
前不久,我国又一颗新型对地遥感卫星——“中国资源二号”卫星02星,正式
加入到造福社会的行列之中,并与第一颗卫星组成了实用网络。
双星辉映观天测地,遥感神州造福人类。这颗有着“智多星”之称卫星的成功
运行,是我国卫星总体技术专家、卫星总设计师叶培建博士和他的同事们为祖国航
天事业做出的又一突出贡献。
精心打造“智多星”
对留学瑞士获科学博士学位的叶培建来说,他不曾想到担纲“中国资源二号”
卫星总设计师后会遇到这么多挑战:
“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在我国卫星研制史上要首次采用由研制方与用户签订合
同的方式,率先实现我国卫星制造由过去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中国资源二号”卫星要有很高的分辨率和数据传输速率,而且星上要配有大
容量的信息存储装置,还要具备很高的姿轨控精度、长久的寿命;
卫星研制方不仅要对星体本身的技术负责,还要对地面应用系统的技术集成负
责,实现星地一体化;
作为第一颗进驻北京航天城的卫星,研制队伍将成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实体
化改革以及AIT一体化的第一批实践者……
“中国资源二号”卫星是我国一颗新型对地遥感卫星,将对国土普查、资源探
测、环境调查等国民经济诸多领域有着巨大的推动力,是一颗应用范围很广的“智
多星”。众望所归,重担在肩,众多挑战,似乎压得总设计师兼总指挥的叶培建有
点喘不过气来。
面对一个个技术难点,叶培建凭着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勇
敢地迎接挑战。
星敏感器的应用,将会使卫星的姿态测量和控制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在前期
卫星方案设计时,面对不同的意见,叶培建下决心在国内卫星上首先采用星敏感器
。实践证明,由于星敏感器的采用,使卫星的姿态测量和控制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
阶。
“资源二号”卫星的有效载荷很大,叶培建大胆而科学地提出了改进试验条件
的方案,从而保证了试验的质量和产品的安全。
他常说,对质量问题要提倡“捕风捉影”,对技术上的表面现象要能联想到深
层次的问题,把质量隐患彻底杜绝。于是,他又首先提出卫星进入发射场前要进行
可靠性增长试验,把问题彻底解决在地面。他还率先实践了把电测与总体队伍分开
的做法,既合理分配资源,又为测试队伍的专业化奠定了基础。这些难度的跨越,
无疑是对第一个“吃螃蟹”者能力和水平的考验。面对考验,叶培建和他的同事们
成功了。
如今,设计寿命两年的中国“资源二号”卫星01星已超出设计寿命近一年,所
获得的大量遥感信息在我国国土资源普查、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规划、作物估产
、防灾减灾和空间科学试验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由叶培建担任总设计
师、总指挥的“资源二号”卫星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追求人生最大值
“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祖国面貌”,这话在叶培建心里始终像一团燃烧着的火
。1985年,当他在瑞士纳沙泰尔大学攻读信息处理专业读完博士学位后毅然决然地
踏上了归国路,他要用自己的才智报效祖国。
1989年,刚刚调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的叶培建,先后被委任该院
计算机应用的副总师、总师,卫星应用技术负责人。
信息资源和卫星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是世界各国卫星研制者们作为服务于经
济建设的共同追求。叶培建用自己的实践不懈地追求着其中的最大值。
“VSAT”是“非常小口径卫星终端”的英文缩写,作为深圳证券交易所VSAT系
统的首任设计师,叶培建让VSAT掀开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新篇章。
1992年,深圳证券交易所采纳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的“卫星通信双向网
系统”的设计方案,他们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设计开发出亚洲最大的VSAT系统,使深
圳证券交易所通过卫星实现广播、双向数据传输,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
展。
十多年来,在他的技术主持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开发和改进了卫星设计研
制的各种软件,基本建成了卫星与飞船设计的数据库、应用软件包,建设了卫星与
飞船设计、制造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初步实现了管理信息化、卫星与飞船研制数字
化和CAD/CAM一体化,推进了星船研制的进程,提高了卫星和飞船的计算机设计水
平。
叶培建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领域也作了不少工作,有的成果已应用于工程
实践,其中铁路部门大力推广应用的“火车红外热轴探测系统”中的滚动与滑动轴
承自动实时判别方法就是由他为主解决的。
叶培建曾先后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
天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能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年轻人,可以说是一
种欣慰”。现在,叶培建已带出了6名硕士和3名博士。
再攀事业新征程
继应用卫星、载人航天两大领域之后,深空探测成为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必然
选择,我国的深空探测第一步将从探月开始。适时开展月球探测,有利于在外空事
务和开发月球中维护国家权益,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基础前沿学科的创新,从而
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
我国探月一期工程由探月卫星、运载火箭等五大系统组成,经过多方论证,已
确定探月卫星采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提出的方案,而这一方案的技术负责人
就是叶培建。
任重道远,在谈到月球探测卫星的设计时,叶培建说,探测卫星的平台部分将
采用继承“东方红三号”、“中国资源二号”卫星等已有的成熟技术,定向天线、
紫外敏电器、有效载荷等将进行新研制,并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测控、发射场基础
,全国范围内大协作,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射我国第一颗环月探测卫星,随着中
国探月工程的逐步实施,中国人对月球的认识和利用将翻开新的一页。
思得壮士翻白日,光照万里销我忧。面对浩瀚苍穹,作为我国自己培养起来的
中青年航天技术专家,叶培建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他正把整个身心融入到祖国的
命脉之中,以自己的才智为泱泱中华的神采着色。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0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