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ge (我除了学习之外还能干什么?), 信区: AerospaceScience
标 题: 鞠躬尽瘁图报国--记空空导弹专家董秉印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Sun Aug 27 22:21:34 2000), 转信
发信人: oaki (Mike), 信区: Aero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Aug 25 09:32:47 2000)
鞠躬尽瘁图报国——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设计师董秉印
转自《鼎盛军网》 由网友“oaki”提供(出自<军事天地>论坛)
61岁的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总设计师董秉印和往日一样,早早就起床盘算着新的一天排
得满满的工作。不到7点钟,他就推着自行车到职工食堂买油饼。他拿着油饼,一边微笑
着和一块参加晨练的职工打招呼,一边走出职工食堂。
然而意想不到的不幸突然降临。7点零5分,董秉印刚走出职工食堂没多远,就一下摔倒
在地上。这可急坏了在场的职工,知道准是董总的心脏病又发了,立即把他的身子翻过
来平躺着,并一边打急救电话,一边跑到职工医院口H医生。前几天还再三要董秉印住院
治疗的职工医院的医生几分钟就赶到职工食堂,迅速进行抢救。可是想尽了一切办法都
回天无力,董秉印就这样匆匆地走了,永远地走了……
董秉印1939年8月出生在沈阳市郊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1958年以优异成绩
考入北京航空学院。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积极上进,1963年2月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
员,196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工作。从技术员到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研究员,从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到空空导弹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总设
计师,记录了他37年来献身祖国的航空工业、攀登空空导弹科学技术高峰的光辉人生轨
迹。他研制的某型号六自由度数学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的论文在国际权威杂志上
发表。他生前曾身兼两个国家重点型号的总设计师,他主持负责的型号设计技术获国防
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部级二等奖等多项成果奖,荣立部级一等功,获得“享受
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等多项荣誉,是我国空空导弹领域少有的技术权威。由于他学
识渊博,功勋卓著,1994年被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被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聘请为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2月被俄罗斯国家工
程院聘任为外籍院士。
“休言国人不如洋,方知落后当自强”
董秉印最爱看的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爱看的电影是《国家利益》。他有一颗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有着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与热爱。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强
大是他毕生为之追求与奋斗的崇高目标。 在由他主持的某重点型号立项论证和方案评审
的关键阶段,由于我国没有自行设计过技术如此复杂的产品,不少同志担心某些问题靠
自身力量难以解决,建议继续和外方进行技术合作。而此时外方却提出昂贵的合作费用
,并声称没有他们,中国将无法通过评审。在这两难之时,董秉印对技术人员说:“我
们承认落后,是想从对方那里获得经验,但人家不给了,门关闭了,只有靠我们自己。
”在型号动员大会上,他激动地说:“我们要自力更生,我们要有民族自尊心。”董秉
印组织了产品综合论证小组并亲自领导小组工作,历经4年的科学技术论证,解答了各种
技术问题,终于使该型号产品顺利立项并通过了方案评审。 董秉印从事空空导弹事业足
足有37年了,早一天拿出技术先进的武器装备部队是他的最大心愿。他常说:“向部队
提供先进的武器装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我们的水平就是代表国家的水平,我
们的工作关系别国家的安危,关系到祖国的统一,所有参加重点型号研制的同志都应该
为能有报效祖国的这个机会感到光荣。”重点型号是个全新的研制项目,董秉印不顾花
甲之年,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研制过程中,有的同志信心不足,董秉印鼓励
大家: “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好的技术储备,外国人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为了战
机的安全,为了解决在其它型号研制过程中曾经发生过的发射安全方面的问题,他决定
在重点型号的研制中进行地面加载发射试验。这是一项国内从来没有做过的试验,国外
也没有做过相关报道,试验危险性非常大。合作的外国专家也没有做过这项试验,劝告
董秉印一定要慎之又慎。为了中国航空工业和国防力量的强大,走中国自己的路。董秉
印以为国家负责的勇敢者的姿态和大无畏的精神挑战这一难题。他对技术人员说:“为
了战机和飞行员的安全,我们冒点风险伯什么?如果我们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不敢越
雷池一步,我们只能永远落后!”在他的精心组织领导下,参研人员克服了各种困难,
终于取得了加载试验的圆满成功,开创了空空导弹研究史上的先例。
董秉印人生的天平上,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时处处维护国家的利益。有一
次他同几位同志一起与空军的同志谈经费司题,使大家感到意外的是,董秉印不是站在
空空导弹研究院的利益上讨价还价,反而赞成空军的意见,把经费降低一点。当时其他
几位同志很不理解:“董总,你这立场站得有问题呀!”董秉印却说: “我这是站在国
家的立场上,国家的钱能省一个是一个。”国家拨给的型号研制经费,董秉印审了又审
,生伯钱花不到刀刃上,更怕由于决策失误给国家造成浪费。对于试验投入的试样他总
是综合考虑,争取多作一次试验,争取多用一个项目。
董秉印忠贞不渝的爱国痴情于国于家都是如此。两个女儿出国,他一再叮嘱:“今后你
们无论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桌子上插上两面五星红旗,都不要忘记给国家作点事。”而
在他的心中,献身祖国的空空导弹事业就是他人生唯一的选择。他在给女儿的信中说,
我什么也不求,只求国家的航空科技能搞上去,能和任何强国抗衡。“技术攻关苦作舟
,九天榄月不回首” 在空空导弹研究院科技人员中,董秉印是一杆火红的大旗。他以科
技专家的特有的秉性和品德,他以自己的大智大勇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领着广大和
科技人员在空空导弹科学研究之路上冲锋陷阵,斩关夺隘,取得了一个个丰硕成果。
董秉印有一句名言:“型号研制,天道无亲。”他把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作为检验指导
型号研制的根本原则,一切以事实和数据说话。1997年8月21日,某重点型号在西北空军
导弹试验基地定型靶试首发失利。失败的痛苦,无端的指责,责任的压力,连同超负荷
的劳累,使身为总设计g币的董秉印彻夜难眠,食不甘味,本来就很严重的心脏病又乘机
作乱,只觉得气短胸闷,心房颤抖,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一步三颤。在这十分关键的
时刻,他强忍着病痛,顶着压力,一边举重若轻地安慰着试验队的同志们,一边组织大
家以分析残骸为基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国外经验为借鉴,以试验结果为依据,实
事求是地全面查找事故原因。基地杨副司令员发现他的病情后,强迫他住进了基地医院
,董秉印一边打着吊针,一边和试验人员研究查找试验失败的原因。
凌空爆裂的残骸是分析空空导弹故障原因的第一手资料。然而整个靶场面积有7000多平
方公里,导弹又是在7000米高空爆炸,弹片散落区域很难确定。为了寻找导弹残骸,董
秉印带领百余名试验人员和基地官兵一起组成了搜索队,在茫茫戈壁开始了“大海捞针
”般的战斗。
盛夏的烈日将干里戈壁烘烤得像火炉一样,汽车车沿上的铁皮被烈日烘烤得炙热烫手,
汽车发动机工作半个小时温度就升到了极限,董秉印拖着病体坚持到现场指挥。经过几
天的分区查找,终于找到了一块残片,这对试验队来说,简直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使搜索区域一下缩小到7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茫茫戈壁除了星星点点的骆驼刺之外,
连一个参照物都没有。董秉印提出“德国人找针的战术”,让搜索队从基地拉来一汽车
向日葵秆,把戈壁滩分割成一个个小方块,然后将搜索队员排列起来,一寸一寸地搜寻
。干燥的戈壁滩年水分蒸发量是降雨量的60余倍,出奇的干燥使带去的水很快就喝干了
,搜索队员们顶住烈日,忍着干渴,全身心地认真寻找。董秉印和几位年过花甲的老高
工一直坚持在搜索残骸现场,给搜索队员增添了信心和力量,脚上磨起了血泡,嘴唇干
裂渗血,眼睛肿得像桃子一痒,谁也没有一句怨言。经过几天拉网式的寻找,找到了一
些残骸碎片,但一些关键的残骸仍未找全。董秉印经过分析弹片散落的状况,又将搜索
队员们集中在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像过筛子一样反复寻找,硬是捡回了块小到指甲盖大
小的上千块导弹残片。
引起空空导弹试验失败的故障原因究竟是什么?当时个别领导认定是发动机问题,要求董
秉印更换发动机。而董秉印和设计人员以对产品的深刻了解和分析,认为不是发动机的
问题,而是弹架干涉造成的。面对沉重的压力,董秉印以一个科技工作者的人格、严谨
求实的态度和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坚定地说:“我是总设计师,我只能凭数据说话
!”为彻底查清故障原因。董秉印带领科技人员卧薪尝胆,在分析残骸的基础上,冒着
生命危险对装有火药的发动机进行了解剖。经过364个日日夜夜大小上百次的试验,获得
了上千个数据,证明了发动机的技术性能是可靠的,验证出弹架干涉是造成发射失败的
主要原因,保证了新型号的先进性,为恢复靶试铺平了道路。
1998年8月20日,是空空导弹研究院人异常振奋的日子。这一天,千里戈壁晴空万里,在
空空导弹试验基地的机场上,两架银色的战鹰随着指挥员起飞的命令冲上云天。两分钟
后,一架无人驾驶靶机也在无线电遥控操纵下腾空而起飞向靶区。在指挥大厅里,董秉
印和基地指挥员及数十名研制人员目不转晴地紧盯着电视屏幕,观看着战斗机和靶机的
每一个动作。随着指挥员发射导弹的命令,一枚空空导弹喷着火舌冲向靶机,经过瞬间
追逐,只见靶机微微—颤立即凌空爆炸,一个机翼和尾翼被齐刷刷切断,像两片败叶在
空中随风漂浮,残缺的靶机翻滚着坠向地面……随着靶机落地寸冲天而起的烟云,指挥
大厅里一片欢呼,年近花甲的董秉印情不自禁地跑了起来,激动得与现场指挥员拥抱在
一起,泪如泉涌! 董秉印总设计师限于卸下了千斤重担。在试验队一片欢歌笑语声中,
他却悄悄回到了房间,拨动了电话,把靶试成功的喜讯告诉给千里之外为他牵肠洼肚的
老伴。他刚说完一句:“成功了!”两个相伴数十年的老夫妻就在电话里失声痛哭起来
!七年来,董秉印如痴如醉地工作,节假日他没有时间陪老伴逛逛公园,茶余饭后他没有
时间陪老伴叙叙家常,孤独的老伴只好与60余盆花草为伴,以此排遣寂寞。特别是靶试
首发失利后的日日夜夜,董秉印忍受着心脏病的折磨而不要命地工作,让老伴为他整日
里提心吊胆。现在成功了,他可以向祖国,向人民,向跟着他艰苦奋战的同志们有一个
圆满的交代了。 “先进’导弹事未成,更需奋蹄不用鞭”
某新型空空导弹的研制试验成功,使我国空空导弹的研制水平攀上了由仿制到自行设计
的新台阶,创造了两个国际先进,一个国内第一,并成功解决了因导弹发射烟雾而造成
飞机发动机空中停车的老大难问题。这对董秉印来说,可说是功成名就,交上了一份满
意的人生答卷。然而董秉印心存高远,他的思绪又飞向了更新更高的目标:“爱国儿女
永向前,昔日成绩搁一边。先进导弹事未成,更需奋蹄不用鞭。”对事业的成功永不满
足的“老董头”,就像一匹伏枥的老阳,水不停步,他要为研制新的重点型号进行新的
拼搏。 新的重点型号是—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难度型号,国际上也只有少数几个发
达国家具有这样的研制水平。在董秉印将要出任新的重点型号总设计师的时候,一些和
董秉印相处多年的同志劝他,新的型号技术难度太大,责任太重,你年纪这么大,身体
又不好,不管从那方面说你都算无愧人生了,何必再去自讨苦吃。可这时的董秉印却显
得格外倔强:“我当总设计师一不为名,二不为利,我只想把三十多年来积累的知识和
经验用到新的型号上,使我们国家的空空导弹能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使中国人能在国际
上挺直腰杆,理直气壮地说不。”而论水平、论经验、论威信,董秉印都是新的重点型
号总设计师的最佳人选。萤秉印顾不上洗掉身上的试验场的烟尘,披挂上任,投入到一
个重点新型号研制中去。
研制新的重点型号时间紧,技术难度很高,完全是一场全新的挑战。董秉印拼命了!晚上
他挑灯夜战,节假日独自关在办公室里,如训以渴地学习,不懂的知识他不耻下问,有
机会就学。他把新学的知识和多年积累的经验融合在—起,把外国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
研究成果融合在一起,以全新的知识面对外国的技术权威,用全新的知识设计新的重点
型号。他要向外国人显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能力,他要为中国人争气。他要求科研设
计人员要敢于跳起来“摘桃子”,凡是跳一跳能达到的指标都要努力去达到。他提出的
全新的设计思路,使曾—度轻视中国人的外国专家为之佩服,令国内的竞争对手为之信
服。他以自己渊博的知识成为国内外德高望重的技术权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国内
外专家学者的尊敬与信任,被俄罗斯国家工程院聘为外籍院士。
重点型号责任重于泰山。董秉印经常告诫科技人员,重点型号人命关天,搞不好就会机
毁人亡。他要求研制人员一定要把一切问题暴露在地面实验之中,把一切问题解决在地
面实验之中,把一切风险都消除在地面实验之中,问题暴露得越彻底越好,解决得越彻
底越可靠。 地面加载试验是一项技术难度很高、风险很大的试验。对这项试验,国内没
有先例,国外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当时一种意见认为这项试验对保证飞行安全非
常必要,支持这项试验;另一种意见认为做这项试验风险太大,反对做这项试验。面对
两种艰难的抉择,董秉印毅然选择了前者。为了搞好这项试验,他事必躬亲,对每一项
设计、每一项论证报告、每一个数据,他都要亲自组织讨论,亲自审改;他对提出的每
一个疑点问题都要组织认真研究,直到彻底排除为止。地面力载试验开始时,恰逢他从
国外归来,一下火车顾不上稍事休息,就又驱车六个多小时直接赶往试验基地。在试验
现场,董秉印废寝忘食地对每一个数据、每一条绳索、每一个爆炸螺栓、每一项操作程
序都做了详细的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对董秉印来说,重点型号高于一切。他自知忙于工作对女儿关爱甚少,没有辅导过她的
学习,没有带着她逛过公园,就是女儿从国外回来探亲自己也没时间和她叙说离别之情
,自己欠女儿的太多了。远在加拿大的女儿请董秉印夫妇去参加她的婚礼,他下狠心请
了一个月的假去尽一点做父亲的责任。加拿大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多少年来董秉印
难得有此全家团圆的机会。然而一到女儿身边,他总惦记着重点型号,惦念着战斗在重
点型号一线刻苦攻关的同志们,呆了不到二十天就催促女儿为他订返回祖国的机票。女
儿本想留住父亲,但女儿了解父亲的心,知道是留不住的。董秉印告别老伴和女儿女婿
,提前登上了归国的班机。父女洒泪而别,约好后会有期,那知这竟是父女的生离死别
。 董秉印子身一人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工作岗位。为了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工作,他买了
两箱方便面,每天早上买三个油饼,一次性解决了一日三径的吃饭问题。他的心脏病日
益恶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回家经常休息不好。过度的劳累使他的身体日益不支,
工作时他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一回到家里爬上四层楼都得歇上几次。院领导、医生多
次催他住院治疗,但他心里怎么也放不下重点型号。因为国家急需重点型号,重点型号
节点已定,作为总设计师,他拼上老命也要确保任务完成。为了能够坚持工作,他把别
人用来救急的速效救心丸当作普通药物来服用,以维持他那随时有停止跳动危险的乙脏
。董秉印对自己的病情似乎已有某种预感,就在他逝世的前几天,董秉印到成都出差时
,就对随行的同志说:“我什么也不图,就想为国家再干一个重点型号。假如有一天我
死了,你们就将我的骨灰埋在研究院门口的雪松下,在牌子上写上‘老董头’三个字,
使我活着时和你们一起干重点型号,死了也能看着你们干重点型号。”董秉印把重点型
号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干不好重点型号他是死不瞑目啊!爸秉印逝世后,他的女儿
在告别仪式上说:“父余一生为人坦坦荡荡,他能干他想干的事。如果有遗憾,那就是
父亲没能看到新的重点型号的研制成功。恳请为了同一目标工作和奋斗的同志们,在完
成型号任务的庆功会上不要忘记告诉父亲一声。”
“博爱宽容最重要,齐心协力苦攻关”
董秉印无论在科研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平易近人,他把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帮
助人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空空导弹研究院的职工深情地说,不论谁和董总在一起,都
会感受到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对空空导弹研究院的青年科技人员来讲,董秉印是一盏
灯。董秉印十分关心研究院的发展,他说:“研究院的发展靠什么?一靠技术,二靠人
才。”他把青年人看作是祖国的未来,看成是祖国空空导弹事业发展的希望。他以慈父
的爱心、严师的要求,关心青年人的思想、学习、婚姻、家庭和进步,他像伯乐那样知
人善任,给年轻人塔台子、架梯子、压担子,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青年科技骨干在他的培
养和扶檀下脱颖而出。
一次董秉印坐在火车上从随行的青年科研人员口中得知他上班没桌子,他当即把这件事
记在本子上,一回到单位就催促有关部门,直到解决。有人说他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董秉印急了:“我关心的不只是—张桌子,它关系到年轻入目前的工作和今后的继续提
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是否后继有入。”使在场的年轻人和其他同志深受感动。 年轻的
型号副总设计师溶志忠博士永生难以忘怀:“从1982年起,董总就是我的导师,在工作
上他总是鼓励我们上进,每逢开专业讨论会,他都要让我们年轻人先发表意见。为了帮
助我完成博士学业,他依然在百忙中对我的博士论文逐句逐字的审改,为我们年轻人的
成长他真是操碎了心!”
青年高级工程币刘未学说,我平时讲话有时比较生硬。就在董总去世前两天使他难以忘
怀的谈话和教导铭记在心:6月明日董总在北京上火车前与我分别时,我告诉董总,我要
像京剧《除三害》中的周处一样,自觉的改正存在的缺点。 青年高级工程师赵华超一提
起董总对青年的重视就激动不已:1999年重点型号在郑州进行地面绕飞试验,在一次讨
论分析实验情况的现场会上,—位青年高级工程师出了一个新思路,他原以为在老专家
满座的讨论会上自己的意见不会受到重视,但董总听了他的意见后,立即又要他详细阐
述了自己的想法,并在飞行架次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专门安排了一个架次来验证他的思路
。 在空空导弹研究院职工心目中,董秉印是一团火,温暖着大家的心。听到董秉印总设
计师逝世的噩耗,曾经三十多次到基地参加试验的老高工张文洲抱着重病赶到职工医院
,悲痛地望着抢救董秉印的急救室的门,诉说着董秉印关心他的那一幕幕情景:1998年
6月,某重点型号空中试验退场,试验队包了一架没有座位、没有服务设施的运输机返回
洛阳。当时董总的心脏病因过度劳累又一次发作,试验队领导原本安排董总坐客机到北
京,转程回洛阳,或坐火车直接回洛阳。但董总一定要和大家—起坐运输机返回洛阳。
为了董总的安全,医生专门为董总准备了一个氧气袋。简陋的运输机在空中颠簸飞行,
机舱里拥挤沉闷,董总只得靠氧气袋为缺氧的心脏补充着氧气,尽管如此,董总还是感
到胸闷气短。但当他看到张文洲不停的咳嗽时,就将氧气袋让给了张文洲,正气闷难受
的张文洲一时不能控制,只几口就吸干了袋中的氧气,他感到胸中舒服多了,但看到董
总那急促的喘息和空空的氧气袋时,他懊侮得不知所措,麓总却向他点点头,艰难地用
微笑安慰了他。
1998年8月,试验队又一次进西北试验基地恢复试验,张文洲的咳嗽病也日益严重,他为
了不影响别人休息,每天晚上都要在院子里转游,等别人睡着后自己再上床休息。看着
张文洲日益急促的咳嗽,爸总多次催促他到医院治疗,但他为了不影响试验,一再拖延
住院时间,后来董总干脆派人强行将张文洲送到北京住院治疗。而这时,董总的心脏病
也正在发作,每天晚上常常因胸闷而不能人睡,靠坐着、半躺着度过一个个夜晚,但他
自己却距绝住院治疗,而是一边吃药—边坚守在试验岗位上。董总每次差到北京无论多
忙都要抽时间去探望张文洲安慰他,正是董总的关照使他得到了及时的治疗,防止了病
情的恶化。现在他依然健在,董总却先他而去了。谈起与董总相处的日日夜夜,谈到童
总的关怀照顾,张文洲老俩口痛哭失声道:董总啊!你只知道关心别人,为什么不知道
关心关心自己呀!” 一位工程师家属在农村,生活十分困难。按当时的有关规定,有省
、部级科技成果者就能农转非。董总把这件事一直记心里,一次在上报部级成果时,因
名额有限,董总硬是把自己的名字划掉,换上那位同志,帮助他解决了家属农转非的困
难。董总就是这样一个毫不吝啬地把爱心献给群众,用自己的爱心将组织的温暖送到职
工身上,用自己的爱心去唤起群众对事业、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 研究员唐仲虎一提
起董总爱惜人才、关心人才就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唐仲虎是1960年毕业的老中专生,他
刻苦学习勇于创新,在实践中成长为—位专业精通的学术带头人,为空空导弹发展做出
了突出的贡献,但因没有大学本科文凭而被排除在评定研究员的范围之外。为了使他得
到应有的职称,董总反复向有关部门交涉,详细的向高评委介绍他的贡献,使他终于评
上了研究员职称。
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科技专家,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董秉印从来不居功,不摆架子,不
占公家的便宜。为了重点型号,同志们说他是“求遍了人,拜遍了门”,可他对自己的
私事却是公私分明,极少求人。女儿到外地上学,他自己骑着三轮车送到火车站;女儿
放假回来,他骑自行车到车站接。不管什么时候出差回来,他从不让司机到车站接站,
自己打辆三轮车回来。 大家都知道,董秉印出差有“三不”:有公共汽车不打“的”;
有招待所不住宾馆;有食堂不下饭馆。一次,董秉印和其他同志到郑州某研究所开会,
因工作缠身晚到,招待所的标准客房都已住满,只剩下没有电扇、没有卫生间的大房间
。办会单位看到是空空导弹研究院的领导来了,无论如何要将他安排到对面的宾馆去住
,董秉印硬是婉言拒绝,坚持住在几个人的大房间里。当随行的同志坚持要他住进宾馆
才,董秉印十分动情的说:“现在我们国家还不富裕,重点型号的钱都是纳税人省吃俭
用的血汗钱。我们只有用它来研制重点型号的责任,没有用来享受的权利,走路有车代
步就行,住宿有床睡觉就行,吃饭能吃饱肚子就行。 董秉印一生视名利比鸿毛还轻,视
事业重于泰山。俄罗斯工程科学院今年2月29日决定授予董秉印“俄罗斯工程科学院外籍
院士”称号,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的同志得知这一消息后,写了—篇新闻稿准备向院报
投稿,院宣传部的同志也准备向上级报社投稿,写稿的同志拿了稿子请他审阅时,被董
秉印扣发:“这个消息就暂时不发表吧,我还做得不够,是否等到我们的空中试验完成
后再说。”
董秉印的确是太累了,走得实在是太急了,急得没有来得及向家人和同志们留下一句话
。6月21日他到成都出差前医生就要他住院治疗。24日他从成都直接赶到北京开会,原本
三天的会压缩成两天,余下一天(28日)他用半天考察了重点型号研制配套关链元36件的
在北京的信息产业部3个厂所,下午又参加了重点型号可螺性会议,当晚乘火车赶回洛阳
去准备6月30日向总装备部领导汇报工作。29日上午到洛阳—下火车,他就直接到研究院
参加结构调整会议。中午12点会议结束回到家里,董秉印实在是困极了,顾不得跟妻子
说话,就一头倒在床上。当下午的上班号吹响后,妻子见他特别疲劳,就劝他别去上班
了,董秉印说:“不行啊,都等着我呢。”整整一个下午,董秉印主持了向总装备部领
导汇报重点型号情况的准备会,处理了型号研制中大量的技术问题,晚上又接见外国专
家……
董秉印逝世后,董秉印同志的夫人望着丈夫的遗体,悲痛欲绝地哭诉着:“老董啊,看
到你整天拼命地工作,我早知道你会有这一天,但没想到你会走得这么快啊!” 董秉印
突然逝世,空空导弹研究院万人悲痛,院领导和职工闻讯后涌向院职工医院,想最后见
一见自己尊敬的总设计师,想用自己的一片诚心,呼唤董总归来!内部的因特网上满页都
是悼念董秉印的挽联、文章,一份份唁电、唁函从四面八方传来。远在北京、上海、内
蒙、沈阳、陕西、山西等地的六二六所、六一八所、四十六所、上海玻璃研究所等协作
单位的同志们听到董秉印逝世的消息后,立即派出代表赶到洛阳吊唁。上海玻璃钢研究
所的领导一再嘱咐前来吊唁的同志,到洛阳后一定要用最鲜艳的鲜花做一个最好的花圈
献给董总,以表达深深的崇敬与怀念。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院长李立坤和党委书记李红旗说,董秉印同志的一生是刻苦学习的
一生,是艰苦朴素的一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生,是求实务实的一生,是廉洁奉公光
明磊落的一生,是为中国空空导弹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一生。他高尚的精神、优秀
的品质、良好的作风和为重点型号研制作出的重大贡献,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永
远是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共产党员、干部、科技人员和工人学习的光辉榜样。
“今生尚有一息在,九天揽月不回首。”董秉印,为中国空空导弹事业呕心沥血,鞠躬
尽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董秉印,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26万大军中高高举起
的一支永远燃烧的红烛,深深地照印在我们的心中!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age.bbs@smth.org]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5.78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