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age (等*的八哥), 信区: Aero
标 题: 长天飞船———记中国载人航天设计师王永志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1年05月08日13:57:2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长天飞船———记中国载人航天设计师王永志
王永志曾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
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博士生导师。
干他这一行,感触最深的是一辈子提心吊胆。然而,让他感到最幸运的是,走上工作岗
位就开始研制火箭,他参与主持的6种新型火箭首发无一败绩;他最受累的要算当运载
火箭技术研究院的院长;风险最大的是研制中国的第一枚大推力捆绑火箭;现在他最大
的压力和愿望是用中国的飞船把宇航员送上天。
留学苏联高材生 身边有个情报员
1932年11月王永志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王永志7岁那年,全
家人不甘心祖辈没有文化,总是受人欺负,一家人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供他上学。由于
是农家出生,他童年和少年最大的希望是田里的庄稼能丰收。所以中学时代他的理想是
当一名生物学家。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使王永志一改原先的志向,
他要保家卫国,从事国防科研事业。1952年,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考入了清华大
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 在清华大学学习了一年,航空系要选送10名学生到苏联留学
,王永志是其中之一,他来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
1955年,王永志来到莫斯科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系飞机设计专业学习。根据195
7年10月中苏两国政府的协议,王永志等中国留学生改学火箭导弹设计专业。王永志
当时对飞机很着迷,突然让他改学导弹,他真有点舍不得。但火箭神奇的威力,使王永
志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1960年,苏联撤走了在中国援建的苏联专家。我国召
回了所有留苏学生。
也许人生就是一种缘分。在北外留苏预备班时,王永志认识了同班女同学王丹阳,到莫
斯科后,王永志在航空学院,王丹阳在石油地质学院,同学情逐步发展成恋人情。回到
祖国后,这对倾心相许的恋人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王丹阳回北京后改行搞科技情报
工作。她凭着一股钻劲,掌握了俄语、英语、法语、日语,成为我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第
一批研究员。 王永志总是谦虚地说:“丹阳比我当研究员时间早。别人说我科技前沿信
息知道得多,其实全得益于身边有个情报员。”这话不假,不管他搞什么新型号,妻子
都能及时提供有关资料。
王永志新婚第4天接到通知:重返苏联学习。他立即又去莫斯科继续留学生活。
钱老举荐展才华 挂帅总师征太空
王永志回到祖国正是中国的火箭航天事业上马之时,他被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
院总体设计部工作,开始了走向太空之路。
那是1964年6月29日,王永志第一次走进戈壁滩,执行发射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
种中近程火箭任务。试验发射时,火箭射程不够。专家们都在考虑,怎样再给火箭肚子
里多添加点推进剂,无奈火箭的燃料贮箱有限,再也喂不进去了。这时,一个高个子的
年轻人站起来说:“火箭发射时推进剂温度高,密度就要变小,发动机的节流特性也要
随之变化。经过计算,要是从火箭体内泄出600公斤燃料,这枚火箭就会命中目标。
”大家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到这张年轻的新面孔上。他是在座的最低军衔——中尉。有人
不客气地说:“本来火箭射程就不够,你还要往外泄?”于是再也没有人理睬他的建议
了。
王永志不甘心,他鼓起勇气,走进坐阵发射场的技术总指挥、大科学家钱学森的住房。
当时,钱学森还不太熟悉这个“小字辈”,可听完王永志的意见,马上把总设计师叫来
,指着王永志说:“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后来,果然火箭发射成功。
从此,钱学森记住了王永志的逆向思维法,也记住了王永志。
70年代末,中国的航天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开始研制中国的第二代战略火箭。有
一天,钱学森和国防科委、航天部的领导来到火箭技术研究院视察,听完王永志的汇报
,钱学森的脸上露出笑容,幽默地建议:第二代战略火箭让第二代人挂帅,让王永志担
任总设计师。
王永志挂帅第二代战略火箭,在各级领导和老专家们的支持下,在技术、管理、思维方
式等方面都做出了新的突破。他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期间,“长征”系列
火箭的家庭中又陆续增添了新成员,而使他担风险最大的是研制“长征二号捆绑火箭”
。1986年国际航天发射市场频频失利,出现了运载能力危机,特别是大型卫星的运
载能力在商业发射服务方面几乎是空白。王永志等人以此为契机,向航天部提出,以“
长征二号”火箭为基础,研制大推力捆绑火箭,使火箭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由原来的2
.5吨提高到8.8吨,可以承揽用航天飞机发射的大型卫星,将中国的运载火箭推向
国际市场。对此当时众说纷纭。1988年12月14日,国务院召开会议,李鹏亲自
拍板,大推力捆绑火箭才上马了。
这时离与美国卫星公司要求的期限仅剩短短18个月。合同写着:1990月6月30
日前,捆绑火箭必须竖立在发射平台上。否则,取消合同,罚款100万美元。王永志
就是这样当上了研制捆绑火箭的总指挥。这是一副空前沉重的担子。一头是研制火箭需
要的几亿元贷款,一头是全新的技术加紧迫的研制周期。当18个月后,捆绑火箭巍然
竖立在发射平台上时,王永志还吃不下,睡不着。直到大推力捆绑火箭飞向云霄,运载
能力达到9.2吨,他才轻松地长舒一口气。他终于使中国火箭改变了“一根棍”的形
象。
载人航天从头起 志存高远立新功
1992年,当王永志进入花甲之年,也是他生命中辉煌的一年。他当选为国际宇航科
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央专委任命他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
师。这时,王永志开始了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要求最高的载人航天工
程的总体设计工作。
中国的第一艘飞船由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名“神舟”号。为了使“神舟”号飞船首飞成功
,王永志主持完成了火箭——飞船——发射场合练,以及零高度状态下的逃逸救生飞行
试验,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飞船“神舟”号发
射成功。令王永志感动的是,在飞船发射前3天,恰逢他的生日,他说:这是航天事业
赠给我的最有意义的“生日蛋糕”。现在王永志已经瞄准了要用中国的载人飞船,把中
国的宇航员送上太空。他将和中国千万航天人通力合作,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
(《国际人才交流》马京生文)
--
ooooO Ooooo *********************************
( ) ( ) #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
\ ( ) / #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
\ ) ( / *********************************
~~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bage.hit.edu.c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25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