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nsky (晚上哪也不去!), 信区: Aero
标 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德仁:弹道铺就人生路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Apr 28 21:30:56 2004), 站内信件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科苑名人 2004年4月28日
■ 回想羸弱的旧中国,“坎坷”是他对求学历程最大的感慨。因此,1957年进入航天
系统,他只有一个念头:“为航天奉献,为祖国的强大而拼搏。”
■ 搞了几十年航天,他最难忘记的还是上世纪60年代中近程导弹的首发失利。因为从
那以后,中国航天人对型号设计要“周到细致”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
■ 他担任副总设计师的某型号,十几年间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对于他个人东奔西走组
织研制的事情,他从不提及,只说:“成绩都是大家的。”
从“车尾”到“车头”
陈德仁1922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父亲靠个人奋斗实现了从铁路工人
到职员的转变。母亲在家务农,操持家务。从父辈的言传身教中,年纪幼小的他明白了这
样一个影响他一生的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否则不可能成功。此外,他的家庭还
给了他当时很好的学前教育,上小学之前,他已经学了《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
文》。
陈德仁这样描述他的求学历程,似乎总是按着从“车尾”到“车头”的轨迹前行:从
县立小学到省立中学再到国立大学,在每一个阶段,他开始时常常不显山不露水,毕业时
却总是名列前茅。他也曾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但他知道什么时候一定要用功。在用功的
时候,他充分地利用时间,把要学习的东西牢牢记在大脑中,这样他就走在了同学的前边
。在别人看来,这是他有潜力、有后劲的表现,但他却执著地认为自己并不很聪明。他常
给别人题写的一句格言是:“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在他看来,如果大家都不是天才,
只是差不多的中等资质,就只有比别人更勤奋才有可能跑在前面。
中学毕业时,由于抗日战争的影响,他的家庭已经无力供他继续求学。但他幸运地申
请到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仅有的两个奖学金名额之一,终于如愿以偿地迈进了上海交大的
校门。回想大学时代,“坎坷”是他最大的感慨。尤其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
势力进入租界,学校被接管。由于不愿做亡国奴,一部分交大师生陆续离校他图。1943年
初,陈德仁历尽艰辛,长途跋涉,奔赴重庆新建成的交大校园。在那里,他还是每年都申
请到奖学金,毕业时被校方择优推荐到当时的“中央无线电器材厂”实习,之后在该厂的
研究所工作。解放后,陈德仁被调入总参通信兵部,并于1957年来到国防部五院二分院,
开始了他为航天事业无私奉献的生涯。
失利让我们成熟
问起陈德仁献身航天几十年来记忆最深刻的事,他首先提到的就是中近程导弹的初战
失利。虽然这不是他个人的过错,但几十年过去了,当初的失败还是他心中的隐痛。
中近程导弹是在仿制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的。1960年3月,国防部五院党委下达了研制任
务,之后成立了控制系统设计师小组,陈德仁任副组长。
今天陈德仁还清楚地记得发射那一天的情景。终于要试射了,所有参试和参观人员欢
欣雀跃,心里充满了对成功的期望和祝愿,但导弹却在飞行了69秒后,像一只断线风筝一
般扭摆着坠落了……使当时的参试人员极为震惊和痛惜,更使有关设计人员的心头压上了
巨大的负担。
但设计人员的思想顾虑很快就消除了。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国防部五院副院长王秉璋
、钱学森就乘专机赶赴试验现场,立即召开全体试验人员大会,传达了聂荣臻副总理的勉
励:既然是试验,就有失败的可能。要总结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以利再战。钱学
森也在会上说:我们是第一次自行设计,难免不成熟,要经得起挫折的考验。一直在试验
现场的王诤副院长也鼓励大家说:型号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鼓励下,科研人员很快开始了紧张的故障分析工作。二分院
责成第一设计部组织了以陈德仁为首的控制系统分析小组。在遥测、外测参数不全,又无
飞行试验结果分析经验的情况下,小组紧张地工作着。终于查清了飞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对于弹体变化的影响估计不足,因而在控制系统设计上没有充分考虑弹体结构弹性振动的
影响,最终导致产品失稳而使试射失败。找到原因后,二分院立即组织了攻关小组,改进
设计,反复进行模拟试验,终于找到了解决的方案。随后的三发试验连获成功。试验结果
证明,经过修改重新生产的控制系统,设计是正确的,质量是可靠的。
中近程导弹的研制技术准备不足,其首发失利是我国航天事业尚在蹒跚学步时期的一
次失误,教训深刻。导弹弹性振动稳定性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为以后型号
的系统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陈德仁用一句话结束了对当年的追忆:我们的队伍就像一
个混沌未开的孩子,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挫折,一下子就懂事多了。
“协同”是成功的舞台
提起陈德仁,就不能不提到我国第一个采用固体推进剂并从潜艇水下发射的某型号。
他作为该型号的副总设计师,亲历了该型号从组建队伍到研制、定型的全过程。
陈德仁回顾该型号,感慨良多。在他调到17所,组建队伍后的十余年间,该型号一直
徘徊于初样阶段。主要原因是: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在纷乱的大环境下很多研制条
件都不落实。首先是技术队伍偏弱,大部分设计人员是刚分配来的学生,缺乏干过型号的
“老兵”来充当研制工作的骨干。其次是试验、测试设备及实验室等物质基础薄弱,需要
一一补充与加强。
于是他一方面到原单位去求援,得到大力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到院里去争取,在仪器
设备上得到优惠政策。同时在所内动员职工,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创造条件,解决研制急
需。第一个综合实验室条件简陋,他们就自己动手修补。新盖了一个小食堂,他发现条件
还不错,舍不得用来做食堂,就把它改建为第二个综合实验室……
1975年初样研制接近尾声,这时遇上了试样生产点落实的难题,几年都解决不了。幸
而到1978年底,任务迎来了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这时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已转为七机部
二院。张爱萍将军召集国防科委和七机部领导开会,下决心要把二院这支力量从捉摸不定
的方向转到确定的方向,其主要措施,就是某型号的“抓总”由二院负责。陈德仁很高兴
,该型号终于找到了强大的依靠。
1979年初,组织调整、试样生产、生产准备齐头并进,仅一年半的时间试样产品就出
来了。1980年起,相继进行了陆上和海上的多种状态发射试验。
1982年的一天,一发型号被弹射出水面,在万顷波涛下直射蓝天……新型号试验成功
了!祝贺试验成功的电报纷纷传到基地,试验队沸腾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
出贺电,称这个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试验结束后,国防科工委
、海军联合举行祝捷大会,表彰有功人员。
我国这种型号研制成功,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反响。法新社说:“中国在技术上取得
了惊人的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水下发射能力的国家。”
问起陈德仁个人对于该型号的贡献,他说成绩都是大家的。问起该型号的成功经验,
他说,第一个就是团结协作。他引用了该型号总设计师黄纬禄在总体协调工作中提出的四
条原则:“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他
认为这才是该型号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要的就是“认真”
陈德仁给人的深刻印象之一就是“认真”,有时候甚至让人觉得太较真了,不够变通
。
对待自己他很认真,要求很严格。工作上一丝不苟,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一定首先
做到。治学上非常严谨,当年为了能够顺利阅读外文科技资料,他刻苦自学多种外语并基
本掌握了英、俄、德、日、法等常用语种工具知识。如今80多岁的陈德仁,早已从一线退
下来,但他仍不忘学习求进,每天还阅读近万字。在个人生活上他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
妻子为了照顾他,从其它部门调到17所,但为了避嫌,却去了后勤部门,和所有工人一样
劳动,多年以后才转到研究室岗位。历次调房时,他也总是一让再让……
对待别人,他既严格又宽和。在工作上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发现问题就直接向本人
点出来,希求改进,绝不顾虑多端、隐忍不发,但绝对是对事不对人。有人拿学位论文来
让他评阅,他能看到半夜12点钟,发现问题一一标出,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至于自己的
健康和别人所谓的“面子”,他的脑子根本不装这些事。
尽管他的“认真”可能让自己吃苦头,有时让别人下不来台,但他从来没想过改变,
因为他认为“认真”绝对是优点,它使自己受益,对他人同样有益,有利于工作,也有利
于融洽关系。
想想也是,如果科学家都不认真了,那么世界的真实还能从哪里找到呢?(邱霞)
历程
陈德仁,弹道导弹控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
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二研究院科技委高级顾问,我国弹道导弹控
制技术的开拓者之一。1922年10月出生于江苏无锡。1945年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电机系电
信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52年调入总参通信兵部,1957年调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历
任多个型号的系统主任设计师、型号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1985年,他担任主要技术负
责人之一的我国某型号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还曾担任12所副所长、17所所长、航天
总公司第二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务。
火花
这句批判挺“受用”
在“文化大革命”时,陈德仁照样心无旁骛,一心扑在型号上,这可成了“单纯技术
,不问政治”的严重错误。于是遭到了批判,批判中有一句话就是他只顾“清清白白做人
,勤勤恳恳做事”,不管本意如何,这个评价却让陈德仁十分受用。
外语、音乐全在行
陈德仁兴趣广泛,他称自己是杂家,业余时间广泛涉猎语言、音乐等领域。他把外语
和音乐当成训练自己记忆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他通晓了5门外语,能记住一些古典名
曲的旋律片段。
如此“一丝不苟”
在谈及记忆力时,陈德仁不无得意地说,自己能够记住圆周率小数点后29位,至今不
忘。夫人却说,他的记忆力在某些方面不敢“恭维”,生活上的事,一会就忘。偶尔让他
去买菜,他一定要问清楚规格和数量,如果没有原来要的,就空着手回来了,真是“一丝
不苟”,颇有陈景润的“风骨”。
--
如果上面讲课的老师和前面说话的同学都能像中间看报纸的同学那样安静,那么后面睡觉
的同学一定能作个好梦。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 [FROM: 219.217.250.97]
※ 修改:·dxmxqe 於 04月29日18:43:49 修改本文·[FROM: 219.217.250.131]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40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