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ro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dxmxqe (婴儿), 信区: Aero
标  题: 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研究员谭永华:冲天动力蕴心间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Fri May 28 18:24:45 2004), 站内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科苑名人  2004年5月28日

 
  ■ 故乡江南的人文风情陶冶了他的温文尔雅、博学多才,古人开凿大运河的
精神支撑着他在未来无数个困难面前勇往直前,从不回头。 

 ■ 职位是社会赋予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但它不能成为阻碍人发展的绊脚石。获
得成功的人往往在不同的角色转换中,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谭永华就是这样
的人。 

  谭永华,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研究员。1964年4月出生于江苏邗江(现江苏省
扬州市邗江区), 1980年从江苏邗江中学毕业考入西北工业大学学习,1987年从该
校硕士研究生毕业来到航天067基地(现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 11所工作。历任
大发动机副主任设计师、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副总设计师、长征二号丁火箭副总指
挥,11所副所长、所长,067基地副主任,现任六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我国新一
代大型运载火箭副总指挥。  

  其研究成果曾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部级科技
进步奖等多项奖励。谭永华曾荣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航天十佳科技青年”
荣誉称号,是国家级和原航天总公司“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被原航天总公
司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荣获第七届“中国青
年科技创新奖杰出奖”。

  2002年5月16日,位于秦岭南麓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液体火箭
发动机试验区,笼罩在一片紧张、忙碌的气氛中,我国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在
连续经历四次失败后,第五次整机试车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巍峨挺拔的试车台上,忙碌的身影、准确清晰的指令以及指挥控制间里一张张
焦灼而自信的面庞,清晰地勾勒出一组大战临近的镜头。控制间里,担负着我国新
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总指挥的谭永华端坐在巨型显示屏前。此时此刻,虽然无法揣测
他的内心世界,但透过人们早已熟知的儒雅微笑,我们分明感受到一种发自心底的
自信!  

  14时45分,随着试车指挥发出的“点火!”指令,一声撼天动地的巨龙怒吼回
荡在秦岭深处,一道炽热的火龙穿越时空的交错,将我国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
的历史定格在这个欢呼与喜悦、成功与欣慰、付出与回报紧密结合的特殊时刻——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不知是谁突然喊出了这句久违的心声。控制间里沸腾起
来了!人们击掌相庆,彼此祝贺这个来之不易的历史时刻。  

  然而此时,谭永华的心里虽有按捺不住的兴奋——毕竟沉重的压力在这一刻得
到了释放,连续四次失利的阴影已经成为历史,我国新一代液体火箭发动机将随着
这一里程碑式时刻的来临,步入一个新的研制发展阶段!但他却并没有太多的情感
表露,伴随他的,还是平常的微笑、温文儒雅的言谈……  

  江南才俊露头角
    学者本色绘青春  

  生于斯,长于斯,江南的灵秀在不经意中陶冶着谭永华的真性情。家乡扬州“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美景使谭永华骨子里融合着温文儒雅的学者之风,而
当年吴王夫差靠人力开凿运河的精神却让谭永华坚信奋斗之路永远不会有尽头! 
 
  勤奋、努力伴随着这位江南才俊度过了七年的大学生涯。七年当中,谭永华就
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在知识的海洋中不停地采撷、消化、吸收。正是靠着这七
年扎实的理论学习和研究,谭永华在其专业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将来投身祖
国航天事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87年,从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谭永华服从组织分配,义无反顾
地来到了当时位于秦岭深山里的航天067基地11所,成为一名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
员。从富饶美丽的江南水乡到黄土厚重的古都西安,从繁华惬意的现代都市到群山
环绕、生活清苦的秦岭深处,环境的改变没有影响谭永华人生坐标的准确定位。清
贫的生活,使他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艰辛和执著。  

  20世纪90年代初,用于发射“澳星”的长二捆火箭发动机研制工作全面铺开,
时间紧,任务重,又没有多少可以参考的设计资料。压力就像一块磐石,沉重地压
在人们心上。作为一名年轻的设计员,谭永华担负着设计该型发动机用助推器机架
的设计任务。该任务属国内首创,加上这种捆绑式机架与以往传统机架不同,火箭
所捆绑的发动机产生的几十吨推力必须准确无误地通过它传送给箭体,设计中所要
运用的知识涉及面广、要求也非常高。接到任务,谭永华虽然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但大战前那种强烈的兴奋感却促使他很快从压力中清醒,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战
役中去。白天通过电话与总体单位协商,晚上就挑灯夜战不思疲倦地绘制着一张张
图纸和方案。那段时间,他几乎成为一部上紧发条的机器,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
日,完全融入到那片由数据和图纸构筑的世界里。其间,老父亲病危入院,他正好
在上海出差,离家乡近在咫尺。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只是匆匆回家探视了
一眼就又赶回上海忙碌,可这一别,竟成了父子俩今世的永别!父亲阖然长逝,他
竟无法在身边最后一次尽孝!  

  一年多的时间,他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圆满地完成了这项设计任务
,并取得一次设计一次成功的好成绩。该项设计成果现已推广运用于其它火箭,其
中就包括将杨利伟送入太空的长二F火箭。1993年,年仅29岁的谭永华成为当时航
天系统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之一,并被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航天十佳科
技青年”等荣誉称号。  

  天降大任于斯人
    不辱使命送神舟  

  儒雅的学风、刚毅的性情是谭永华真实的人生写照,随着这位年轻的液体火箭
发动机专家在中国航天这块土壤里迅速地成长,这位讲话轻言慢语然而句句掷地有
声的年轻人肩上,担负起了越来越重的担子。1993年后,谭永华不仅成长为一名型
号主任设计师,而且在行政管理上,也担负了设计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一系列
重要职务。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但这没有让年轻的谭永华知难而退,反而成为他
不断进取、挑战自我的最大动力。  

  在担任主任设计师期间,他主持研制了国家某重点型号的二级发动机,主持并
参与研制了其中的高性能推力室和目标处理系统用主阀。研制过程中,他消化吸收
了大量国际上相关的先进外文资料,敢于突破前人设计瓶颈,大胆运用新技术,为
该型号实现“一箭定乾坤”的总体战略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型号发动机最终荣
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火箭发动机研制工作也随
之展开。谭永华凭借着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吃透设计方案和要求,不断
吸取精华,大胆采用高新技术和成果,显著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安全性及环境
适应能力,为载人航天工程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发动机。这期间所经历的坎坷、遭受
的磨难非一言一语可以说清。1997年3月15日的试车过程中,用于载人航天的二级
火箭发动机发生爆炸。能否迅速地找到爆炸原因,举一反三,消除隐患,将直接关
系着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总体进展。任务就像横在谭永华和他同事面前的天堑,压
力撕扯着研制人员的内心!整整36个小时,谭永华他们居然没有合过一会儿眼,初
春山沟里夜晚寒冷的天气映衬着一张张焦灼的脸。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谭永华
他们经过努力,发现爆炸是由于发动机涡轮盘出现裂纹所致。对于隐患,谭永华他
们没有让其轻易地通过。本着举一反三的原则,他们果断进行追查、调整,对我国
各型号火箭发动机的涡轮泵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进。经过改进,用于载人航天火箭的
发动机可靠性、安全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完全满足了要求。  

  潜心打造新动力
    志存高远向未来  

  进入21世纪,飞速发展的世界航天技术成为一个国家国力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竞技中,谁能够最先抓住发展的主脉、找准自身突破的环节
,谁就能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生性灵慧的谭永华深谙这一点。  

  早在研究室工作时,他就时刻关注着世界航天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希望从中
找到适合中国航天液体动力发展的切入点。2001年,年轻的谭永华担负起067基地
副主任后,这种信念就更加强烈起来。作为中国唯一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
十多年前,六院的前身067基地就着眼未来,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果断地开展
了无毒、无污染、大推力、高性能的高压补燃循环式的新型发动机研制。当时参加
工作不久的谭永华就参与到其中。后来由于组织上的安排,近八年左右的时间他没
有直接参与这种新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但当他担起067基地副主任这个职务时,
新型发动机总指挥的重担就义不容辞地落在了他的肩上。虽然谭永华在很短的时间
里就适应了角色的转换,但现实的残酷还是无情地考验着初挑重担的他。  

  上任以后,此前研制工作一直比较顺利的新型发动机在整机试车中却屡屡失利
。2001年以后,连续出现了四次重大失利,给整个研制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谭
永华后来回忆,当时自己的压力非常之大,一则上任不久即屡遭失利,责任重大;
二则关键技术始终没有取得突破,士气受损。在这种非常的考验面前,作为一名指
挥者,能不能起到稳定军心、扭转全局的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谭永华果然没有
让职工们失望。关键时刻,他带领研制人员潜心研究、吃透技术,通过长达半年之
久的顽强拼搏和努力,终于突破了该新型发动机的研制瓶颈。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
的一幕。 随着这种新型发动机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成为继俄罗斯之后第二
个掌握这种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技术的国家!该发动机的研制成功受到党和国
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  

  骨正神清为人表
    角色难掩真性情  

  采访中,当年一位与谭永华共过事的老专家说:“谭永华是个非常谦虚的年轻
人,即使现在他的职位高了,还是本色不改。现在一见了面,他还是叫我师傅!”
  
  这种评价代表了谭永华身边很多人的看法。谭永华作为一名年轻的知识分子,
无论处在何种地位、何种角色,总能很好地严格要求自己,谦虚为本、坦诚做人,
骨正神清、两袖清风。在家中,他是妻子眼中的好丈夫、儿子心里的好爸爸。虽然
日常繁复的工作使得他的业余时间被过多地占用,但只要一有时间,他就耐心地辅
导儿子的功课,甚至下厨为家人做上一桌丰盛的饭菜。

  多年来,随着地位的改变和角色的转换,谭永华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他从
不让角色来适应自己,而是让自己不断去尝试适应新的角色。去年,刚刚担任六院
党委书记的职务,谭永华就面临着诸如组织抗击非典等事件的严峻考验,加之他主
持的新型发动机研制进入关键阶段、研究院整体预研工作展开等等事务缠绕于一身
,一向体力充沛的他也感到了累,即使是正常的休息都保证不了。对此,谭永华从
没有抱怨过,他只是通过调整,处理好工作与休息的关系,比如回山沟里参加试车
时,路途中他经常利用难得的时间睡一会儿。  

  常年以来,设计师出身的谭永华虽然努力适应着每一个新角色,但他的“技术
本色”却丝毫不受影响。长期以来,他坚持对各种技术文件、资料认真研读,坚持
长年订阅、收集各种国外最新的学术杂志、外文资料,并撰写了多篇立意深远、见
解独特的学术论文。对此,下属们说:“在技术问题研讨中,谭书记的话总能切中
技术要害,有理有据,含金量极高!”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人生的轨迹中,最为难得的就是一颗平常心——谭永华恰
恰拥有着这样一颗平常心!


记忆中的“挨训”  

  说谭永华是一个好学生、好职工、好干部一点都不过分,因为自他懂事时起,
就与“听话”二字结了缘。可记忆中唯一一次严重的“挨训事件”发生在高考前一
个多月。由于没听老师的教诲,公然跟几个同学一起跑到大运河里“找感觉”——
游泳,事后被老师严厉痛斥。


厨艺高手  
  将党委书记、副院长与厨师划上等号,显然有一定难度,因为在人们记忆中,
这种职位的人是不屑做厨间小事的。谭永华却不这样认为,相反他还能从这些小事
中找到不少乐趣,他说:“就着自己炒的菜下饭,总能多吃几碗。”  


“拱猪”冠军  
  谭永华最多为人所知的是他工作上的斐然成绩。其实还有一项重要的冠军称号
让我们遗忘了,那就是“拱猪”冠军。据我们了解,谭永华还爱打桥牌,而且在参
赛成绩上也硕果累累。这不正应了航天人常说的那句话“要干就干好”吗?  
(沈利宾  殷秀峰) 


※ 修改:·dxmxqe 于 May 28 18:30:28 修改本文·[FROM: 219.217.250.*]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219.217.250.*]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33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