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Urb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swater (似水流年), 信区: Architecture
标  题: [转载] 专家评说国家大剧院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Sep 24 17:27:26 1998),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AD 讨论区 】
【 原文由 aswater 所发表 】
                    专家评说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招标方案展已于近日结束。然而由此引发的一场有关中国
建筑的情绪大爆发势必潜伏长久的余波。逾3万观众和近5千份回收评议
卷说明了民间热烈的关注,同日结束的一场建筑设计师的学术研讨也证明
了专家们也是有情绪的。

  在由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大剧院专家研讨会上,全国各地
的一批资深设计师对国家大剧院方案直抒胸臆,来自南方的年轻建筑师们
更是对北方的建筑形态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建筑设计大师陈四民40年前曾参与过中国大剧院的设计,他指出,
国家大剧院要从环境出发,和天安门广场的环境相结合。其次,应结合北
京的环境气候,同时还应做到经济实用,但有的方案把场面铺得太大。他
发出疑问,是否非要大柱廊,大台阶,大屋顶?

  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评论家曾昭奋指出,现在是建筑界最好的时
期,1969年评选十大建筑曾有过一次兴盛期,这次新闻媒体、市民这
么关心建筑,看来中国建筑文化的兴盛期即将到来。国家大剧院应确定是
部分人使用还是对全体群众开放,设计时要考虑群众的要求和感觉,要有
人情味。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国家大剧院的纪念性要超过功能性。曾
昭奋强调,国家大剧院搞竞赛,并公开展览让群众评议是一大进步,而评
委会的选择对以后的建筑创作也将有很大的示范作用。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谭志民很高兴这次终于可以走出传统的加顶和亭
的误区,但是他满怀期望而来,感到的却是失望,44个方案丰富多彩,
但仔细看来却不尽人意。他强调国家大剧院不应是封闭的,拒人于千里之
外的,而应是向群众敞开的中心,如华盛顿的肯尼迪艺术中心,应该有很
大的公共厅堂。

  来自江西建筑设计院的蔡总指出北京冬天气候很冷,广场周围没有一
个老百姓可以停留休息的地方,国家大剧院应把这一点考虑进去。目前的
许多设计,观众只能看到轮廓、屋顶形态,而其内部的架构则很难看到。

  中国建筑设计师事务所联谊会会长左肖思指出,国家大剧院应考虑如
何贴近老百姓,它有别于人大会堂,是一个文化休息的场所,一个具有闲
情逸致的地方。然而很多设计方案还是把其设计为衙门式。左肖思比较倾
向的一个方案是便于公众活动交往的园林,在休息的平面能看到天安门。
国家大剧院应有其自身的音质设计和声觉、视觉要求,不应该是习惯性的
四平八稳的东西,许多方案的轻松性、娱乐性不够。如果四处封闭,到处
都是台阶,会很乏味。

  来自深圳的贺承军博士提出了3点质疑:其一,从评审委员会的构成
来看,来自北京的建筑界名宿几乎均没有设计大型公共建筑的经验,最后
入选的是不是一个折衷方案而不是人们期望中的有冲击力和创造力的作品?
其二,新的国家大剧院会不会成为一个老百姓难以涉足的场所?其位置紧
邻人民大会堂,倘若在管理、使用方式上也与人民大会堂看齐,它有可能
变为上流社会的俱乐部而不是全体人民的大剧院,"闲人免入"的牌子可能
将普通百姓拒之门外。其三,国家大剧院不可避免地与"国格"、"雄伟"相
联系,尤其是纪念性公共建筑更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但在建筑形式上应
该是充分艺术化的。困扰中国建筑界数十年的"民族形式" , 可能依然会
对国家大剧院方案的评选造成困扰。 

  贺承军指出,国家大剧院作为文化建筑,将给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城市
建设带来巨大影响。从近20年的中国当代建筑史来看,还没有哪座建筑
以这种形式引起广泛关注,这反映出建筑界和全社会产生了对什么是真正
的好建筑这一问题的兴趣。 

  可以看到在对民族性和传统的理解上,学术界内部也存在着泾渭分明
的两端。比如协调,有的建筑师强调国家大剧院应与环境保持协调,以庄
重、雄伟为风格。另一些建筑师则认为应从头理解协调,如果长安街上的
建筑都回头找协调,与过去的建筑保持一致,那么长安街会变成什么样子?

  对国家大剧院的评审,谭志民的建议颇具代表性。他认为评审委员会
应公开其评议意见,将评审搞得透明一点,不要急于拍板。鉴于此次招标
方案中很可能没有与要求以及期望相符的,可以在评选出几个方案的基础
上,广泛搜集意见,直到有了满意的方案才拍板,因为跨世纪建筑不能留
有太多遗憾。
  民间的情绪与学术界有不约而同之处。招标方案展结束后,一位市民
赶到报社,交来7页纸的一份意见稿。总政歌舞团王富新去看了3次展览,
写出这份意见。这位演员对此次展出的44个方案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失望。
他认为国家大剧院必须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冲击力,然而参展的方案令人
失望。他郑重建议不要立刻拍板。"我们应挑选到一个真正能成为代表性、
标志性建筑的作品。"这位热忱的市民引用了邓小平之语:"我们肩膀上的
担子重,责任大啊!"
--
                              _\\|//_
                             (' 0-0 ')
             -------------o00o--(_)--o00o-------------
             |             I'm aswater.              |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adi.hit.edu.cn]
--
※ 转载:.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4.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20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