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Urb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swater (似水流年), 信区: Architecture
标  题: 江南小住----南京逃亡
发信站: 紫 丁 香 (Thu Sep 24 19:20:44 1998), 转信

      7月14日,离开北京,18:00从老北京站开出的火车。一夜无语,唯有火车上的空调 
开得甚足,不堪其冷,每每靠站停车,须要下车受受热气,以驱入骨之寒。权且记下。 
 
    7月15日,清晨8:30抵达南京。阴蒙蒙的天气,尚未发威的热浪让人浑以为置身于午 
后的北京。就在车站外面买了张地图,倒了两班公车,直扑南京东南一隅的江东门侵华日 
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南京的街区远不及北京的繁华,大多仍还是两三层的楼宇,一层开向大街作铺面房, 
陈列着五金交电,食品小吃之类的杂物,倒是与感觉中的江南小城有几分相符。几个城市 
节点串起了南京的城市干道,从中央门,鼓楼,新街口一线而下,三个大的十字路口各自 
围绕中心绿地设置环路,其周围因着交通的便利形成中心区,聚集了一批新建筑。而银行 
,电信和商服俨然成了城市的新贵,占据了这几方宝地。高温下的绿地,广场空荡无人, 
怕是只有到了夜间才会渐渐热闹起来。 
 
    大屠杀纪念馆所在已是市郊,江东门一带原就是日军行凶的一处主要地点。其选址本 
身,就已是对那段过去的一种纪念,无言的纪念。 
 
     
    沉重而富于雕塑感的造型;质朴厚实的用材;简洁纯净的着色;迂回造势的路线;点 
缀其中的植被,是大屠杀纪念馆的特色。其中的行进路线,更是突出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 
机巧。入口处是一片开阔的广场,望过一个黑色花岗岩的雕塑,广场的尽头是一面颓破的 
城墙,其前一片石墙上,"300000"的数字赫然在目。左侧隔着一带砂土和一片绿地,是一 
面渐渐升起的围墙,和主体建筑融到一起,指示着你的前进;右侧,是一道很长很长的黑 
色花岗岩石墙,就那么对着这个广场和远些的建筑,让你也随着它沉默起来。黑墙和建筑 
之间,有一条慢慢坡起的弧形走道,横在城墙的前面,路的两旁是满堆着鹅卵石的池子, 
和其上的数字形成了一种无言的默契。于是就来到了一个小些的广场,也是最让我感动的 
一个所在。地和建筑是一样的颜色,有些发旧的土黄,左首是一片松墙,绿色的上面是一 
行小字,写着馆名;正前方是上行的台阶,拐向左侧,就在转折的位置,拔起了三棵墨绿 
色的柏,随级逐渐高起,突破了建筑水平的轮廓,非但没有任何的唐突与不和谐,反而加 
强了四周宁静的氛围。行至阶前,转向左首,再一次出现了"300000"这个数字,就在其右 
下方,有一株很小的柏,正象一个标志。然后就沿着台阶走上了屋顶,又沿着先前的那堵 
斜下的围墙走了下去,到了内院。石路远离着建筑,中间隔着大片的秃秃的砂砾和一带柔 
美的划着弧线的绿地,路的左首是那片很有名的浮雕石墙。又转过一个弯,进到了建筑里 
,陈列着很多的挽联和忏悔的字幅。高温中几经曲折的前进,此时已是挥汗如雨,刚想歇 
歇脚,几步路又走进了院落,从屋里走了出来,原来只是一个小陈列室而已。摇摇头狠走 
几步,再绕一个弯,终于登堂入室,此时才慨叹设计者于路线上的经营怕是也顾及到了南 
京的天气,一颗心真的是有些沉甸甸的了。 
 
     
    室内用色以黑,白,红为主,很压抑,但陈设其中的声像设备并不开启,平白少了许 
多震撼的力量。空间上以时间为主线,用轻隔断将大空间分成若干小厅,沿着历史一步步 
走过来,一幅幅血淋淋的图片让人目不忍睹。直至最后,几条带窗出现在展室之中,预示 
着解放后的幸福生活。 
 
    从建筑里钻出来,抬头又看到了那面黑色的石墙,那种逼面而来的无言的沉默,让一 
颗心又变得沉重起来。 

  从大屠杀纪念馆出来的时候,已是正午的时分了,南京的正午。炎热的南京城里,空 
调简直成了不可或缺的东西,我们只好逐空调而动,奢侈了几回。 
 
    小事补给之后,就要往中山陵赶了。一路上经过莫愁湖,夫子庙和明故宫,可惜只能 
是路过而已,烈日骄阳下,也只有作一个行色匆匆的旅人了。出中山门,又经过一段还算 
是清爽的林荫路,在紫金山脚下几个转折,终抵达目的地。 
 
    中山陵位于紫金山南坡,前临平川,后倚青山,视野开阔,气势雄伟。一条轴线自山 
脚处的陵前广场起,向上延至半山的墓室。其间的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石阶和祭堂 
依山而上,等级森严,秩序井然。 
 
    这又是一条朝觐般的行进路线,拾阶踏上两层平台筑成的陵前广场,前为半圆后呈长 
方,正是警钟形平面的终结;步入一座三间冲天石牌坊,是一条380米长的墓道,分辟三道 
,中路与边路之间有绿化带相隔,中路宽且直对轴线,却人迹寥寥,反不及两侧的林荫小 
路人来人往;顺着墓道平缓直上,过陵门,碑亭,便是一段陡而漫长的登山台阶地,分八 
段,共290级,而石阶两侧筑成斜坡,铺开大草坪,远植松柏,形成一个开阔的前景铺垫。 
不断的拾阶而上,攀升的过程中,祭堂就在蓝天绿野的衬托中渐渐呈现,偶一回首,山外 
广阔的林地,乃至遥远市区的规模就在眼前逐渐伸远开来。走完石阶登上大平台,回首俯 
视却看不见一步台阶,只有八个平台连成一片,宛如平地,与远处的建筑,墓道成一线排 
开。眼前的祭堂是一座融合中西方风格的宫殿式建筑,重檐歇山顶,覆蓝色琉璃瓦,檐下 
有石制斗拱和铜质椽子,檐间嵌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直匾。祭堂四隅为堡垒式巨楹, 
中设小室,其中西南角的奠基室内,有一座为吕彦直而设的纪念碑,上部为其半身遗像, 
以纪念吕先生监理陵工而积劳病故。 
 
    祭堂大厅内有12根黑石圆柱,环绕中央供奉的中山先生坐像,顶部呈反斗形,施以马 
赛克瓷砖镶成的青天白日图案。墙面材料多用黑色大理石和素色石材,但制作加工精细, 
线角转接中尽可现其施工的尽善尽美。室内材料稍显年久陈旧,表面多有刮擦痕迹,罩着 
一层淡淡的灰。祭堂后接半球形墓室,设两道墓门,中央设一圆池,安置中山先生灵柩, 
四周环以大理石栏杆,供人环行瞻仰。室顶作穹隆状,以马赛克镶饰的国民党党徽作为装 
饰。回至祭堂内中山先生像前,极目远眺,山风扑面,分明感受到一点浩然正气在心里弥 
散开来。 
 
    从中山陵折返,匆匆回到南京车站,在午后未尽消的湿热中逃离南京,去往心中的天 
堂――姑苏水乡。 
 
    是日晚8:30,安抵苏州。天色已黑,于人生地不熟的局促中,草草找了一家铁路边的 
旅馆住下,在间歇甚短的火车隆隆声中酣然入睡,一夜无语。 
--
                              _\\|//_
                             (' 0-0 ')
             -------------o00o--(_)--o00o-------------
             |             I'm aswater.              |
             -----------------------------------------

※ 来源:.紫 丁 香 bbs.hit.edu.cn.[FROM: 202.118.234.39]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89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