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Urb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hiny (小乖★只有自己爱自己), 信区: Architecture
标  题: 中国古建筑和古文学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2002年05月29日14:55:56 星期三), 站内信件


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象中国,在本国文学和建筑上有着如此连续和源远流长的历
史了,“中文文学有三千年连续不绝的历史了,这是世界上唯一的有这个特点的文学
”[1]。游历祖国的名川大山,无不留下了文人的笔墨。或是文人慕山水之名来,有
感而发;或山川因美文而著,流芳于世。以致古人发出如斯感慨:“山不在高,有仙
则名”。山川大体如此,建筑也不例外。纵观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的建筑,这样的例子
比比皆是。我国古人崇尚的是儒家文化,给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文学瑰宝。文人需要
建筑激发自己的灵感,而建筑也在文人的笔下灿烂生辉,名扬四海。到如今,一提起
某某古建筑,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古人对其的介绍,心中回荡的,也是古人的篇章。
我曾慕名去过一些名楼盛园,觉得那些建筑也并不如想象般有着匠心巧具的设计和巧
夺天工的建设,建筑无言,关于建筑的传说和诗词却让建筑沉沐在文学的光华里。 

江南碧丽悠远,江南的建筑也极精美与巧致,尤为著名的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位于江
西南昌的滕王阁自古就被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它始建于宋代,后几经兴废。
明代景泰年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
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设宴阁上,命诸臣、文人赋诗真词,观看灯火。滕王阁
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传说当
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
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
从此,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
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
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滕
王阁序》中最为精彩的一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
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暮秋之后,鄱阳湖区便有成千上万只侯鸟飞
临,构成一幅活生生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图,成为滕王阁的一大
胜景,也是每每令游人去意低回的一幕。“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
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
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其实历史上的滕王阁不是一座,而是两座.一座在江西南昌,一座在四川阆中.这两座都
是滕王元婴亲自督建,一样豪华富丽,一样气象万千.所不同的是一个因王勃的那篇序
而著名,而另一个却因无名篇点缀而黯淡。这就是中国文学和建筑互相辉映的生动范
例。 
位于长江之滨的黄鹤楼,也是我国古代三大名楼之一。它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
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
传说。其中一个说是有一位名叫费伟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
后来人们为怀念费伟,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便据此作诗:“昔人
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
作,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站在黄鹤楼上,登楼远眺,极目荆
楚,“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那“城下沧江水,高高黄鹤楼.朱栏将粉蝶,江水映
悠悠”的情景充满诗情画意。从南北朝开始,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到这里来登楼远眺
,吟诗作赋,讴歌黄鹤楼壮丽景观,抒发心胸悲愤之情怀。 
顺着长江婉转而下,便来到江南的另一名楼——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站在岳阳楼,登楼远眺,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巴陵胜状,在洞庭一
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荫,气象万千”。潇湘八景中的
“平湖秋月”、“原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尽在洞庭一湖。岳阳
楼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岳阳楼是什么时
候建的,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它始建于唐,后毁于兵燹,北宋年间重修和扩建。岳阳
楼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
.据说当时巴陵郡守滕子京集资重修了岳阳楼. 滕子京是很有才学的人,在楼落成之时
,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澄清.君山自是小
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而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为岳阳楼作记,写得就更好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范仲淹,以凝炼笔触叙事、状景,摹情而成就名篇佳作
中,不仅有壮怀激越的情不可遏,也不乏“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潇然,感极而
悲”的人生体验。一缕凄苦几多悲凉的人生况味闪烁其间,“进亦忧,退亦忧”的俯
仰两难挥之不去,分明透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深沉的忧患意识。文中许
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
,更为人所传诵。 
地处绍兴兰渚山下的兰亭,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 汉代为驿亭所在,
 因名兰亭。“兰亭旧种越王兰,碧浪红香天下传”。 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
)郡守沈启重建,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
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统、孙绰、 谢安、支遁等41人,为过“修禊日”宴集于此,列
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
觞。这次聚会有26人作诗37首。王羲之为之作了一篇324字的文, 这就是有“天下第
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兰亭也因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
之地和江南著名园林。全文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哀叹,格调比较消沉,代表了东晋士
族的无可奈何情绪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情韵绵邈,清新疏朗,写乐、写悲、写情怀,
很富有诗意。兰亭进大门经小径清溪,就是鹅池碑亭,迎面有“鹅池”二字,传为王
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分别所书,人称“父子碑”。亭旁鹅池,几只白鹅悠然嬉游,颇有
生趣。过鹅池越三曲桥,便是小兰亭,亭中碑上“兰亭”二字系清康熙手书。西侧“
乐池”池面十亩多,临池有“俯仰亭”,池西有饭庄茶室。东侧为流觞亭,是兰亭的
中心,亭内有“曲水邀观处”一匾,正下悬唐名画家李公麟的《兰亭修禊图》。亭前
曲水叠石,是流觞咏饮的场所。此北面为御碑亭,高12.5米,内置我国最大古碑之一
的兰亭御碑,碑高6.8米,宽2.6米,重1.8吨, 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序》全
文,背面是乾隆游兰亭时写的七律《兰亭即事》,人称“祖孙碑”,绝无仅有。从御
碑亭再北行,为兰亭江。隔水相望的是“兰亭书法博物馆”,是一幢以弘扬兰亭及《
兰亭序》文化内涵和交流书法艺术为宗旨的现代建筑。流觞亭北,即是“王右军祠。
祠前清泉流动,祠内环以回廊,正中有一长方形“墨池”,池中建“墨华亭”。相传
王羲之临池学书,常在池中洗笔,日久池水变黑,故名。正厅陈列有王羲之画像、数
种《兰亭集序》摹本复制品、木雕、挂屏、刻石等。书法圣地兰亭以“景幽、事雅、
文妙、书绝”而名扬海内外,。 
同样位于绍兴市的沈园是宋代越中著名园林之一,这座园林因陆游和唐婉美丽而又悲
切的爱情故事而闻名,一曲《钗头凤》,曾经倾倒过多少才子佳人、骚人墨客。这位
爱国诗人把对表妹、前妻真挚深厚的感情寄托诗篇,令人不忍卒读。“红酥手,黄藤
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
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是一座渐趋荒落的园林,园里草木深深,行人稀少。曾几何时,园内充满着欢
声笑语,“墙内行人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一段甜美的爱情故事,却因
为封建势力的压迫而劳燕分飞,“仙鸾彩凤,无端剪破,分作两边衣”。“世情薄,
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
,瞒!”唐婉的这首词,更能让我们体味这个故事的凄美。我们慨叹着这样古老的爱
情故事,品味着这动人的爱情诗篇,而只有在沈园春意满园的时节才能感受到诗人浸
润爱情的欢乐,在萧萧落叶的深秋沈园才能感悟诗人失落爱情的凄美。这样沈园的美
已和园林的具体形式无关了,美在这里已被文学化、抽象化,建筑被赋予了深沉的象
征意义。 
走近乌衣巷,中唐“诗豪”刘禹锡的那首传唱千古的华章不期然地涌现脑际:“朱雀
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语虽极浅,味
却无限。寥寥数笔,便描绘了乌衣巷的沧桑变化。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
,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产生后,乌衣巷名便随此华章
远扬,引得历代多少墨客游人来此访古探幽。乌衣巷历史悠久,据志书记载,其名源
于东吴驻军之地乌衣营,后人渐呼为“乌衣巷”。刘禹锡的感慨源自这条古巷曾居住
的王、谢两个显赫的宰相家族。一是王导,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另一
位是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军。历经千年的沧桑,乌衣巷
已不复昔日的繁华,王谢华堂踪迹难觅。为了挖掘、展示乌衣巷源远流长的历史,南
京市秦淮区近年投入巨资,营造了一组崭新的仿古建筑群体——王谢古居纪念馆。这
是一组形制优美、古朴典雅的建筑,呈现一派“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的格调。其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内部建筑与外部建筑纵横交错,相互垂直,紧密相
连,构成了一组完整的艺术整体,与夫子庙地区的明清建筑风格和谐相糅,颇为壮观
。乌衣巷,王谢古居,浓缩了源远流长的秦淮文化,这种文化是以建筑为实物载体,
以文学的形式留传。 
而仅以一首诗而闻名中外的寺庙,就要数苏州寒山寺了。唐朝诗人张继写一首《枫桥
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很多到苏州游览的人,都把寒山寺列入日程,以便亲自体验一下诗中的意境。寒山
寺在苏州城西5公里外的枫桥镇,始建于梁,原名“妙利普明塔院”。据传,因唐代
高僧寒山曾在寺内住持,故名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
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由于《枫桥夜泊》这首诗收入了日本的小学
课本,很多日本人士对寒山寺很熟悉,并能背诵全诗。每年慕名而来的日本旅游者成
千上万。其中许多日本游客专门到寒山寺去度过除夕之夜,聆听寒山寺的钟声。这也
算是中国文学和建筑共生的奇迹了。 
  我们在总结中国古建筑的空间特征时往往将宫殿建筑的礼式平面作为中国建筑的
特征,对称布局、平面展开、纵深的节奏感等。而回看这些建筑,平面往往为单体或
非对称的群体,形式是极普通的,功能也是极简单的,但建筑的意义已不仅仅在于它
的形式和功能了,文学赋予建筑的灵性,使它在岁月的长流里能经久不衰,且时日愈
久,愈显出它璀璨的风采。如岳阳楼,自始建至今,经历多次重建,原来的建筑形式
已无从考证,人们也不屑考证其形式,其所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的品格却
代代相传。更有传言,当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并没有到过岳阳楼,但脍炙人口
的篇章仍娓娓道来,这更从另一面印证了中国古建筑和文学结合后所产生的象征意义
已超越建筑形式和功能本身。 
从没有灵性的建筑是呆板的、无生命的,只有赋予了灵性的建筑才会这般生动活泼地
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华美的篇章,让人感叹建筑的美丽。真正打动人的心灵的究竟
是建筑还是文学,我们不得而知了,但无论如何,我们被美丽感动了,这便是中国建
筑的象征意义了。 

  

--
       |      ◤                                                      ◥
 ___ \ _ /           我不骄傲,就是尾巴翘起来而已..                     
/ __) (_) ==-                    你别夸我,别夸我.. //blush             
\__ \/   \    ◣                                                      ◢
(___/ hIny    ~~~~~~~~~~~~~~~~~~~~~~~2002.03.21~ 
       |                        ~\(O^oo^O)/~:我漂亮吗? hia~hia~~hia~~~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bbs.hit.edu.cn·[FROM: 天外飞仙]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15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