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Urban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amson (沙坪坝的汗水,西大直街的鼻涕), 信区: Architecture
标 题: 贝聿铭
发信站: 哈工大紫丁香 (Wed Oct 30 21:05:47 2002) , 转信
这个充满活力的星球上,蔚蓝的海洋,葱翠的树木以及许多世界著名的建筑使它变得多姿
多彩。在这些世界上最大的人工作品中,有许多都出自同一位建筑师之手--贝聿铭。
贝聿铭,1983年普里茨克尔建筑奖的获得者,是纽约贝聿铭股份公司的创建人之一。
他1917年生于中国,其父是一位出色的银行家。l935年他来到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19
40年获建筑学学士)和哈佛设计研究生院(1946年获建筑学硕士)学习建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国防研究委员会普林斯顿分部供职,1945年至1948年间,
在哈佛任教。1948年他接受了一家房地产开发商韦布奈普有限公司新设立的建筑部主任的
职位,他对这家公司的加盟使得芝加哥、费城、华盛顿、匹兹堡及其它一些城市产生了一
些建筑学上的杰作。1958年他组成了贝聿铭联合社团的合股机构,1966年成为贝聿铭股份
机构。这个合股机构在1968年获得由美国建筑研究院颁发的建筑公司奖。
贝聿铭在国内外设计了四十多个建筑项目。其中二十项曾获奖。更为出色的受委托项
目包括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楼;波斯顿附近的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图书馆;科罗拉
多博耳德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德克萨斯的达拉斯市政厅;海外华人银行业务中心股份有
限公司(OCB)及新加坡的莱弗斯城;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西翼;中国北京附近的香山饭店,
该设计将先进技术用于传统的屋顶上从而开创出一种新的,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形
式;纽约州锡拉丘兹的埃弗松艺术博物馆;以及休斯敦的德克萨斯商业城。
在麻省理工学院、罗切斯特大学、康奈尔大学、乔特学校、锡拉丘兹大学、纽约大学
和夏威夷大学的校园里,他曾设计了艺术场所和大学建筑,他还被选中设计了香港中国银
行总部。
贝聿铭目前是国家艺术理事会成员,此前他任职于人文学科全国理事会。他是美国建
筑师协会会员、英国建筑师皇家研究院成员、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期间他任了一届的名
誉院长)、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和国家设计学院的推举成员、他是麻省理工学院校务委员
会成员。
学生时代,他获得过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的惠尔怀特出国奖学金。他此后获得的荣誉
包括;布鲁纳奖、美国建筑师协会纽约分会的荣誉奖章、托马斯.杰弗逊纪念堂建筑奖、美
艺术与文学学院建筑金奖、阿尔发·罗·契金奖、建筑学会大金牌(法国)及美国建筑师
协会金奖。1982年,美国建筑学校的校长评贝聿铭为出色的非居住用建筑物最杰出的设计
者。
生平简介
□ 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 1918年其父贝祖贻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了他的童年。1927
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
□ 中学读于上海。1935年被父送往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1940
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四十年代由于战争,贝氏在父亲规劝之下滞留美国,在一家以混凝土见长的工程公司
工作,贝氏在这段工作经验中,为自己奠定了在混凝土材料上表现佳绩的基础。1942年,
贝氏与毕业自卫斯里学院的陆书华结婚,同年贝氏至哈佛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
入学不久,贝氏就辍学,工作于国际研究委员会,主要工作是摧毁德意意志境内的桥
梁。1945年秋,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贝氏开始他未竟的学业。因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优秀
成绩,尚未获得硕士学位就被哈佛设计院聘为讲师。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主导着贝氏一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
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上海美术馆是贝氏的毕业设计,严谨的平面间错安排
了数个内庭,使之观感为各个不同艺廊的背景,将自然引入室内是他的设计特点。
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光与空间的结合,使空间变化万
端,“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 1958年贝氏成立了个人的建筑事务所,开业以来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界的
注目,获得荣耀。个人获美国建筑学会金奖、法国建筑学院金奖、日本帝赏奖和普利兹建
筑奖。其中普利兹建筑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建筑界最高荣誉。对贝氏而言,1986年里根
总统颁予的自由奖(Medal Of Liberty)章对他最具意义,该奖表彰非美裔的美籍杰出人
士,这枚奖章的价值凌驾于他曾获得的任何奖项。
□ 香港中国银行的中银大厦(1982-1991)是贝氏所有设计方案中最高的建筑物。
□ 1990年5月落成后贝氏就宣布退休,这幢高楼事实上亦象征着贝氏事业的颠峰。贝氏被
公认为是最有影响的建筑 师。他的设计简洁利落,合理,有秩序性,这是贝氏作品创作写
照。精益求精,对形势空间,建材与技术的不断研究,是他建筑水准提升的原因,是他作
品精髓所在,这正是促使贝聿铭在建筑上名垂不朽,其作品屹立长存的主因。
--
※ 来源:.哈工大紫丁香 http://bbs.hit.edu.cn [FROM: 210.46.68.8]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7.289毫秒